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山东省地市体校发展问题与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09 共74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山东省市级体育运动学校问题研究
【第2部分】体育运动学校发展问题探究引言
【第3部分】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研究方法
【第4部分】 山东省地市体校发展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5部分】体育运动学校现状问题分析结论、建议及参考文献

  3 结果与分析

  3.1山东省地级市体校发展现状

  3.1.1山东省地市级体校学生的规模

  我国体育训练体制的“金字塔”形式,使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过去,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无论能否进入优秀运动队,其出路都基本得到保证确,地市业余体校为省体校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各地市体校生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1】

  
  从图1山东省市级体校学生人数变化图中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山东省市级体校学生的总人数正在持续的下降,2013年学生总人数比2009年学生总人数下降了一千多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山东省市级体校招生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级体校的发展。【2】

  
  通过对济南、滨州、青岛、威海、济宁和麦庄6个国家级体育人才后备基地的地市体校校领导调查发现。六所地市级体校中,生源数量情况严重短缺有1所,生源状况短缺有2所,生源情况一般有3所学校,分别占16. 7%、33. 3%、50%。以上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省地级市体校的生源不充足,愿意专业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人数越来越少,长远看来,会直接影响山东省竞技体育基础储备质量,甚至影响山东省未来的竞技体育水平。

  3.1.2山东省地市级体校的训练现状

  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工程,训练时间是运动训练中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只有在充足、合理的训练时间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合理的训练量,才能保证自身的竞技水平有所突破。【3】

  
  从表4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地市体校训练的时间安排是周一到周六,周日运动员们调休,同时所有运动队的训练时间安排都是早操和下午训练,地市体校每次训练1.5小时左右。

  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其培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运动员学生进行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改造的过程,即运动训练的过程。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积极参与下协调进行的。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教育主要是靠教练员的组织和指导完成的,教练员起主导作用;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必须遵循运动训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科学地制定并认真地执行训练计划,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才能基本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都制定周密的周训练计划,有75%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制订有更为详细的课时计划,但是在夏训计划和冬训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等方面虽然教练员们也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训练计划,但是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学校的评估检查,在实际教学训练中,很少能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计划。

  同时,各地市体育运动学校有80%以上的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状态诊断主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很少借助于相应的仪器、设备和釆用科学的监测方法,这样一来训练目标的预测,训练计划的制定就显得不够精确。70%以上的教练员在训练中没有参考训练大纲,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训练大纲,90%以上的教练员都是凭借平常积累的经验进行训练,只有很少数的教练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研究过最新的技战术理论、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等,并有到过省队乃至国家队观摩和交流过经验的经历。

  3.1.3山东省地市级体校的文化课学习现状

  3.1. 3.1山东省地级市体校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的分析通过对济南、滨州、青岛、威海、济宁和赛庄6个国家级体育人才后备基地的地市体校的196名学生调查发现,认为基础太差的有126人,占63. §%;训练影响的有56人,占28. 6%;兴趣不高的40人,占21. 9%。这表明,基础差、受训练影响以及兴趣不足三大因素是体校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另外,地级市体育局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往往肩负着众多比赛任务与成绩要求,这也使得地级市体育局将工作重点放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与成绩的挖掘上,忽略学生文化课培养。【4】

  
  3.1.3.2山东省地级市体校学生对待学习和训练态度的分析通过对济南、滨州、青岛、威海、济宁和事庄6个国家级体育人才后备基地的地市体校的196名学生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对待学习态度很重视的占14. 2%,对待训练态度很重视的占60.1%,对待学习态度无所谓的占1496,对待训练态度无所谓的占3. 0%o通过调查说明,主观态度决定精力投入,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低是目前普遍现象,用牺牲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为代价来换取竞技训练成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刚入体校,学习成绩在普通中学居中游的运动员,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熏染,学习上也显得力不从心,学习成绩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外因主要是体校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没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致使一些本来学习还能跟上的运动员,被一些不爱学习的运动员同化,所以,在体校的环境中,要想把不爱学习的运动员转化提高,难上加难,好学生被同化为不爱学习的学生轻而易举。因此,需要从上到下努力形成合力,才有可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方能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稳中有进,而不至于会出现运动员下滑到彻底放弃文化课学习的局面。【5】

  
  3.1.3.3山东省地级市体校学生对待学习与训练关系的分析据调査统计结果显示(见表7)可见: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占42.1%,以文化学习为主的占27. 7%. 二者兼顾的占30. 2%。从调查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训练才是主要的,也可以说对选择体校的学生而言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才是其首要目的,学习成绩是次要的。同样也有30. 2%的学生考虑到毕业以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认为学习成绩和训练同样重要。【6】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学习的态度与训练的态度有很大偏差,学生的各种训练动机的形成都可以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放松学习,使学训矛盾加剧。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向于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学习认识不足,出现了体校存在的共性问题,重体轻教。

  同时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大赛当年,特别是为了备战省运会,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学生都提前一两个月停课集训,有的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用牺牲;$化课学习时间为代价来换取竞技训练成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对于本来文化课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且学习时间又短的运动员学生来说更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成绩差,甚至厌学心理在所难免。各地市体校教师占教职工总人数的30%左右,在文化课教师当中所教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科目的教师居多,平均达到教师总人数的65%左右,教师当中本科学历达到75%左右,而且年龄更趋年轻化。体校仍属于中等%111学校,分为初中部和中专部两大部分,个别地市和山东体育学院联办五年制大专班,像济南、零庄等地市,初中部仍按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授课,从表面上看是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但由于运动员学生自己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时间有限,还要经常外出比赛,难免会造成学习上的影响。

  3.1.4山东省市级体校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承担着培养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对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起着主导作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依赖于优秀教练员卓越的执教能力,教练员的配备对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练员自身的素质及执教水平是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和重要的因素。

  3.1.4.1教练员配备的数量教练员配备的数量,可以通过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数量比反映出来。通过调查了解到,各地市体校教练员的配备数量参差不齐,项目之间也有显着差异,部分集体项目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备比例高达1: 40,单项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备比例低的达到1:

  5,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备比例平均也在1: 16左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竞技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配备比例应为1: 6?1: 10。由此可见,在教练员的配备数量山东省市级体校上仍然还有较大缺口。

  3.1.4.2教练员配备的数量来源及学历在调查的100名教练中,有67名教练员都是由专业运动员退役后执教的,占总人数的67%,其中有42名教练是由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直接执教的,25名教练员为退役后进入体育院校研习后来校任教的,分别占教练员总人数的42%、25%;其余的33名教练则是由体育院校体运动训练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体校执教的。研究还发现,级别越高的运动队,执教的教练员的学历水平相对来讲会越低,这也许和越高级的教练员执教时间越长,专业技术水平所占的资质比重越大,相反对学历的要求也就相对会低。在所调研的六所市级体育运动学校100名教练员中,本科学历比重最大,占76%,其次是专科,占15%,此外还有9名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占教练员总人数的9%‘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教练员的学历基本可以满足市级体校需要的执教水平。【7】

  
  3.1.4.3体校教练员工作态度的分析参照学生对的评价来分析教练员对工作的积极性,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见表8)可以看出:有32名学生认为教练员的工作态度很投入,占调查人数的16.3%; 110名学生认为教练员工作态度比较投入,占56.1%;有41名学生认为教练员工作态度一般,占20. 9%;有13名学生认为教练员工作态度是敷衍了事,占总人数6. 6%。可以看出,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大多数教练员获得的是正面评价,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教练员工作投入不足。这表明绝大多数教练员能够积极对待教练工作,完成学生的训练工作。【8】

  
  3.1.5山东省市级体校管理现状分析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有划、组织、控制、协调等活动的过程。体育管理就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整体作用,以达到最佳效益的活动过程。目前,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主要有文化课教学管理,运动训练管理,行政后勤管理三大部分,只有三者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管理的最大功效,其中,文化课教学管理和运动训练管理是两大重要方面。

  3.1. 5.1文化课管理状况分析调查发现,有72. 3%的被调查者认为系统内部的文化课教学管理效益一般,有20. 5%的认为效益较低,仅有的5. 6%认为效益较高。管理能否出效益,主要取决于主管领导的管理水平,主管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自己所具备的素质有密切关系,在对主管文化课领导的管理水平、所学专业、学历状况调查。各地市主管文化课领导的管理水平一般,有一半主管文化课的领导在工作前所学习的专业与体育有关,这可以反映出各地市体育局领导对文化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一般,甚至说根本不重视,否则就会安排学教育专业的领导来主抓文化教学。在被调查的主管训练的领导中,所学专业以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为多,且本科学历达到90%,基层训练单位看重的就是领导的业务水平,其目的就是主抓运动训练。但在管理方面,有30. 3%的认为领导的管理水平一般,5. 5%的认为较低。

  3.1.5.2运动训练管理的状况分析运动训练管理的组织活动必须依据运动训练本身的客观规律进行,其管理的核心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其管理的本质是对影响运动训练的各种复杂因素进行有效组织,控制和协调,其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训练效率,使运动员创造专项优异成绩,以实现运动训练目标。无论居于何种层次的运动训练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者,就其本质而言,他们是运动训练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能力体现者和代表者,也是该系统整体行为的指导者、主导者,他们的核心职能是决策。目前,只有济南市体校已经走在其他地市的前列,其管理模式已与省里接轨,按项目分类成立项目管理中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益。

  3.1.6山东省市级体校经费状况分析

  3.1. 6.1山东省市级体校经费的分析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1),认为体校经费情况一般有2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33. 3%;短缺的3所,占调查总数的50%;其中有1所体育运动学校认为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占调查总数的16.7%。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学校认为自身经费充足或比较充足的,摒除学校管理者主观因素,经费短缺确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山东省内市级体育学校多直属于各地市体育局或省体育局管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拨款,学校本身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费短缺。【9】

  
  3.1.7山东省市级体校发展的评价分析

  每四年举办的省运动会是检验山东省各地市体校发展现状的舞台,也是山东省竞技体育的一次大练兵,大检阅,对于各地市体育局来说,其重视程度不亚于奥运会,甚至胜过对奥运会的重视。山东省举行这样大型正规的比赛,就是为了检验山东省体育后备人才的竞技水平,以便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山东省备战全运会和奥运会做准备,这是“举省体制”下的一项政策。目前,山东省体育局评定各地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仍以结果评价为主,也就是以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牌数或取得的运动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特别是以省运会比赛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然后把各地市所输送的运动员,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加牌的方式计入省运会成绩当中,以鼓励各地市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并向省队输送。这种评价方法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客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性、透明性。但对于体育实力薄弱的地市,虽然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金,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其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其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并导致许多单位、部门忽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山东省已经有几个地市的体校不存在了,像聊城、菏泽地市体校,其他一些地市体校也有在勉强维持生存的,像德州、东营等地市,从一些项目的参赛队伍和人数就能看出一些问题,像击剑项目山东省仅三个地市设有,男子排球六个地市设有,即使是第六名也能获得一枚金牌,集体项目由于参赛队伍少的原因,相比单个项目容易获得奖牌。因此,仅以奖牌和运动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

  3.2山东省地市体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开始萎缩

  竞技运动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有充足的后备人4,但是当前山东省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已经开始呈现出萎靡的态势。2000年前,山东省各地市、各县区基本都有一所专门的体育运动学校,但是近些年来山东省各级各类的业余体校数量锐减,现如今,基本上各地市只有一所体育运动学员,但是即便如此,体育运动学校在生源上也呈现出严重的危机。

  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山东省各地市的业余体校在办学上的弱势效应日益凸显,其在生源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长期以来,基层业余体校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但是随着2001年,教育部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的变革后,体育运动学校在办学中就失去了自身的办学优势,这就导致学校了学校生源的锐减。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日益增大,这使得体育运动学校的中专文凭在社会上进一步失去了竞争力。

  由于当前“三级金字塔”竞技运动员选才模式仍是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运动员能够依靠自身竞技成绩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者出路的比例非常的低,就业出路的狭队性进一步限制了家长让孩子从事竞技运动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当前我国教育水平的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大力提升,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知识学习仍然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由于师资、文化底蕴与教育系统的学校难以匹敌,因此,导致了体育运动学校在招生上更加受到限制。

  3.2.2后备人才队伍教育现状不理想

  困扰山东省地级市体校后备人才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体教结合制度存在问题。缺乏自上而下的保障制度,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互惠互利的长远体教结合制度,体校的体教结合仅仅是基层的有效探索,从长远看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是学训矛盾,业余训练占用了文化课学习时间,运动员没有时间的保障很难取得满意的成绩。

  最后是运动员自身思想问题,一方面运动员往往对运动训练兴趣浓厚,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很难在思想上重视文化教育学习,因此把文化学习放在较低的位置;另一方面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结束后很难实现注意力的转变,难以全身心投入文化学习中。

  3.2.3运动员输送出路狭窄

  目前,山东省各地市体校属于中等专业学校,向省级及其以上训练单位输送人才仍然是首要任务,在计划经济时期,不能进入一线专业队的运动员学生,可以被分配到中小学任体育教师或者做行政工作,基本上都能解决出路问题。如今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这种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些不能进入一线专业队的运动员学生,多数想考入大学,调查结果显示,有85%左右的运动员都有进不了省队就考大学的愿望。随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的增多,这些省市专业运动队的二线队员和有一定运动能力的高中毕业生都被纳入高校所招收的范围,不过是中专学籍的运动员报考体育院校相对容易些,但在报考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会遇到学籍不是高中学籍问题的限制,于是这些运动员就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中专学籍改为高中学籍以获得报考资格。但由于运动员的文化基础差,虽然招收体育特长生的高考分数已经很低,但从体校能考上普通大学的运动员却廖廖无几,凡是分数够的运动员靠的多是运气,而不是实力;还有一部分运动员由于成绩达到一级甚至健将级,在报考某些高校时,高校可以再降低入学条件,甚至运动员免试入学,招生时所出现的“一带一;”、“一带二”,甚至“一带多”的现象,就是因为有些人利用高校招贤纳士之心切,营私舞弊,尽可能向高校多输送运动员学生,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

  3.2.4运动训练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完善的训练机制包括多个方面,其中良好的训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训练环境是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必备条件,当前山东省除了省体工队外,基层业余体校竞走训练的场地、设施和器材等方面的建设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对训练环境进行改善,必须要结合当前最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技术建设相应的场地设施,同时配备专业的科研成员、医疗成员和营养咨询师,为后备人才的训练提供理论支持和保障,实现训练、竞赛、科研、医疗的综合化发展。竞走运动员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幵放式的系统,必须依据科学、有效、全面的系统化训练,才能持续培养优秀的竞走后备人才,因此,应抓紧出台专业统一的训练机制,包含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发展成长特点,针对特点进行合适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全面促进运动员的成长。

  同时教练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在自我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岗位培训。在执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的同时,需要加强医疗监督,保障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维护期运动寿命,避免过度的负荷造成伤病发生,同时营养师应该注意运动员的饮食均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在身体、心理、技术等方面为日后的高水平运动能力打下基础。

  3.2.5地级市体校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山东省地级市业余体校的训经费来源的多元机制尚未建立,体校属于体育局系统内事业单位,不能完全走向市场,因此接受上级体育部门拨款自然成为体校收入的主渠道。其次,体校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成熟,学校创收渠道少,资源开发不够,运作手段和方式不成熟,甚至有些学校创收出现亏损的情况。再次,体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少、体校缺乏与行业、企业开展互惠合作的探索,导致获得赞助费用少,赞助大多停留在宣传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层次,深层次合作缺乏。最后,部分体校经费紧张,收取学费成为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体校牺牲运动技术水平招生,违背了办学宗旨和目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