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孤独症儿童和社会交往能力与体育游戏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07 共6037字

  2 研究综述

  2.1 孤独症儿童研究现状

  目前,孤独症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并针对孤独症人群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供一定的援助和补贴,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研究也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研究者主要从孤独症病因、日常行为、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等视角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研究,且一般是现状研究或现状综述。本人在中国知网中检索,2000 年至 2013 年检索“孤独症儿童”文献 1770 篇,检索“孤独症儿童行为”文献 611 篇,“孤独症儿童病因”文献 135 篇,“孤独症儿童诊断”文献 337 篇,“孤独症儿童治疗”文献 491 篇,从检索结果分析,在目前有关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中,对孤独症儿童行为、诊断及治疗是研究的主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分别从孤独症儿童的病因、行为表现、诊断与检测和治疗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2.1.1 孤独症儿童的病因

  目前有关孤独症儿童的病因的研究较多,一般从遗传、环境、心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但目前的调查研究还未能确定其病因的具体影响因素。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期综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来阐释儿童患孤独症的影响因素,从而明确其病因,推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

  张文渊(2003)从生物学角度对孤独症的病因进行分析,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和情感上障碍源于脑生物学上的相关因素。尤娜(2006)等分别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孤独症病因进行分析,并重点阐述了遗传和环境这两大因素。戴旭芳(2006)等认为现在人们更多地将生物因素认定为孤独症儿童的根本病因,而在他们的研究中证实应从医学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角度,对其病因进行综合分析。有关研究也认为,孤独症是因遗传相关基因,同时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一种遗传病。当然,至今有关孤独症的病因仍存在争议,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2.1.2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

  孤独症儿童一般在 3 岁左右就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据文献资料表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及重复性的刻板等。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如语言缄默、迟钝或没有意义,不能运用非言语语言与别人沟通和交流,部分孤独症儿童有语言但语言量少,不理解甚至没有交往性的语言等等。社会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社交情境下不能够运用语言这一交流工具主动与别人沟通;交往时目光接触时间短或没有目光接触时间甚至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表现;不懂得与别人合作与事物的分享;不能模仿别人或做一些象征性、装扮性的游戏;不能够注意或领会别人情绪、情感中的隐含信息等等。重复性的刻板行为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无目的的、有节律的动作或行为,如经常性的玩弄自己的手指或物品、反复性的发出某种声音、坚持将物品以特定方式摆放在特定位置、只喜欢某一颜色的衣服或物品、仅对某一老师或人具有很强的依赖行为等等。除此之外,孤独症儿童的表现还包括具有破坏或攻击性的行为,哭闹、面目表情单一等情绪障碍,等等。当然,由于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父母学历情况及孤独症儿童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不同,几乎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不同,但也存在相似的症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行为表现特征也许不同。Dymond(2007)认为孤独症儿童经常会进行自我伤害,对他人充满敌意,重复刻板行为,甚至做出某些破坏行为。郭富祥(2012)认为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刻板行为、自我刺激性行为、自伤行为、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情绪表现异常。林云强(2012)认为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沟通困难,行为刻板或带有攻击性等方面。

  在其研究中基于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的功能评估,总结出了培养合适替代行为、建立有效沟通技能、社会消退等干预策略。李晓燕(2006)主要从孤独症儿童的言语特征、语言发展障碍等方面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的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综述。上述研究表明,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的研究,提出积极有效地对策,合理运用这些对策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起干预,可取得良好效果。

  2.1.3 孤独症儿童的诊断与评估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治疗起始阶段是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诊断时间越早就更有利于对其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把握治疗的关键期,以期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当然,用于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工具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目前,国内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诊断和评定的量表很多,但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的诊断和检测标准,然后结合本国的基本情况进行修改,最后获得儿童诊断结果。

  李国瑞(2004)总结了目前较为常用的诊断与评估工具,主要有:儿童孤独症诊断量表 DSM-IV(此量表主要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编制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DARS、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 量表)、法国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 IBSE 量表、日本名古屋大学自闭症儿童发展量表 NAUDS 以及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孤独症治疗评估检测表。张文渊(2003)对卡勒教授“小儿期自闭症 DSM-IV(1994)”中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做了较细致的描述。

  尤娜(2006)认为目前众多与 ICD-10 和 DSM-IV(APA,1994)诊断标准一致的诊断工具中,最 值 得 关 注 的 有 : 孤 独 症 诊 断 性 观 测 通 用 程 序 (Autism Diagnostic ObervationSched-ule-Genetic)、孤独症诊断访谈(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ADI-R))以及人际交流障碍诊断访谈(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Social andCommunication Disorde-rs)等。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诊断和检测的量表对所要测量的对象可能存在国家地域性的差异,为此我们急需制定出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诊断标准。

  2.1.4 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目前,孤独症儿童治疗的方式很多,一般包括: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音乐治疗、药物治疗、社会故事法、游戏疗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得到预想的康复效果还必须系统的综合的运用各种康复训练方法,以便促进孤独症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李荣源(2005)研究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有效地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体质,孤独症儿童体质的提高和改善,有助于促进其语言、情绪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李国瑞(2004)具体细致的阐述了孤独症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同伴作用策略等。张焱(2005)对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做了具体阐述,认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而来的”,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 20 世纪 80 年代所研发的一种治疗理论与方法,其核心部分就是运用任务分解技术(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将原本复杂的任务分析并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以这些小单元为单位进行训练,全部训练完成后再将所有单元整合、优化。

  通过这种方法,降低训练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石萍等(2007)认为,众多欧美国家将“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专门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通过相应课程的练习,大批欧美孤独症儿童已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我国国内采纳这种课程的非医疗机构对其疗效也做出肯定。

  Karla D(2007)在其研究中主要阐明游戏疗法的具体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认为游戏疗法是心理治疗技术的一种,是指在心理治疗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游戏活动而建立人际关系并帮助当事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种理论最初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源自 1909 年佛洛伊德以游戏的方式来去除患有恐惧症儿童内心的恐惧感,“游戏主要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使儿童掌控创伤事件并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文献资料表明:游戏治疗主要分为儿童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儿童中心、亲子及团体游戏治疗等方法。

  刘一(2012)主要运用团体游戏治疗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进行干预来验证团体游戏的治疗效果,认为团体游戏能够使团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影响,在游戏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来达到彼此间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转变,以及情绪的宣泄,这也是一种团体与游戏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团体游戏治疗一般又分为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两种游戏治疗方法。结构式治疗是根据团体要想达到的目的,治疗者事先设计好每次治疗内容而进行的一种治疗方式。非结构式治疗就是根据团体自然发展的流程,治疗者灵活的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案对其进行治疗的方式。团体游戏治疗相对于一对一的游戏治疗方法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充分发挥彼此间的积极作用。

  张焱(2005)将音乐治疗、应用行为分析与结构化教育有机结合,同时结合世界其它相关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以一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为对象,开展了行为训练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这种治疗方法,研究对象提高了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刻板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化和改善,其社会适应情绪、交往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李婷(2009)对社会故事治疗法作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其治疗过程的优点、实施原则和方法,对其治疗效果也作了相关描述。随着孤独症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孤独症儿童的预防、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仍没有极其有效地预防、康复治疗方法,因此各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希望各专家和学者能创造出更加积极有效的防治疗法,来减轻他们的负担和痛苦。

  2.2 孤独症儿童和社会交往能力

  2.2.1 社会交往能力的定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与别人沟通交流,最终达到共同的生活目标。研究资料表明:社会交往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交往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一定的媒介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从而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陆高梅等(2013)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在与人交往或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种行为技能。

  2.2.2 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严格来讲,儿童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学龄前儿童(3-6 岁)和学龄儿童(7-12 岁)。

  学龄前时期是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学龄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主要表现有:在接受和表达语言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龄前儿童已经具有较多社会交往性的语言,特别是与自己的家人,能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但与别人交往过程中的紧张、害怕等行为逐渐减少;能够运用肢体语言与他人进行打招呼并能够积极回应别人的问答;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喜欢交朋友并且特别喜欢与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遵守彼此制定的规则,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感受,能够彼此合作与分享,共同玩耍,比较任性,但是一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2.2.3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儿童认识、了解社会是从交往中开始的,也是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生存、发展。其次,儿童时期正是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开始时期、关键时期,因此儿童这一时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其整个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当然,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如语言缺陷、社会交往缺陷等,其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可能相对滞后,使其认识社会及适应社会变得有点困难。越是如此,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来说越是重要。

  较之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孤独症儿童一般没有正常的交往性语言,缺乏社会性的互动,不能主动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兴趣和成功;不会积极的利用语言、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或其他遭遇的感受严重者甚至不能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经常表现为大哭、大闹等情绪问题和不良行为;面部表情单一显得极其孤独和寂寞,喜欢莫名其妙的笑或做出某种表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生活中如交往过程中的“点头”、“微笑”、“握手”等非言语语言,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不能主动地与他人建立伙伴关系并且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运用寻求帮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不会运用彼此谦让、协商、轮流等社会性交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时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如遇到不适应的环境或刺激则表现出逃避、尖叫、乱跑、不停地摇头、拍手等不良行为,严重时很有可能危机到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等等。

  2.3 体育游戏与孤独症儿童

  2.3.1 体育游戏理论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体育游戏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的产物,起源的基本动因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人类生活实践以及本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体育游戏的不断变化。体育游戏的目的,最初为动物性的本能(如娱乐、吸引配偶和逃避侵害),最终发展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游戏活动。

  腾达(2005)认为体育游戏由开始的本能性游戏发展到极具文化性的游戏,现在处于第三阶段,即专门化的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理论是游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的体育游戏知识体系。体育游戏是游戏中的一种,是体育与游戏的结合,既具有游戏的特性,又具有体育的基本特点。起初,研究者运用体育游戏使孤独症儿童内心的愤怒、不满等不良的情绪得到有效地释放以此来改变其情绪方面的障碍产生了积极影响,后来研究者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各个特性使其对孤独症儿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来改变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障碍,取得了较好效果。郭雷祥(2012)认为体育游戏是适合孤独症儿童特点的活动,应运用体育游戏来改变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且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2.3.2 体育游戏在孤独症儿童应用中的基本特点

  体育游戏在孤独症儿童的应用与其他游戏相比也具有很多独特之处。项江(2008)在其论文《体育游戏的游戏性》一文中,调查体育游戏的基本特性,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活动性和规则性”。腾达(2005)在《关于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中总结了各学说中体育游戏的特点,主要包括身体性、教育性、娱乐性、规则性和竞争性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体育游戏在孤独症儿童中应用的基本特点:

  身体性 体育游戏是在以基本的身体活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走、跑、跳、踢等所以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身体各个机能的发展如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等。

  教育性 体育游戏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基本活动,旨在通过训练使练习者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最终得到孤独症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娱乐性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与游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游戏能够为其创造一个自由舒适快乐的环境,提供一个积极主动交往的机会,以娱乐身心为基本目的,培养孤独症儿童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

  规则性 体育游戏中有较严格的规则,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如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等来约束孤独症儿童,使其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游戏,有利于培养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加强同伴间信任与合作,增强自身对环境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竞争性 体育游戏与竞技体育有所区别,其一般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而竞技体育具有统一、严格的规则和要求。体育游戏干预形式灵活多样,没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就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成功获胜的机会,以此来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使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为其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基础。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