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化妆品与健康论文(编辑精心整理)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1-20 共8913字

  目前,化妆品消费占人们日常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是有毒重金属(如As,Pb,Hg,Cd等)污染问题屡见报端。这些重金属一旦吸收进入人体,将会给消费者带来诸多潜在的健康风险,但关于化妆品中有毒重金属对人类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在我国仍鲜有报道。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化妆品与健康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化妆品与健康论文第一篇:甲基异噻唑啉酮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皮肤反应的限量研究

  摘要:目的 甲基异噻唑啉酮(MI)是一类常见的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的化妆品防腐剂。本研究旨在探讨MI在中国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限量阈值。方法 通过梯度稀释不同浓度的MI,在124例健康人群和98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背部进行人体皮肤斑贴试验。结果 0.2%、0.02%和0.01%MI在健康志愿者中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5%,2.42%和1.61%,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分别为44.90%、37.76%和33.67%,发生率均显着高于0.001%MI和蒸馏水。MI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的强阳性皮肤反应率呈剂量依赖递增。结论 我国现行法规中对MI的限量浓度0.01%MI较易引起皮肤不良反应,而0.001%MI的剂量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均较为安全。由于MI易引发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特性,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管中需要更为关注。

  关键词:甲基异噻唑啉酮;接触性皮炎;化妆品不良反应;斑贴试验;

  Abstract:Objective Methylisothiazolinone(MI) is a common cosmetic preservative which can easily cause contact dermatit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threshold of adverse skin reactions induced by MI in healthy people and patients with cosmetic contact dermatitis. Methods Totally 124 healthy volunteers and 98 patients with cosmetic contact dermatitis were recruited to conduct the human skin patch test on the subjects' backs by gradient dilu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I.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skin reactions of 0.2%,0.02% and 0.01% MI were 5.65%,2.42%and 1.61% respectively in healthy volunteers,and 44.90%,37.76% and 33.67% respectively in patients with cosmetic contact dermatitis,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0.001% MI and distilled water. The strong reaction of four concentrations of MI in patients with cosmetic contact dermatitis showed dose-dependent increase pattern. Conclusion The limited concentration of 0.01% MI in national current regulations is more likely to cause adverse skin reactions in resident cosmetics,while the dose of 0.001% MI is relatively safe. The development of MI contact dermatitis of cosmetics should be monitored closely.

  防腐剂作为化妆品中不可缺少的组分之一,可以保护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长产品保质期。随着化妆品消费的提升,其引发不良反应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在我国与国外的化妆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中,防腐剂是导致化妆品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第二大原因[1,2]。因此化妆品中防腐剂的种类和限量对化妆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球各国进行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研究中发现,使用含异噻唑啉酮类的化妆品和接触性皮炎有一定关联,各国化妆品法规对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MI)的限量标准和适用范围都进行了修改,甚至禁止使用某些种类[3,4]。为了研究MI在中国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限量阈值,本项目旨在通过人体皮肤斑贴试验,检测MI在不同浓度下发生接触性致敏的严重程度及比例,从而为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标准的改进提供翔实的研究基础与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本次项目共招募并测试完成健康受试者124例,其中男43例,女81例,年龄18~60岁,平均(48.88±9.82)岁。共招募并测试完成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98例,其中男6例,女92例,年龄18~69岁,平均(37.68±12.06)岁。所有受试者在参加试验前均充分知晓整个测试过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入选标准

  健康志愿者组:受试者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化妆品过敏史;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组:被诊断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1.1.3 排除标准

  (1)处于怀孕期、哺乳期;(2)在皮肤待试部位有由于瘢痕、色素、萎缩、鲜红斑痣或其他瑕疵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判定者;(3)正在使用可能影响测试结果判定的药物者。

  1.2 方法

  1.2.1 试验材料

  MI购置于瑞典(Chemotechnique MB Diagnostics AB公司,货号M-035B),浓度为0.2%水溶液,使用双蒸水按梯度稀释,分别配置了0.02%,0.01%和0.001%3个浓度。采用蒸馏水作为阴性对照。

  1.2.2 试验方法

  在温湿度控制的房间内(温度18~26℃,相对湿度<70%)进行试验。将准备好的变应原使用移液器取0.02 m L加入事先放置滤纸的斑试器内,用低致敏胶带贴敷于受试者的背部肩胛骨下、脊柱中央外双侧,24 h或48 h后去除斑试器并标记,0.5 h(待压痕消失后)、24 h和48 h根据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推荐的标准进行判读。

  1.3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采用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MI在健康受试者中引起的皮肤反应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MI对健康人群皮肤的反应,笔者使用0.2%,0.02%,0.01%和0.001%4个浓度梯度,在124例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了封闭型人体皮肤斑贴试验。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点对不同浓度MI的皮肤不良反应评分详见表1。其中,0.2%MI在斑贴试验后的3个时间点发生的可疑阳性反应(±)和弱阳性反应(+)均显着多于其他3组。所有受试者中没有发生强阳性(++)、极强阳性(+++)皮肤不良反应。

  比较4种浓度的MI在斑贴试验72 h后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结果显示:0.2%MI、0.02%MI和0.01%MI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7例、3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5.65%、2.42%和1.61%,与0.001%MI以及蒸馏水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

  下载原表

1.png  

  图1 不同浓度MI在健康受试者中引起的各级皮肤反应发生率  

  2.2 不同浓度MI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的皮肤反应

  笔者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MI在98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进行了封闭型人体皮肤斑贴试验,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对不同浓度MI的皮肤反应评分详见表2。其中0.2%MI、0.02%MI和0.01%MI在斑贴试验后的3个时间点各级阳性反应均显着多于0.001%MI。其中0.2%MI和0.02%MI在斑贴试验后出现了超强阳性反应(+++)。

  笔者接下来比较了4种浓度的MI在斑贴试验去除48 h后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例数和发生率。结果显示,0.2%MI,0.02%MI和0.01%MI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的例数分别为44例,37例和33例,发生率分别为44.90%,37.76%和33.67%,与0.001%MI以及蒸馏水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种浓度的MI引起的皮肤反应发生率呈剂量依赖递增,见图2。

  下载原表

  例

 2.png 

  图2 不同浓度MI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引起的各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单独使用MI是近年来较新应用的化妆品防腐剂,但已位列第4种最易引起接触致敏的化妆品防腐剂[5]。世界各国化妆品法规都将MI收录在防腐剂目录中,但均对其限量进行了详细规定。基于MI的易接触致敏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梯度稀释4种浓度的MI,分别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进行人体斑贴试验,研究MI的安全限量。

  目前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规定,MI在驻留类产品和淋洗类产品中的添加量均不得超过0.01%。这和澳大利亚、加拿大、东盟等国的要求是一致的。而欧盟法规EC1223/2009 Annex V补充修订案中规定,驻留类产品中不得添加MI,淋洗类产品中添加量不得超过0.001 5%[6]。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针对我国与欧盟法规的差异,在中国人群中选择使用封闭型人体皮肤斑贴试验,来模拟MI在驻留类化妆品中对皮肤的影响。在受试物贴敷的时间上,笔者分别在健康志愿者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使用了24 h和48 h。根据以往研究显示,受试物贴敷24 h已经可以判断其是否致敏,但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进行诊断性斑贴试验时,使用48 h的贴敷时间会更加有利于判断过敏原[7]。

  在本研究中,共选择使用了4种浓度梯度的MI,分别为0.2%,0.02%,0.01%和0.001%。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中,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最低浓度均为0.01%。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MI的阳性率较高,并且0.2%,0.02%和0.01%MI所引起的2分皮肤反应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递增,提示MI的致敏性随浓度升高而增强。而0.001%MI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均未发生皮肤反应。丹麦有学者研究发现MI接触致敏患者在斑贴试验中对MI产生反应的最低剂量为0.004 9%(49百万分比浓度,49 ppm)[8]。而5 ppm MI与0.4%苯氧乙醇联合使用时就足以作为化妆品防腐剂使用[9]。因此,10 ppm MI可以作为既能够达到防腐效果又较为安全的浓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在健康人群和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的人体皮肤斑贴试验发现,我国现行法规中MI的限量浓度0.01%MI,在驻留类化妆品中较易引起皮肤不良反应,而0.001%MI的剂量较为安全。基于本研究结果,笔者建议降低目前化妆品法规中MI的限量,从而保证和提高化妆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秦鸥,王学民,谈益妹,等.上海地区化妆品所致接触性皮炎的致病成分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8, 47(10):625-627.

  [2] Lundov MD,Opstrup MS, Johansen JD. Methylisothiazolinone contact alrgy--growing epidemic[J]. Contact Dermatitis ,2013,69:271-275.

  3]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2015年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告2015年第268号[EB/OL].(2015-12-23).[2016-08-20]. http : //www. sda gov.cn/WS01/CL0087/140161.html.

  [4] European Union. Regulation(EC)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S]. Official Jo

  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88-342.

  [5] Lundov MD,Thyssen JP,Zachariae C,et al. Prevalence and cause of methylisothiazolinone contact allergy[J]. Contact Dermatitis,2010,63:164-167.

  [6]丹丹.化妆品中防腐剂使用及国内外法规现状[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8,45(8):102-103.

  [7] Johansen JD,Aalto-Korte K,Agner T,et al. European Society of Contact Dermatitis guideline for diagnostic patch testingrecommendations on best practice[J]. Contact Dermatitis ,2015,73:195-221.

  [8] Lundov MD ,Zachariae C ,Johansen JD. Methylisothiazolinone contact allergy an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J] Contact Dermatitis ,2011 ,64:330-336.

  [9] Lundov MD,Johansen JD,Zachariae C.et al. Low-level efficacy of cosmetic preservatives[J]. Int J Cosmet Sci,2011,33:190-196.

  化妆品与健康论文第二篇:驻留类化妆品中镉和汞的监测结果及健康风险评估

  摘要:为评估化妆品中镉和汞潜在健康风险,课题组从多种渠道随机选取化妆品样品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固体进样汞镉测定仪测定了半永久纹绣产品、面膜和面霜三大类别化妆品中重金属的含量,针对通过皮肤接触途径的暴露特性,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重金属汞、镉通过皮肤接触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发现,纹绣、面膜和面霜三类化妆品的风险值与USEPA推荐的风险值比较风险甚微,但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将两个超标样品进行评估,数值分别为1.0×10-6/年和1.7×10-6/年,则表示存在一定风险。

  关键词:化妆品:镉汞;风险评估;

  Abstract:To assess the potential health risks of cadmium and mercury in cosmetics, the research group randomly selected cosmetic samples from various source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for this investigation. The levels of heavy metals in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cosmetics, namely semi-permanent tattoo products, facial masks and creams were determined by a solid feed mercurycadmium tester. For the exposur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dermal contact route, the health risk model recommended by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 was used to preliminary evaluate the health risks caused by heavy metals mercury and cadmium through the dermal contact. It was found that the risk values for tattoo products, facial masks and creams were minimal compared with the risk value recommended by USEPA. However,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two exceeded samples were evaluated separately with values of 1.0×10-6/year and 1.7×10-6/year,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some risk.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化妆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化妆品在起到美颜效果的同时,其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也成为舆论焦点。为进一步了解各类化妆品中重金属镉、汞分布情况及其潜在的风险,探讨评价其安全性的有效方法,本文同时对网售化妆品,尤其是新型化妆品,例如:对半永久化妆品的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为监管部门在新形势下做好监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旨在互联网、美容院购买以及送检的各类化妆品研究的基础上,对通过多渠道随机得到的样品进行镉、汞项目的化妆品检测分析,针对化妆品与人体的接触途径,采用美国环保局(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重金属汞、镉通过人体皮肤接触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收集

  本次调查期间,课题组从互联网购买、美容院购买、企业送检样品中随机选取了60款化妆品样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其中包括半永久纹绣产品20款,均购自互联网,覆盖纹眉及纹身产品;面膜20款,覆盖保湿、美白等种类;面霜20款,覆盖日霜、晚霜等。

  1.2 主要试剂、实验仪器、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样品处理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镉、汞标准溶液,浓度均为1000 mg/L,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QC-MU-707B化妆品中汞质控样品,中国检科院测试评价中心;

  QC-MU-708A化妆品中镉质控样品,中国检科测试评价中心;

  Ar-H2(9:1,V/V)混合气;一级水(密理博SynergyUV);

  直接进样汞镉测定仪DCMA-200(吉天仪器);电子天平XS205(瑞士梅特勒)。

  1.2.2 镉、汞标准溶液的配制使用

  汞标准溶液配制:移取1 m L 1000 ug/m L汞标准溶液到100 m L容量瓶中,定容,得到10 ug/m L的汞标准溶液。

  镉标准溶液配制:移取1 m L 1000 ug/m L镉标准溶液到100 m L容量瓶中,定容,得到10 ug/m L的镉标准溶液。

  混标工作溶液配制:移取2 m L 10 ug/m L的镉标准溶液、0.5 m L 10 ug/m L的汞标准溶液于100 m L容量瓶中,得到混标工作溶液,其中汞的浓度为50ng/m L,镉的浓度为200 ng/m L。最后,吸取不同量的混标溶液配制成标准工作曲线。

  1.2.3 样品的处理和检测方法

  称取适量样品(0.01 g~0.1 g),采用直接进样镉汞测定仪进行检测,以氩氢混合气流量1.0 NL/min,空气流量0.4 NL/min,镉蒸发功率80 w,镉释放功率30 w,汞灰化功率240 w,汞释放功率170 w的仪器条件,并以此条件对样品进行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为汞0.0018 ng、镉0.0015 ng,回收率为94.7%~97.7%,RSD小于6%,分析时间小于5 min[1]。

  1.3 化妆品中重金属镉汞的评价方法

  本课题组针对人体皮肤接触途径的暴露特点,采用美国环保局(EPA)推荐的风险分析数学模型来评价。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和美国环保局综合风险信息及其分类,其中,元素Cd为化学致癌物,Hg为非致癌污染物。

  各种重金属在暴露途径下潜在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可按照式(a)、式(b)计算。

1.png

  表达式中,Risk表示致癌风险,年-1;SF表示致癌斜率因子,(kg·d)/mg,ADD表示经皮肤接触途径的日均暴露量,HQ表示非致癌风险,年-1;mg/(kg·d);Rf D表示参考剂量,mg/(kg·d);72岁为人类平均寿命,年;10-6为于Rf D对应的危险度水平,无量纲;Rf D与SF的参考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致癌物致癌斜率因子(SF):Cd为244(kg·d)/mg;经皮肤接触暴露途径的非致癌物参考剂量(Rf D):Hg为2.10×10-5 mg/(kg·d)[2]。

  其中,经皮肤接触途径的日均暴露量(ADD)在进行计算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化妆品原料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中的日全身暴露量(SED)代替ADD[4],两者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基本一致。SED按照式(c)计算。

1.png

  表达式中,SED为全身暴露量,mg/(kg·d);A为化妆品每天使用量,g/d,其估计值见指南中的资料性附录表2(面霜1.6g/d),面膜及半永久纹绣产品没有相关估计值,按照指南的方法,假设面膜的数值为0.15 g/d,半永久纹绣产品为0.1 g/d;C为重金属在化妆品中的浓度,以百分比(%)表示;DAP表示的经皮吸收率,单位以百分数(%)表示,由于没有找到完整的动物经皮吸收的数据,本数值以100%计,人体的质量默认为60 kg[2]。

  不考虑拮抗或协同关系,假定各种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只呈现简单的加和关系,则某一类化妆品总的健康风险评价表示为式(d)。

1.png

  美国环保局建议,有毒有害物质的健康风险水平在(1.0×10-6)/年~(1.0×10-4)/年之间表示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尚可接受;小于(1.0×10-6)/年表示风险甚微;大于(1.0×10-4)/年表示风险较为显着。

  2 结果和讨论

  目前,检测化妆品中汞、镉的方法主要有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而这些方法只能对单一元素逐个进行检测,不能同时检测两个元素,或者存在前处理繁琐不利于快速检测。本课题组以化妆品为检测对象,建立了固体进样镉汞测定仪,同时测定化妆品中汞、镉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简便快捷地对化妆品中的汞和镉进行检测,直接测量,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1]。

  2.1 各种类别化妆品中重金属镉汞的检测结果

  不同类别化妆品中镉和汞的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4]的规定,镉的限量为5 mg/kg,汞的限量为1mg/kg。上述三类样品只有面霜中汞超标,其他产品均合格。其中有两款面霜的汞含量超标严重,数值分别为5.9×103 mg/kg和9.5×103 mg/kg。

  2.2 不同类别化妆品中重金属镉汞健康风险评估情况

  将表1中3类化妆品中Cd、Hg的平均检出量和相应的参考剂量代入上述4条公式,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某一类化妆品总的健康危害风险公式,可以得出重金属总风险评估为各重金属年健康风险值之和,如表2所示,半永久纹绣产品为2.5×10-9/年,面膜为8.7×10-12/年,面霜为1.4×10-7/年。

  2.3 讨论

  通过将上述得出风险值与EPA推荐的风险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半永久纹绣、面膜、面霜三类产品均风险甚微;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将面霜中两个超标样品进行评估,结果分别为1.0×10-6/年和1.7×10-6/年,则表示存在一定风险。

  在这里将两大污染物进行比较,化学致癌物(基因毒物质)与非致癌污染物,即经过人体皮肤接触途径的躯体毒物质所呈现的健康风险进行比较,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远小于非致癌污染物,Cd元素的健康风险远小于Hg元素。

  下载原表

 1.png

  下载原表

1.png

  通过对这60款化妆品的来源进行综合分析,超标的两款面霜均来自小型美容院,主打产品美白祛斑膏等。究其根源,由于化妆品的功能特征,人们往往过分注重其美白、保湿、抗皱等功效,而忽略了其有害元素在体内长期的累积效应。

  重金属汞作用在身体皮肤上可出现所谓的短暂美白功效,作用机理是汞以汞离子的形式使得络氨酸酶的活性被抑制,皮肤组织上的黑细胞处于低沉状态,色素短暂减退,祛斑美白产品常常利用这一特性。一段时间后,重金属的累积使得对黑色素的抑制被解除,活性一旦释放,黑细胞异常亢进,色素沉着加重,皮肤细胞代谢紊乱,斑点、皮炎接踵而来。除此之外,汞离子进入体内,会对人体的组织器官产生较大的威胁,强大的脂溶性和高度的扩散性使得蛋白质被破坏,这两大特性使其渗入皮肤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全身,干扰组织器官中的蛋白酶,从而使蛋白凝固、组织坏死,身体多种器官被损坏,对人体的肾脏伤害最大,导致肾脏引起尿蛋白、血尿、尿毒症,甚至死亡。重金属镉起不到美容作用,很少被作为添加剂使用,但存在于粉饼、粉底所用的原材料闪锌矿中,它作为杂质通过生产工艺被带入化妆品中。

  重金属镉对身体危害巨大,最严重的危害当属对骨骼的影响,像我们知道的日本“痛痛病”事件,主要是引起骨骼的代谢紊乱,同时对人体多种器官均有一定的急性或慢性伤害,如人体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等,甚至还会产生癌效应[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化妆品。某些美容机构为了尽可能留住客户,不惜将见效快、污染风险高的化妆品用到客户身上。其中8%的产品中镉含量超过标准值的3倍。因此,对于一些效果十分显着的美白产品,消费者应该谨慎选择,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美容机构产品的管理和监督,尤其是小型美容院。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次对化妆品的汞和镉含量调查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产品都符合我国标准,但存在个别美白产品汞超标特别严重,需引起注意。除此之外,本研究应用于健康风险评估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半永久产品,其一直停留在人体的表皮,被人体吸收掉的量无法考证,可能会对重金属暴露的风险水平评价造成低估。再者,由于受到仪器、方法和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课题研究中用于试验的化妆品数量和品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检测的重金属种类也不够丰富,导致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次对网购和市购的化妆品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还有待日后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2]。

  【该文经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总文字复制比为12.9%。】

  参考文献

  [1]林隆强,张敏,张燕燕固体进样汞镉测定仪同时测定化妆品中的汞和镉[J]检验检疫学刊,2020(1):18-21.

  [2]市售婴幼儿化妆品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6(12):40-43.

  [3]王小恒路红美容美发场所化妆品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6):1293-1297.

  [4]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S].北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

  [5]刘美玲.刘佳浅谈化妆品中重金属的危害[J].广东化工,2015, 42(4):4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