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故事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者:张宁
发布于:2020-11-20 共2904字
    摘要:纪录片的创作会受到摄制技术、审美理念和观众欣赏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创作模式百花齐放,既有单纯的真实事件记录,也有加入解说、音乐动效、动画特效等元素的创作模式。故事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的普遍应用成为了创作者的共识。本文对故事创作手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探讨具体应用。
   
    关键词:故事创作手法,纪录片,真实性


导演职称论文

   
    纪录片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与创造性处理,不存在虚构性质,但不意味着不可以采用虚构创作手法来反映真实世界。纪录片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故事创作手法,利用故事片创作叙事策略,加入情节、娱乐及科普元素,对史实或事件进行真实、准确的讲述,使其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会比直播式记录或一味说教的纪录片更有观赏性。
   
    一、创作有故事性的纪录片的重要性
   
    纪录片的故事创作手法是借用戏剧和剧情片的结构方式,通过悬念、高潮来塑造情节和人物,可以在影片后期制作时,利用幕和场的概念对节奏、段落进行打乱和排序,使故事的铺陈有更好的剧情效果,多应用于对悬而未决事件的表达。当然无论怎么表达,都不可以臆想情节、违背真实,这是创作者的共识。
   
    早期电影用于线性事件记录呈现,观众出于好奇心会对影片抱有热情,随着新鲜感的减退便失去了观赏冲动。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最早采用戏剧化的方法来拍摄电影,他在1899年拍摄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停机再拍技术,创造出了南瓜变马车、灰姑娘破旧衣服变绚丽晚礼服的场景,赋予了电影故事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早在20世纪初期,就在创作的因纽特人纪录片中应用了故事讲述方法。
   
    目前我国纪录片鲜少进入院线,叙事方法和创作手法受制于传统思维,难以呈现多元化表达。在纪录片创作中学会讲好故事,不但是创作手法问题,更是满足观众对审美的需要。利用真实的素材来构建完整而有感染力的故事,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提升故事内容的感染力,会远大于简单将事件罗列所产生的影响力。[1]
   
    二、故事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一)确立故事意识
   
    纪录片创作时,故事是需要通过寻找才可以发现的,它是现实世界的偶然事件,创作者应该培养延展探索有价值、有趣味故事的心理和视角,对选题相关资料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做好选题的前期采访工作;拍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可以构成故事的元素,尽量跟踪拍摄有独特价值的故事线索,把纪录片的叙事段落打造为影片的闪光点。比如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其导演雷建军曾帮助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次培,把一沓佛经转交给珠峰下绒布德寺的唯一喇嘛、他的父亲,这桩偶然的小事使西藏的传统与未来发生奇妙关联,促成了一部关于山和与山发生交集的人的故事的纪录片诞生。4年跟拍,700多小时的素材,本命年第一次担任冲顶任务就登顶珠峰的年轻向导、一生奉献给了登山事业的儿子、参加普通高考远离登山事业的学校教练……后期剪辑去繁存简,将海量素材提炼为一个个苍凉坚毅、令人动容的真实故事,娓娓道来。在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都需要把故事意识树立起来。
   
    (二)历史故事化
   
    对纪录片进行创作时,可以对历史资料和文献进行故事化处理,把单独的历史事件和碎片化元素延展整合,聚焦故事中的小人物,把他们的悲欢离合、真实人生表现出来,也就成就了对大历史的探寻。以小人物的命运抉择为切入点,历史“活”了起来,鲜活的人生故事丰富了历史,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三)故事情节化
   
    情节是作品中整个叙事的变化过程,纪录片通过事件、插曲、行动等结构成分,向结尾推进,采取情节化叙事是优化故事效果的有效方法。纪录片采用故事化创作手法的主因是历史影像的缺失,当纪录片中某些历史内容是已经发生而无法捕捉到的影像时,很多创作者会选择补充画面的方式来保证情节的完整性。为了具有更好的情节化效果,可以利用情景再现方式来重现缺失影像,通过演员或道具重构历史事件,将历史画面、自然条件和人物事件等再次展现给观众,通常塑造人物时采用背影、剪影、特写等方法营造历史感和时空感;创作者也可以拍摄故事发生地旧址,通过场景的光效氛围和物品的特写细节完成叙事。
   
    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内容依然从属故事叙述主线,它与真实历史影像、亲历者采访等内容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情景再现片段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可以通过字幕等形式提醒观众知晓该段落为情景再现内容。总之,合乎逻辑的情节设计可以增加纪录片的思想深度。
   
    (四)情节细节化
   
    细节决定成败。纪录片的丰富细节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故事性,完成叙事功能。焦波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原本选题方向是拍摄二十四节气,他带领5个年轻人来到山东杓峪村,像“墙上的苍蝇”一般记录了村庄的四季,从抱着琵琶拨弄琴弦和妻子“打嘴炮”频爆金句的“文化人”杜深忠着手,记录他们质朴平和的日常生活。通过细节放大而构造的小故事,会给观众带来惊喜。1000多小时的素材中,导演选取了最精华的细节构成了94分钟的影片,真实可感的细节成就了本片,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2]
   
    (五)口述历史
   
    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口述历史是通过与被采访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使他们在镜头前讲述史实或事件故事。被采访人员有亲历者、叙述者两个类型。亲历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叙述的故事更具真实性。比如郭柯导演的纪录片《二十二》,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为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纪录片用最为朴素的语言还原那段历史,没有偏激的话语,但却能体现出经过时间治愈后的狰狞伤痕,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那份历史记忆的重量。叙述者多为记录事件有关的学者和专家,会带观众从上帝视角亲历现场,以权威的角度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佐证,通过对背景和细节的描述来还原历史的原貌,好的叙述者能达到绘声绘色的效果。
   
    口述历史中的故事存在真实性难以判断的问题,记忆时间较长难免会存在与真实历史的偏差,碎片化的记忆也会对故事的完整性产生影响。口述历史与物证等相比有更多的主观性,创作者通常选择采访与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口述历史的真实性。
   
    (六)音乐同期动效参与叙事,营造故事氛围
   
    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创作者要充分重视音乐同期动效,这不仅会为纪录片营造更好的氛围,更可以提升纪录片故事化程度。纪录片《美国工厂》是典型的直接电影,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通篇没有解说,访谈只录声音,作为旁白使用。这时,同期动效对整个纪录片的构成至关重要。例如中国工厂的每天排队报数、立正稍息,曾让美国主管科特看得目瞪口呆,而当他想复制中国排队式管理的时候,嗓音的前后变化形成了对比,将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表现得耐人寻味。
   
    结语
   
    故事创作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创作者应该树立故事构建的意识,努力探索叙事的依据,对碎片化的故事元素进行情节化处理,对环环相扣的情节进行细节化处理,也可以根据故事创作的需要采用口述历史、加入音乐动效等方式,提高叙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创作者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需要在保证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创新叙事手段,才能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靖坤.“真实再现”在社会现实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 梅云飞.“一带一路”题材口述体纪录片的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9.
作者单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
原文出处:张宁.故事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6):168-169.
相关标签:导演职称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