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微课+对分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科技视界 作者:黄芳郑双双
发布于:2020-10-10 共4032字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均面临着较大挑战。本研究将微课融合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并以高中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节课为例分析了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该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课; 对分课堂; 高中地理;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form,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a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In this study,the micro clas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PAD teaching mode,and the specific operation method is displayed by analyzing an case of“transportation layout and its influence”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The purpose of this teaching mode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improve their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inquiry ability and geographical core literacy.
 
  地理是中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空间思维、区域认知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具备的优势,高中地理的总目标是从地理的角度进行“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仍以老师讲授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等,导致当前地理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同时不利于教师教学热情的提升。尤其是在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面临着很大压力。
 
  对分课堂(又叫PAD)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属于教师一半属于学生,通常包括教师教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 ilation)和讨论(D iscussion)三个环节,后面两个环节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内化吸收主要在课下完成,该方法旨在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分课堂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根据我国学情提出来的一种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在国内诸多学校和课程中均成功得到应用。微课由于时间短、内容少、主题集中、设计巧妙、传播方便等特点深受学习者欢迎,微课特别适合自主学习。鉴于对分课堂和微课的上述优点,本文将二者融合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为例分析如何将对分课堂和微课用到课堂教学中。
 
  1“微课+对分课堂”的教学程序
 
  1)课前学习:微课为学生的提前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为了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在正式上课前老师梳理教学的重难点,并把这些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老师在做微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2)最好制作互动式的微课,让学生在看微课的时候除了眼睛看还要动脑子思考、动手操作,在进行知识输入的同时,还要进行知识的输出;
 
  (3)看完微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难度较小的、与微课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小练习,通过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重难点的基本把握情况,同时也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备课及讲课。
 
  2)讲授阶段:根据微课学习的反馈情况,老师对重难点进一步讲解、梳理,此时的讲解并非对微课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微课内容的有效补充或延伸。此阶段的讲解要留白,切忌讲得太多,以便为学生后期的消化吸收和讨论留下一定空间。
 
  3)内化吸收阶段:内化吸收主要在课下进行,学生通过微课再学习、做作业、测试等方式完成要点的内化和吸收。老师鼓励学生在此阶段进行反思和协作学习,充分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多交流讨论,老师要多关注学生在线的讨论和存在的问题,对一些集中性的问题在线及时解答。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4)讨论阶段:在此阶段,老师主要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要参与者,通过“亮、考、帮”的方式参与到互动和讨论中,通常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相互评分等活动进行。由于该环节的问题多为开放性问题,且形式活泼、类型多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
 
  表1《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微课设计    
 

 
  2“微课+对分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1讲授内容及学情分析
 
  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中的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为例进行微课制作和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通过观看微课,理解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多数十六岁,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从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学生前面几章已经学习了农业、工业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成长环境差异大,学生对管道等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常识和体验有欠缺,在新情境下提取有效信息,调用知识不足;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2.2微课设计特点及课前微课学习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微课时长5分35秒,制作工具为万彩动画大师、In Sh O t视频编辑软件。具体设计流程见表1。
 
  该微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性因素,并与对分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去分析案例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进而让学生掌握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学会分析某一地区交通布局的意义。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上主要分析了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让学生通过分析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进而掌握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性因素,如果采用传统图文结合来学习这部分内容,会显得枯燥。在此采用微课的方式,首先通过观看微课学习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因素,再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培养学习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课与对分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新颖而又有趣,两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进而达到教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该微课布置小练习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等常规题型,所有题目均围绕着教学难点来设计。
 
  2.3课堂讲授
 
  根据微课学习的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交通布局”这个问题不太清楚,只能机械性地记忆各影响因素。比如在自然影响因素当中,地质是如何影响交通布局的?在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不同怎么影响交通布局?人均G D P和交通布局的关系是什么?科技发展水平又是如何影响交通布局的?等等。因此在讲授阶段,老师就针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做统一做拓展性讲解。
 
  2.4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进行。在线下,老师布置一系列开放性的作业,该阶段的作业相较于课前作业即微课后的小练习,更加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如让学生调查所在区域交通布局跟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完成这项任务,学生首先要去野外或者是查阅大量资料或者走访相关政府部门来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然后再分析这些自然条件是如何影响当地交通布局的。这些任务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对学生能力地培养是非常大的。在线上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展示自己的成果,如调查的图片、视频、获取的数据等资料。
 
  2.5讨论
 
  讨论主要采用两种形式进行:
 
  (1)朗诵古诗词,分析古代的交通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
 
  (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交通局长、发改委主任、地质调查队队长、气象局局长、市长等,每个角色从自身专业出发对学校所在地5年后、10年后的交通进行规划。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将交通规划图画出来,并进行自评和他评。在这个环节,老师的角色是活动组织者、监督者、调控者、答疑者和施助者。
 
  2.6教学评价
 
  微课加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效果如何需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衡量,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被评价,评价主体包括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既有过程评价也有结果评价。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微课质量、答疑、互动、课堂活动组织、辅助学习资料丰富度、作业是否反映课标要求、学生成果点评等。对学生的评价维度包括:练习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亮、考、帮”的次数和质量、课堂讨论参与度、团队合作度、成果质量等。可以制作评价单让和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老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并做出相应调整。
 
  3结语
 
  微课为“先学后教”及学生的泛在式学习提供了条件,而对分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者的融合较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也明显提升。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节为例,从课前微课学习、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几个方面探讨了微课融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介绍了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式。实践证明,微课融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求知识的自觉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更加符合当下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革新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2]黄靖钰.分层教学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以人教版“工业的区位选择”第1课时为例[J].地理教学,2018(21):38-40,43.
  [3]黄芳,刘金锤,王瑞华.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地理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4-6.
  [4]程英姿.试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观念颠覆[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49-151.
  [5]马力,张琼声.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07-109.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
原文出处:黄芳,郑双双.微课融合对分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20(25):80-8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