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过劳心理危机的现状表现、影响因素及认知误解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11 共6762字
论文摘要

  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异常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就容易表现出越来越严重、越普遍的身心危机。而过劳心理危机,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问题,对于促进个人躯体和精神健康,提高社会劳动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过劳心理危机的现状表现及演化进程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变革加剧,竞争压力加大,科技迅猛发展造成“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生存和发展压力等导致许多人产生过劳心理危机现象。加之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城市生活压力增大等,导致大量的就业困难或失业、破产,离婚或失恋、人际冲突增多等社会或个人问题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异常心理学研究认为,大量社会或生活压力冲击会造成人们原有心理结构解构,感到心理上越来越焦虑。不难想象,大量生活事件冲击和高强度压力,导致过劳心理危机的发生。人们常见的感受和表现是,人人感到“活得累”,为上班加班、房贷、孩子、人际关系等忙碌、费神,感觉工作累、生活累,一切都累,造成生产效率降低、生活及生命质量低下,严重的甚至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在直接与人交往、解决人际冲突的服务性行业中,过劳心理危机现象尤为显著和严重。从经济角度看,各领域的从业者由于过劳危机不能充分行使职能,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过劳心理危机症状包括低生产效率、旷工和心理问题。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问题令人担忧,已成为一个亟需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研究者调查大量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的现象后,认为其症状表现具有多维现象,既表现于躯体的不良反应,又表现在情绪、人际关系及行为特征的异常变化,由多个维度的反应组成。比如,情绪上表现为压抑、空虚、偏执、冷淡、厌倦、悲观、不信任、对周围的过分批评态度、失望感、不充实、自卑和无能力感及心情波动大等; 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逃避家庭、没有安全感、贬低别人、中断长期保持的关系、对朋友的评价过分敏感、孤独、失去与别人交往的能力、避免密切的接触、从开放和接受转向封闭和否认、与同事隔绝或过分依赖同事、愤怒或不信任增加; 身体方面表现为慢性疲劳、易感冒和病毒感染、胃痛或溃疡、失眠多噩梦或嗜睡、贪食暴饮、面部肌肉抽搐、酒精或药物依赖等; 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无故旷工增加、不停地看表、抱怨、转换或放弃工作、小问题也无法处理、失去乐趣、失去自我控制、迟缓、害怕工作、反应机械及滥用酒精或违禁药品等。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过劳危机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级,初期阶段。它是以“活动”为基础的,任何高度紧张的持续工作或不良生活状态,将会消耗掉人的自我防护的“甲胄”。要减少过劳危机发生的机会,最简单的办法是当压力处于初期阶段时便改变其恶化发展路线。第二级,中期阶段。它是弥漫性的,涉及了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个人在驾驭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完全丧失功能。这一程度的过劳危机已很严重,需要马上对其生活进行自我调节和他人干预。第三级,末期阶段。出现较为严重的过劳危机症状。过劳可能是周期性的,或由某种具体情况决定的,这些“状况”的出现可能导致过劳者的预期性焦虑,如果不进行对症处理,这些状况将会导致人全面陷入过劳心理危机。

  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将那些典型过劳危机者的症状程度分为四个进程,用以描述过劳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中发现哪些因素导致它的发生及恶化。一是“热情”阶段,许多危机者当初怀着过高的希望和不太现实的期望投入到新工作中,他们似乎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会因那些限定他们的条条框框而生气,将变得越来越迟滞。二是“停滞”阶段,当他们觉得自己个性的、经济的、职业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停滞便出现了。

  于是就觉得自己升迁得太慢、获得的太少,不能满足自己不断增加的家庭开支或成就感的要求,便渐渐失去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如果管理者不能通过提供晋升机会、增加报酬、缩短加班时间和一些其他的激励措施,来防止员工动力的停滞,即既无外部的激发也无内部的动力,那么过劳危机的程度就会恶化升级。三是“失望”阶段,失望的产生表明员工已身陷困境,他们开始怀疑效率、价值观和他们为困难付出努力的意义。因为过劳危机在群体中具有高度传染性,一个人的失望情绪可能会影响其他人。克服群体失望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正视问题,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或温暖关爱,增加对过劳综合症的正确认知和应对,促使问题解决,通过给个人和组织带来积极变化从而改变不满情绪。如果这个问题能很好地解决,将会使过劳危机者对工作、生活重新产生热情。如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淡漠便产生了; 四是“淡漠”阶段,淡漠本身就是过劳,这是一种对环境的冷漠和对过劳危机干预满不在乎的表现。淡漠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危机阶段: 个体处于一种失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中。使这一阶段更为复杂化的是当事人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接受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专业性治疗。

  二、过劳心理危机的压力源解析

  心理学家里加于 1985 年从各种文献中选录出了 18 种有关过劳的不同定义,最后认定一种非常广义的定义将过劳危机描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它涉及情感、态度、动机和期望。这种危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的心理要求超出了现实的能力。它是一种由于情感上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包括身体、心理、感情等方面都处在耗竭状态的体验。

  它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包括躯体上的耗竭、情感上的无助无望、幻想破灭、自我否定,对工作、他人以及生活的否定态度,这表明已超出个体的极限,导致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研究者有时还把过劳与心理枯竭、职业倦怠作为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来研究和论述。他们认为,心理枯竭或过劳是一种身心慢性疲劳、无助、厌弃工作和生活的感受。目前,人们把心理枯竭或过劳一般定义为个体由于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所以,过劳或心理枯竭经常被描述为一种躯体、情感和精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躯体的耗损和慢性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负性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生命和他人的负性态度。处于过劳或心理枯竭状态的人,经常会有一种身心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容易疲劳倦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力气,经常会感觉力不从心。这种身体的或心理的衰竭通常是长时间、慢性进展过程的结果,日积月累的日常应激、内在的冲突和被压抑的情感,均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一瞬间爆发,个人身心健康、社会关系以及工作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的轻微状态许多人都曾有过体验,特别是在工作生活紧张、压力大的时候,但如果这种状态经常发生的话,对个人的工作效能、生活质量将会造成严重的负性影响。

  通常,过劳这种心理危机是不易被察觉的,因为它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加剧的。过劳危机作为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不停竞争和长期压力下的后果,会缓慢而持续地腐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鉴定过劳危机很困难,把它理解为一种性格缺陷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只有当人们在所处的环境中感到非常失败和筋疲力尽,以致要用异常的方法(比如放弃目前的工作和地位、发展成一种严重的身心疾病、变成一个物质如酒精滥用者或者是企图自杀) 寻找解脱时,危机便出现了。而更成问题的是由于过劳危机产生的最根本的诱因(包括职业、个性、各种关系)不同,其恢复痊愈的过程并非是线性分布。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危机的某个阶段中,所以突然间陷入工作或生活过劳危机的情况变得更加普遍。

  (一) 个人特质的压力源

  过劳主要出现在那些有高度的工作动机,有理想并希望通过工作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某种意义的人身上。特别是那些需要有极旺盛的精力、强有力的脑力活动的恢复能力及机智果敢的工作的人员,他们一天天地处理一些严重问题,长期不断地从事这种工作,能消磨任何人的乐观态度和工作动力,因而最易于发生身心过劳危机。

  (二) 工作的压力源

  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成堆的新旧问题时,过劳危机便容易发生了。这些问题有多种来源,如被不停地提出要求、让人难以忍受的领导或老板、混乱不堪又无休无止的日常文书工作、像个万能博士一样杂而不精地做事、超出力所能及的两难境地、僵化而没有弹性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较长的工作时间等。问题的程度和类型各不相同,但结果却都是人们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断加深,没有短期或长期放松的机会。久而久之,过劳危机便可能产生了。

  (三) 环境的压力源

  环境因素(倾向于指生活的) 也可以激活压力感,而它更多地是通过情感认知过程为压力提供一个舞台。现实的压力感实际上是一种自身机能的削弱,表现为神经病学的、内分泌系统的因素瞄准数量众多的靶器官,单独或协同地激活各种生理机制。

  研究者谢耶斯提出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指出,过度刺激及对靶器官的过度磨损导致压力相关性机能失调和疾病。如这种压力持续不断,并且个体不适应这种压力而不停地消耗自身的精力,那么就会出现靶器官的彻底损伤。最后,过劳危机的结果表现在生理上也许像心脏病发作一样严重,也许像头痛一样寻常。

  应激是机体对任何要求的非特异性反应,为了做好某项工作或生活事件,人们需要一些压力,然而每个人都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由遗传、生物、行为、生理等因素决定,超出这个极限,压力就有害了。

  压力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心理社会压力,它的形成有赖于个体对待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方式,即对同样一个任务或事件,一个人认为是挫折,感受到压力,而另一个人则不以为然; 另一种为生物因素所致的压力,它具有一些能导致压力感的生物电的、生化的特性。然而,人们生活中的压力感最主要的来源还是他们自身,是他们自己使其产生并蔓延。过劳危机的出现与个人存在的工作、生活压力之间并无对应关系。当环境要求与个人的反应能力之间出现失衡时(感知的或真实存在的) ,压力就会出现。压力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当压力变得难以调和,人们又没有能力承受,也没有其他的缓冲办法可以使这种持续不断的压力松弛下来时,过劳就出现了。

  三、关于过劳心理危机的认知及误解探析

  (一) 过劳心理危机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关

  研究者调查了许多有过劳危机的经历者后认为,他们都有情感投入深、敏感、仁慈、理想主义等人格特质,而且受到人们的认可,被委以重托,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工作; 要求生活处处完美,而恰恰生活不能事事遂愿。而且像大多数其他有过劳倾向的人一样,他们也有过度焦虑、强迫、热情、略有神经质、性格外倾、办事认真谨慎等个性特质,以及有对他人产生同情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倾向。

  具体说来,过劳危机者大都具有下列一条或几条表现: (1) 角色混淆: 他们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所应具有的权利、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对于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当前处在什么位置、对自己和所在机构应尽的义务也不清晰; (2) 角色冲突: 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一致,不能调和,不能共存; (3) 负荷过重: 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对他们的要求都太重; (4) 毫无成就感: 他们感到无论他们多努力地工作,从增加认识、完成任务、受到赏识或获得成就角度看,其结果都毫无意义; (5) 孤立: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其他地方,他们几乎都得不到社会支持; (6) 丧失自主性: 他们将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工作或生活事件的决定权被他们所在部门的官僚或其他生活主角的指令所代替。个体具备这些特质,即具有了产生过劳心理危机的内因。

  (二) 对过劳心理危机的正确认识

  研究者在调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 所有的压力都可能会导致过劳危机; (2) 过劳危机是一个心理生物学的过程; (3) 除工作、生活本身外,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 也可能是过劳危机产生的原因; (4) 缺乏有效的人际关系; (5) 过劳危机的出现会有信号,但对它们的认识有赖于观察者的敏锐; (6) 有些过劳危机的迹象一闪即逝,但大多数还是持续存在的; (7) 过劳危机倾向于一种过程而非状态; (8) 过劳危机的严重程度多种多样,从轻微的没精打采到死亡,各种表现都存在; (9) 过劳危机的持续时间也是多种多样的; (10) 过劳危机及其导致的危机可能不只一次地出现; (11) 对过劳危机问题的认识程度可以多种多样,从一无所知到完全清楚; (12) 过劳危机具有传染性,因为它给其他工作人员增加压力; (13) 年轻工作人员发生过劳危机的可能性最大,而年长者可能性最小; (14) 少数民族对过劳危机的易感性比白种人略小; (15) 男女对过劳危机的体验几乎无差别; (16) 单身者发生过劳危机的最多,而组建了家庭的最少; (17) 过劳危机治疗及预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为过劳危机有个体差异性; (18) 根据不同程度的自我丧失、个人成就感(或是缺乏这种感觉) 、情感上的耗竭,可以看到过劳危机的阶段性; (19) 过劳危机不是一种疾病,所以医学模式不是一种最好的分析方法; (20)过劳危机不能混同于托病开小差; (21) 随着过劳危机程度的增加,人们的身心状况出现进行性的恶化;(22) 工作的自由度、社会的支持是阻止、抑制和降低过劳危机的关键; (23) 抽时间进行合理的放松与任何工作一样重要; (24) 过劳危机能引起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进步,也能导致绝望和损伤。

  (三) 对过劳心理危机的误解

  当然也有研究者在调查后认为,过劳危机的易患者往往有一些关于自身及应该如何应对过劳危机的错误信念。他们倾向于以典型的 A 型性格模式(即表现为“性格急躁,没有耐心; 雄心勃勃,争强好胜,进取心强,理想高远,追求完美; 时间观念强; 对人存有戒心,易抱有敌意对立; 情绪易波动,常常处于愤怒与焦虑状态”) 扭曲现实,比如他们对自身及其工作的种种不合理描述。有研究者将这些“人们认为自身处境尴尬的若干荒唐的想法”进行了模式化的描述。(1) “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命。”这意味着长时间的工作,没有放松的时间,很难委托别人代劳某事。当他的工作做得不尽完美时,就会产生焦虑、保守、发怒和受挫的感觉。(2) “我”必须有才能、有知识、能帮助每一个人。当“我”不能这样时就会出现不现实的期望,出现自我证明的需要,信心缺乏以及过分的内疚。(3) 为了完成“我”的工作并保持“我”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我”必须得到同我一道工作的每一个人的喜爱和认可。所以“我”不能坚持自我,不能设定界限,不能说不,不能与别人有不同意见或作出负面反应。因此,在“我”的工作环境中“我”被巧妙地操纵着。自我怀疑、消极敌视、没有安全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沮丧就是“我”的报应。(4) 其他人难以领导、难以对付,不理解“我”的工作的真正价值,给“我”的支持太少。于是便出现了格式化地、笼统地看待具有特殊性的个体和问题,缺乏创造性、浪费精力、积极性下降。主观上形成极端失败的态度,对现实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5)任何负面反应都表明“我”所做的事情存在问题。

  不能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有积极有益的改变。对批评心存怒气,这种怒气究竟是被动地表露还是主动地表现,因其所针对的人不同而异。结果是出现挫折感和动机丧失。(6) 事情肯定不会按“我”想象的进行。加班、检查职员的工作情况,事情自己解决不了又不委托他人去做,对细节过分注意,重复工作,对他人缺乏耐心以及独断专行的作风成为其行为的主要特征。(7) “我”必须无所不知且常胜不败。“我”是不会错的。所以“我”想到的答案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否则“我”就是一个悲惨的失败者。当然“我”必须通晓一切工作方法,胜任一切工作或生活问题,“我”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并且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有多么渊博,都是永远不够的。持有这种“误解”信念的人,最有可能陷入过劳危机的泥沼。

  (四) 对自身“过劳心理危机”的不当认知

  无论过劳者的危机程度如何,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均存在着显著的盲点。不管他们对他人如何地了解,如何地能够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和应对,但他们一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当在职业或生活中面临可怕的错误时,他们最初的适应性反应是“我错在哪里?”而不是“我该如何改变现在的情况?”即使他们能够像后者那样想,他们的典型行为也不是改变现状,而是更趋向于增加工作或生活的努力程度,结果导致原有问题的加重。

  过劳危机的问题在于其症状和原因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想认识过劳危机并不总是很容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过劳危机的症状表现非常广泛。在对过劳危机的诊断和干预上没有固定模式,所以问题很难解决。实际上,在了解了过劳危机的症状和发展过程后,干预和预防措施是能够起作用的。

  在寻求干预疗法之前必须明确,绝对没有谁先天就有对过劳危机的免疫力。正像研究者所说的,如果不能采取果断的措施,过劳危机一旦走向极端,就是一种在职业及生活方面致命的危险疾患。所以,当代社会过劳心理危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加强自我调节,非常必需和迫切。

  参考文献:
  [1]陈道明. 国民心理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探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
  [2]贺豪振. 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咨询干预[J]. 江西社会科学,2000(11) .
  [3]Kolski TD,AvrietteM,Jongsma AE. 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 梁军,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李先锋,等. 教育生涯中的心理枯竭问题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2003(3) .
  [5]Gilliland BE,James RK. 危机干预策略[M]. 肖水源,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