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探究

来源:循证护理 作者:牛玉堃;黄宗海.
发布于:2018-11-19 共5962字

  摘要:医学研究生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究其影响因素, 包括就业、学习、婚恋、人际交往及经济等压力。本文针对此, 本研究探讨了医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况, 提出采取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组织、优化课程体系、进行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减轻医学研究生的经济负担等针对性干预措施, 以期改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学; 影响因素; 对策; 综述;

医学心理学

  Research progres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Niu Yukun Huang Zonghai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研究生群体是未来中国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强力基石, 研究生教育的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阶段, 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医学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不容小觑。要把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不断提升医学研究生心理素质, 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心理健康概念及标准

  有研究表明, 心理健康概念复杂且无法完全统一, 不同国家、派别和学者持有大相径庭的观点。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 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而我国的学者却认为, 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 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适应[2]。医学研究生是一个特定群体, 对其心理健康的定义需要有特定的标准, 达到个体化、精准化。如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研究, 张志花等[3]认为心理健康应把握: (1) 个体的发展与心理年龄特征相符合; (2) 有正常的生活、学习; (3) 人际交往和谐; (4) 与社会和谐一致; (5) 人格的完整。总之,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既要考虑到整体性特点, 又要考虑医学研究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从总体上看,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 但也有很多医学研究生不能承受学校、医院、就业的压力以及3年医学研究生学习后仍要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出院情绪偏激、消沉及长期失眠等情况, 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自残、轻生等不理智行为, 高校研究生自杀及投毒等事件, 表明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恶化。因此,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在国内外均引起了不同凡响。如Khan等[4]通过对111名医学研究生研究发现, 进入高年级的医学研究生较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Simon等[5]通过对悉尼大学117名研究生调查研究发现, 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较正常人群的发生率高。张文娟等[6,7]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两个测验工具对某医科大学600名研究生进行测试, 发现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心理症状呈阳性所占的比例超过医学研究生的1/3, 提出应及早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可见,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应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 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经研究发现,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由某单一因素引起, 也有可能是由诸多因素引起, 主要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与婚恋、经济压力、医疗政策等。

  3.1 学业压力

  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当前提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对医学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要学习本科生学习的医学专业理论和方法类课程外, 还需学习实践技术和交叉学科课程、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等专业化、职业化课程。在实践能力上, 临床技能是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质, 它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上, 表现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操作能力, 能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因此, 需要医学研究生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 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此外, 科研型医学研究生还应具有科研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不断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及他人的科研成果, 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从中确定自己科研的方向、设计并实施。大多数学校一般对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要求较高, 要求临床实践时间相对长, 除了在本专业科室跟随导师从事医疗实践活动之外, 往往还进行其他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轮转。学校对学术型研究生在学术方面的要求更高, 毕业发表文章的级别要求一般是中文核心期刊以上, 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这一系列的程序要求创新和开放性思维。时间的紧迫性及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导致医学研究生课外集体活动及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 医学研究生失去了更多与他人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长此以往, 容易造成孤僻心理、偏激行为, 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3.2 就业压力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经济驱动由人力型向科技型快速转变, 医学研究生逐年扩招, 竞争随之增大。作为高学历群体, 自我期望值与现实就业岗位的不对等使愿意到基层、乡镇县医院、诊所或响应号召自主创业的医学研究生少之又少, 部分医学研究生对自身定位不准, 心理期望值较高, 自认高学历、名校出身, 更倾向选择知名度高的大医院、大科室, 但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临床经验, 在医疗行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 导致就业遇挫, 产生严重的挫败感[8]。在二胎政策的影响下, 个别医院招聘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 也给女性医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9]。长期的就业挫败感及心理压力将使医学研究生失去信心及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3.3 婚恋压力

  长学制的医学本科生,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已不再是单纯的青春期, 处于谈婚论嫁的年纪, 但其每天忙于医院和实验室, 空暇时间少之又少, 长时间生活在自己设置的圈子里, 个性独立, 生活单调, 不免产生对婚恋及情感的渴望。但交际面窄使得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婚姻感到迷茫, 也因为经济的压力对恋爱、结婚望而却步。周围同学都结婚、生子, 自己仍然孤身一人, 没有感情的寄托, 肝胆孤寂。同时, 父母的期盼对于大龄青年来说, 更是一种压力。

  3.4 人际交往关系

  由于医学研究生繁忙的学习、科研和工作, 长期沉浸在图书馆、实验室和医院, 很少空余时间与他人交流, 长此以往养成独来独往的性格, 逐渐变得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 性格孤僻、内向, 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容易与导师、医护人员、同学等产生矛盾, 长此以往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给自己内心带来负面情绪和压力[10]。单调、烦琐的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强迫、烦躁或抑郁倾向。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 医学研究生们不知所措, 甚至产生戒备、多疑等心理表现, 在人际交往发生矛盾时, 怨愤积压在内心。久而久之, 易产生报复的心理。

  3.5 经济压力

  在中国, 许多医学研究生来自普通家庭, 经过5年的本科生涯后, 迫于医学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他们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本科5年的经济压力再加上研究生昂贵的学费及生活费, 医学研究生在求学时不得不求助于父母资助, 甚至通过贷款缴纳学费, 毕业后还需偿还贷款金额。同时, 医学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任务过重, 没有太多的时间做兼职, 无法获得额外的经济补偿, 增添生活费。2016年国家卫计委、国务院医改办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 开展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2017年卫生计生科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强化全科医生培养。现如今我国医学生多数培训模式是“5+3+X”, 即在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和进行了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 再依据各专科培训标准与要求进行2年~4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11]。但是目前规培生补助待遇偏低, 毕业后规培的3年~5年甚至无法养活自己, 而医学生规培结束后已年近30, 即将成家立业, 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 毕业后医院的工作强度、工作压力, 加之低收入所带来的“不幸福感”, 时间成本与回报付出不成正比, 与同龄人相比产生“巨大落差”, 使还未毕业的医学研究生们更容易产生迷茫、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

  4 改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

  4.1 自我调节心理状况

  主动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因而, 可依靠医学研究生自身的努力, 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式, 医学研究生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能力, 完善人生价值信念, 提升自我效能感, 不断通过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采取正确的、适合的方式妥善处理外界带来的心理障碍[12]。通过运用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境状态等正确的方法巧妙地化解心理冲突, 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自己应该乐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不断努力提升能力、完善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适当劳逸结合、调节和释放压力, 寻找自己兴趣爱好, 适时宣泄情绪和排解压力。充分敞开自己的心胸, 走出自己独来独往的生活困境, 摆正自己的心态, 更合理地面对紧张而充实的研究生生涯。

  4.2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组织

  除研究生内在的自我调适外, 改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还需外在的疏导和引导。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时, 应使他们将人生观、价值观与崇高医学职业相结合, 与人类健康事业相结合, 建立积极、奉献、仁爱的医学三观取向;引导医学生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使他们在医疗服务中认识到自身价值, 进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医学生正确处理好精神追求和物质需要的关系, 促使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单纯追求物质待遇的功利化思想, 实现个人理想的升华[13]。高校应注重组织校园活动的开展, 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积极心理教育的讲座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人中, 引起他们对自己心理情况的重视, 并趋向积极、乐观地生活。高校应该加大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与宣传, 建立心理咨询结构和组织, 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训练及健康咨询活动, 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并矫治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使其能够应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调控, 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 破除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与偏见, 不断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14]。要积极加强高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及时发现有异常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引导其走出心理困境;对于有严重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与帮助, 让其感受到学校对他的关心与爱护, 避免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4.3 优化课程体系, 进行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

  医学研究生学业压力繁重, 对医学生树立适当的培养目标、优化医学生的课程体系不但能够减轻医学生的压力, 而且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积极作用。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是改变医学生专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医学生的心理状况, 同时可以通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重来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5]。在课程设置上, 要重视各相关专业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形成以医学为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课程体系。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 不断打破边界, 促进各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 在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增强职业认同感的同时洋溢着人文精神与社会关怀, 不断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养。

  4.4 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

  “要做事, 先做人”, 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还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为人处事。高校也要引导医学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身准确定位, 通过对研究生就业政策、观念的指导, 使他们正确认识就业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式, 从而对就业和职业的发展观念有正确的认识, 能够更准确地规划职业生涯, 可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择业办法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4.5 减轻医学研究生的经济负担

  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医学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和科研型研究生的分流, 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还要参加规范化培训, 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越来越迷茫, 即使国家及学校已从各个方面缓解医学研究生的经济压力, 但仍远远不够;医学研究生的长学制、繁忙的学业、重大的临床工作任务等[16], 致使医学研究生没有空余时间从事兼职等, 无法额外补贴生活消费, 建议仍需不断完善和健全奖 (助) 学金、勤工助学、生活补贴、减免学费等多项制度, 通过减轻医学研究生的经济负担, 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 保障医学研究生顺利毕业。

  5 小结

  基于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国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但目前仍缺乏实际性的干预措施, 大多研究都局限于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研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心理健康的现状, 应予以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找到切实有效提高医学研究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举措, 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的支持系统, 从而保障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加强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 强化未来医疗卫生战线的中坚力量, 并使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医疗岗位上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凯欣.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10) :235-236.
  [2]张倩, 李雯, 张雪莲.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J].时代教育, 2017 (9) :87-88.
  [3]张志花, 宋春花, 刘仰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 2016 (11) :142.
  [4]Khan AM, Shah D, Chatterjee P, et al.Data entry skills in a computer-based spread sheet amongst post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a simulation based descriptive assessment[J].J Family Med Prim Care, 2014, 3 (3) :216-218.
  [5]张文娟, 张健, 鲍琳辉, 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 (8) :1541-1545.
  [6]叶韧, 李一峰, 赵嘉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8, 38 (1) :10-12.
  [7]蒋娟, 冯正直, 王毅超.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 (7) :3-4.
  [8]沈可, 黄笛, 刘晴, 等.2006-2016年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7, 36 (2) :85-90.
  [9]樊亚茹, 方鸿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8 (1) :49-52.
  [10]赵薇.接受式音乐治疗对女性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7:12-13.
  [11]秦雪.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15:24-25.
  [12]胡秋琼.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导师指导行为关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 2017:40-43.
  [13]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3) :117-121.
  [14]叶子青, 高岚, 叶一舵.高校研究生SCL-90心理健康测评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评论, 2017 (9) :84-89.
  [15]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 29 (2) :73-77.
  [16]吴传莉, 留秀丽, 游文鋆, 等.医学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7, 34 (3) :421-423.

原文出处:牛玉堃,黄宗海.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18,4(09):792-79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