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壮医养生思想观念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27 共3562字
标题

  近年来,广西壮族地区因涌现出一批“长寿之乡”而引起世人关注。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壮族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壮医以“三气同步”、“三道”、“两路”和“解毒调气补虚”等理论为其主要特点,壮医养生思想是壮族人民在壮医理论指导下、在长期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独特养生经验总结。本文通过对壮医养生思想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开展壮医养生保健研究提供参考。

  1 “三气同步”的整体观

  三气同步是指“天地人”三气协调平稳运行,是人体最佳生命状态的保证。天,指天气;地,指地气,二者合称天地自然之气。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导致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必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自然之气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1].壮医的三气同步理论指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也是天地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才能生生不息。

  壮医认为,人在养生中只有主动地效法和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广西壮族地区众多的“长寿之乡”山青水秀,森林茂盛,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四季如春,这也是人们保护自然得到的馈赠。二要顺应自然,效法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时对人体的阴阳、三道和两路等都产生影响,人只有遵循四时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人体自身才能保持三气同步的健康常度。

  三要顺地而养,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长期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一定影响。针对壮族地区炎热多雨,西北高而东南低,山多地少森林茂盛的地理气候特点,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起居习惯。在饮食上,喜食来自自然界的野菜、野果、野生动物等,其中不少食材具有清热除湿的保健功效,如夏季常用作凉茶的薏米,作为蔬菜的苋菜等。

  在居处上,壮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建筑,房子一般依山而建,通风采光好,为了避免湿热气候对人体的伤害和防止禽兽的侵扰,人在二楼居住,家畜则养在一楼。

  2 “三道”为养的健康观

  壮医认为,三道,即谷道、气道、水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具体言之,“谷道”是食物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之通道;“气道”是人体一身之气化生、输布、贮藏之处所;“水道”则是人体水液的化生、贮藏、输布、运行的场所[2].三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滋养全身,从而实现了“天地人三气同步”,保证了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故生理上互相配合,密切联系;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壮族地区生态保护较好,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天然的绿色食品,对“谷道”、“气道”和“水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人体维持健康的常度。

  壮族作为我国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特别重视谷道在强身壮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中的作用。壮族地区的长寿现象与人们合理的饮食息息相关。

  人们日常生活多以粗茶淡饭和素食粗食为主,多为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这些食物大多具有五低(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糖、低热量)和二高(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特点。例如,着名的长寿之乡巴马县的黄珍珠玉米就具有营养丰富和脂肪、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等特点;烹饪菜肴所用的火麻仁油就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他们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保证“谷道”的通畅和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重要作用。

  3 “两路”畅通的形神观

  两路,指龙路与火路,是壮医对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的命名。龙路,是体内运行血液的场所,也是约束血液运行的通道。龙路的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官窍输送营养物质,其以大小网络的形式遍布全身,内入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其中枢在咪心头(心脏)。火路是体内传感各种信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调节体内生理平衡的通路,其中枢在“巧坞”(壮语对颅内容物的称谓)[3].壮医十分重视“两路”的通畅,通过劳动、体育锻炼、怡养性情等保持“两路”通畅,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壮族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人们通过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龙路的功能,从而达到壮体强身、预防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即使是现在,很多壮族人民都还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坚持劳动的良好习惯。壮族人民常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民间至今仍然保持习武强身的习惯。

  人们通过坚持运动来增强体格、通畅“龙路”,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病强身的目的。“火路”中枢在“巧坞”,而壮医认为“巧坞主神”.壮人在日常生活中,知足常乐,清静安宁,对生活无过高的欲望和要求。

  壮族村落民风淳朴,尊老爱幼,家庭成员及邻里关系都十分融洽。在很多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长寿大家庭里,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关系十分和睦。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着称,壮乡常被称为“歌海”,故壮族的生活中多欢歌笑语,少忧愁苦闷,这种生活方式对于调节情志,怡养心神十分有效。由于心静而不躁,神安而不乱,保持了“火路”通畅,人体的“三气同步”,从而阴阳平和,脏腑协调,延年益寿。

  4 “防毒补虚”的预防观

  壮族地区气温偏高同时雨量充沛,这种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容易滋生各种毒物,如有形之毒:蛇毒、虫毒、草毒、树毒等;无形之毒,如热毒、火毒、风毒、湿毒等;还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4-5].虚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疾病耗损引起人体正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衰退而出现的各种症状。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毒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壮医认为人体感毒后是否发病,受毒力的大小与正气的强弱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壮医逐步形成了“防毒补虚”的预防观,以保持三道两路的畅通,天地人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壮医在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独特的防毒方法。壮族地区一直以来就存在赶药市、挂药、佩药等预防毒邪致病的习俗。端午时节,壮乡各村寨懂医懂药的村民自采各种药材运到圩镇药市出售,老百姓则去赶药市,买药、看药、闻药,饱吸百药之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壮族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各家各户为了避秽驱瘴,常将自采或到药市购买的草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置于房中,令年幼者佩挂各种香药囊,以预防或减少瘴疫的发生。

  壮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补虚经验,尤其是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来补虚,是壮医养生用药的特点之一。以虚为主的病症,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在药物养生上以补虚为首务。壮医重视动物药和食疗,认为这在补虚方面尤其适用。壮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稻类不仅是古代壮族人民充饥之食,而且作为健脾胃、益肾气、延年益寿的食疗壮药,可加工成药粥、药酒、药饭、药糕等药膳食用。

  5 “节欲葆精”的房事观

  壮医认为天地阴阳之气交而成人体生殖机能,故人类能与天地保持“三气同步”.男子“咪麻”(即睾丸)产生阳精,女子“花肠”产生阴精。人体发育到一定年龄就会产生“精”而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男女阴阳之精相搏而产生生命。壮族很早就认识到房事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种族繁衍的基础。适度和谐则身心健康,纵欲则过耗男女阴阳之精,就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天地人三气不同步,从而出现精血亏损、身体虚弱、过早衰老或夭亡之象。同样,长期禁欲也会引起疾病。房事贵在和谐适度,节欲惜精则可防身体亏虚,有利于人体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壮族地区具有良好的婚育习俗,提倡晚婚晚育,同家族或同姓禁止通婚,主张“欲不可早”,婚前禁止有性行为,防止过早的性生活和生育对身体造成危害;主张少生优生,人们认识到生育多胎使妇女耗精伤肾,易引起多种疾病,胎儿亦多先天不足。

  夫妻生活节制,大多自由恋爱,23~25 岁左右结婚,为了避免了过度劳累,新婚之夜不同房,新婚之后女方先回娘家住,待想要小孩时才住进夫家,并且要戒烟限酒,避免疲劳,保养好双方的身体。步入中老年后,夫妻常分床而卧,减少房事。

  婚后家庭稳定,很少出现离婚现象,适度的房事和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益寿延年。

  总之,通过对以“三气同步”的整体观、“三道”为养的健康观、“两路”畅通的形神观、“防毒补虚”的预防观和“节欲葆精”的房事观为主要内容的壮医养生思想进行探究,使人们对壮医养生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丰富传统医学养生理论和提高人们的养生保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庆莲。壮医基础理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9.

  [2]唐振宇。巴马长寿现象与壮医养生保健[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86.

  [3]庞宇舟,林辰,黄冬玲。壮医药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43.

  [4]蓝毓营。 壮医毒虚致病学说初探[J].中 华 中 医 药 杂 志 ,2010,25(12):2147.

  [5]庞宇舟。壮医毒论四位一体应用理论刍议[J].广西中医药,2012,35(2):46-4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