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民间养生道德观的内容与青少年自我道德养生修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4 共5771字
论文摘要

  1 前言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养生学发展历史中,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因此,养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一个关于生命养护的系统知识体系,它不但包含四时养生、饮食养生这种顺应自然的物质层面信息的理念和个人身心相互作用的修养与生命健康的养生运动,还有用来调摄性情适应社会的精神层面信息的道德养生理念。历代养生家都将生命保健与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如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品德健康也视为生命健康或现代意义中心理健康的一部分。

  从本质上来说,养生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品德,个体的内在品德外化的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处事方法则体现着养生思想的道德要求”。

  岁月变迁,年轻人的生存形态正在发生改变,更多的青少年开始从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而忽略寻求超越现实利益的生活意义、理想价值、信仰与终极关怀,使人的生活表层化、实利化、短暂化,使人对自我的认识与关怀只局限于追名逐利的需要,不再去思考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价值。由于得不到对自我生命的认可或认同,很多青少年渐渐变得缺乏自信,感到自卑,感受和体会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或意义。譬如青少年抑郁症的频发,原因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只有挫折感,而没有成就感; 只有失败感,而没有成功感。于是,精神无以安顿,感情无处寄托,导致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降低,失去信心,感到做人很失败,活着没什么意义,不得已,便走向了绝路。

  本研究宗旨在于深入探寻植根于民间养生传统文化中的养生道德观,从传统生命科学的视角去考虑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分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顺应人的天性之间的有效连接点,力图真正地把青少年人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激活他( 她) 们的道德生命与生命力量,从而有利于实现推进当代青少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美好愿望。

  2 民间养生道德观的主体内容

  健康的心理来源于个体对自身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此,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往往能遵循社会规范行事,从而减少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反之,道德品质低下的人,现实中总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困难,常常被贪婪、充满嫉妒和怨恨的心理包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疾病。

  2. 1 相关概念界定

  民间养生是指千百年来在民间流行的休闲养生活动中产生并流传地域较广、推广至今的简便易行的养生手段、形式与思想体系。说到养生,大家可能很自然地想到运动锻炼,觉得两者大同小异,其实他们是小同而大异,甚至与养生的目标恰恰相反。首先,养生与运动锻炼的预期目标不同,运动锻炼追求的是强健,养生追求的是康健。因为,运动锻炼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以训练强壮的体魄,获取更好的运动成绩。其次,养生与运动锻炼的锻炼理念不同,严格来说,运动锻炼讲锻炼,养生讲修炼。锻炼从养生文化看来,恰恰是有损于健康的。因为就像使机器超负荷运转,可能第一时间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对机器的寿命有所损害。而从养生角度看来,健康主要是内脏的健康,因为内脏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外部的病况,只要处理得当,对生存并无绝对影响。养生是从生存角度来定义健康的。最后,养生与运动锻炼在方法上不同,运动锻炼通过投、掷、跑、跳等方式,追求的是外壮,而养生通常由充盈的内气来与外部环境交流、协调、平衡,修去过强的主观情志,顺应自然变化。在修炼方法上,意念顺应内气运动,带动肢体动作,如太极拳的“以意领指,以指领气,意到气到”等。

  民间养生道德观就是作为民间养生文化体系在道德思想方面的观念、观点和看法。民间养生道德观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而使形成了自身相对独立的道德思想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围绕着理想人格、整体与和谐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倾向而展开。

  因此,笔者认为: 养生道德观就是民间传统养生文化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它受到其生存的物质经济基础所决定而属于道德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基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观念对其的影响。

  2. 2 民间养生道德观主要思想体系

  养生就是守其中,不逾矩,心理活动符合生理心理规律守中和不失其正,是人对生命规律的理性知觉,是内在与外在的共偕。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古人云: “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把养德作为养生的核心。

  民间养生道德修养观,就是通过道德修养健全人的人格从而获得人对有序、意识及身心统一的深刻幸福感。其主要内涵为:

  2. 2. 1 天人合一“乘道德而浮游”,“浮游乎万物之祖”的人,其境界是超越自我与天同德,使人的心性守中无所伤。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广大的自然“至虚至极”,而人只要“守一”、“养神”“致虚极,守静笃”便可以与大道同一从而获得与天相融统一的感觉。它是人内心理稳定和谐的基础,把个体融入一个至虚至极的更大存在。现代心理疗法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使患者获得“我在”的存在感受,使患者意识范围拓宽,这是一种平静,是对善和上天秩序的信任,可以克服焦虑等心理疾病,正所谓“各顺其性,则得逍遥”,提示了养生的最高理念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整体养生。

  2. 2. 2 省身克己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自省”或“内省”是一种身心统觉,它有效的调适人的内在自我,并将外在的现实内化为人能动的应对。孟子活了 84 岁,是儒家的“亚圣”。他强调养“浩然正气”可以抵御一切歪风邪气,他又强调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是养生的关键。

  其过程是一个自省与克己的过程,虽然强调意识的参与,但其追求的境界就是内化同一的状态,似有意似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而这种境界的获得是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在伦理学上则主要指人的德行在个人行为中的实现,以达到“内在的我”与外在事物的完美统一。

  2. 2. 3 自强不息《象传》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曰健,亦曰刚健。人应效法天这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要求努力向上、积极进取。

  对于人来说内在的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核心,对于这种内在核心的保护与防护是养生思想体系的重中之重。养生在生理心理机制上,既是人本生物运动的体育运动,又是人意识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又与人体的生命节律相合,是生命运动,是生物运动与生命运动的结合。”由此可见,民间养生文化本身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践行这种隐性潜在的精神意识的心理能量实践性的一种艺术表现。

  2. 2. 4 以和为贵《国语》记述史伯之言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问,尽乃弃矣。( 《郑语》) 解释和的意义为: 不同的事物相互为它,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这是同,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

  人作为生命健康的存在必须是身心统一,心理行为和谐一致的,而不是分裂的、异化的。《易经》的人和在天地人三才观中,人和是“曰仁与义”,就是要讲仁义才能做到人和,也就是德养生、心理养生。

  德和才能人和,德和是人和的前提。《易经》提出“合和观”,合,就是团结统一,大家合拢在一起。和就是和谐,就是中正,不偏不倚,就是与时俱进。人和,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否则会给人的心理、生理带来严重危害。

  2. 2. 5 厚德载物《象辞》说: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要求“君子”摹仿大地母亲,顺应天道变化的规律,以最崇高的“无疆”之德默默地为人们奉献一切。何为德?

  《正韵》归纳得好: “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俗话说得好: “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纵观历史我们看到: 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七十高龄后仍坚持着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

  唐代名医孙思邈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心诚意正”、“顺理修身”,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厚德载物”的道德思想。

  3 青少年自我道德养生修养要素

  根据民间传统养生思想体系可以发现民间养生道德观主要为: 天人合一、省身克己、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厚德载物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得到以德养生的实质是伦理养生,即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青少年养德的关键要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把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因此,青少年自我养生道德修养方法就是在于引导舒展自己生命的同时,能够给予所有的生命以同样的尊重和发展的机会,不断拓展生命的意义,提升道德、完善人格、追求生命与自然、与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亦即重塑生命与自然之真,追求生命与社会之善,完善生命与自我之美,过一种有意义与价值的生活,最终通过养生道德实践与思想去拥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良好心理品质。其具体修养要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3. 1 立志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青少年要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志向,才会真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反之正确的心理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调摄,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同时,据考证道德修养高的人,大脑分泌的脑跨肽增多因而提高其免疫力,增强生命活力,气血因之而调和,而气血调和又促进阴阳平衡,其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大脑功能都会有所增强,最终达到阴阳和谐的 养 生目的。

  3. 2 存善

  人之初,性本善。存善,就是树立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的精神。青少年维护性善本性,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现代养生实践也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3. 3 律己

  古人讲,德以养心,何以贵德,唯有律己。律己与贵德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有成,社交友善,生活愉快,家庭和睦,身心健康。人,放纵自己,就会导致言行失衡,对自己的心理活动难于把握、洞察、克己和规范。有的人明知自己的言行是在违规犯罪,却依然一意孤行以身试法; 也有人实际较长时间染病在身,但始终毫不介意直至垂危。所以,“律己修身,贵德养心”才得到肯定和赞颂,并被奉为训诫。青少年人生历程,社会交往,遭遇折难,总会有一些不堪回首的事件,越是想忘掉它,越是记忆犹新。这就需要用明智理念,重新审视往事经历,吸取教训,增长才干,不要对过去的灾祸耿耿于怀,这也是律己的体现。

  3. 4 忍让

  重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协调平衡。忍让,主要是忍怒。青少年时期大多血气方刚,因而要求养成凡事能忍的切不可轻易发怒的道德素养。“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通过“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总结吸取教训,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3. 5 仁礼

  仁礼,是古人养德的最高境界。讲究仁礼的人,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宽阔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胸中怀有“浩然之气”。这样,就能抵御一切邪恶的侵袭、名利色欲的诱惑,使心正而身安。

  青少年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又在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解决了这个人生观的问题,就是解决了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抓住了主要矛盾,那么青少年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3. 6 宽容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年轻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青少年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通过立志、存善、律己、忍让、仁礼、宽容的道德养生修养,不仅在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而且贵在于促使青少年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主选择性的道德人格,不断克服自己非理智、不正当、错误的情欲、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弱点,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与社会道德的要求达成一致,发现德之缺憾,智之不足,尊重生命,从而总结教训,改弦易辙,调整目标,迈向通往光明的大道,最终达到修养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涵养,是医治当今年轻一代各类心理疾病的良药。而这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学校,责任更加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营造一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为培育更加健康的新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虞定海. 传统体育养生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北京中医医院编. 实用中医学[M]. 北京出版社,1986.
  [3]徐澎,张新旭,注译. 易经[M].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张文逸. 中国名医养生的智慧[M]. 新世界出版社,20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