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生理学论文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监控与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4978字

  以建国初期 1959 年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为标志,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已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其训练方法亦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而更加具体化: 从最初的粗放式到后来的生理生化监控细化发展,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桩法、意念训练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武术竞赛规则》( 以下简称《规则》) 对指定动作和难度动作要求的增加,克服难度动作成为每一个套路运动员成功的必由之路。“竞技武术套路是高度规格化、艺术化的武术运动形式,它超越传统武术的技击观,训练与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个人或集体的潜能,以期争分夺牌。 这一强烈的功利追求,要求运动员必须进行长期训练,付出艰辛的努力,以达到最佳的演练效果。 ”[1]诚然,竞技赛事的争分夺秒已经使得运动员必须考虑每一个训练环节。 细节决定成败成是每一位运动员的座右铭,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监控,并运用在训练过程中,成为各运动队的重要环节,从而也开启了中国武术科学化训练的新方向。

  1 研究背景

  2004 年第 8 版《规则》对动作难度系数进行了等级细化,分为 A、B、C 三个等级。 难度设置的分值易于量化,体现了《规则》所倡导的“竞争、优化、约束、监督、民主集中”五项原则。 在五项原则中,“优化”无异是选拔优秀运动员的核心,而选拔的标准必须是统一的尺度,对尺度把握有较大发言权的裁判员,是否能够秉承统一的尺度,必须要有相应的“约束”,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 监督需要依据《规则》来改过,而现场的录像恰好可以做到这点。 以上种种都在言明科学化、细化、标准化、可操作化是竞技武术套路规范发展的必然,昭示今后的研究必须以此为趋势,这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生理生化研究的主要动因。 此外,随着我国“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武术进奥”再一次点燃了国人尘封已久的希望,利用东道主的优势,把自家“土项目”塞进奥运会是各主办国的专利,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都有成功的先例。 然而,我们东亚邻国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对其传统项目进行脱胎换骨重构的基础上,因此,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如想进入奥运会,“科技奥运”的可操作性、直观性是迈不过去的门槛,这也促使了新千年以来竞技武术套路生理生化研究的飞速发展。 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的统计,1995 ~ 2003 年间相关论文仅为 20 篇,远少于 2004~ 2014 年间的 270 篇。

  2 研究阶段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检索词分别为“竞技武术套路,生理生化,技术,难度”,时间跨度为2004 ~ 2014 年,检索相关文献为 270 项。 其中,核心期刊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刊文 9 篇,远超其他核心刊物的刊载数量,说明该刊物对该类文章的偏好。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 C 级难度的生物力学分析和生物化学的检测情况,如《影响竞技武术套路C 级跳跃类高难度动作 323C + 1 落地技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竞技武术套路自选项目 C 级跳跃难度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运动学特征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以自选长拳高难度 323C 动作为例》《武术套路中 323C + 4 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等。 因为相对于动作质量分数的固定和扣分点相对集中,以及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刻意训练易于在短期内克服,而演练水平分数相对难以提高和裁判员的操作性较大、不易把握,因此,对难度动作的克服成为各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首要任务,这也间接促进了 C 级难度动作研究的热点现象出现。

  2. 1 规则适应期和探索期

  由表1 可知,在2004 ~2005 年间,研究内容主要为 C 级难度和力量训练两类,主要方向为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 代表学术水平质量的核心刊物刊文( 本文中的核心刊物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核心刊物目录为准) 为 6 篇。 表明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较大成果。 笔者将其划分为《规则》适应期,即《规则》的出台必然会对运动员的已有技术形成冲击,而运动员和教练员必须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适应《规则》,且计划调整未必能够一步到位,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时间,这也是核心刊物刊文较多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当时硕士研究生尚未扩招及武术专业研究生较少的情况下,有 8 名相关硕士论文的出现,也说明研究人员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对科研前瞻性的准确把握。 在随后的 2006 ~2007 年中,基本延续了前两年的研究态势,核心刊物有所增加。 研究内容添加了难度连接部分,也有 6 篇相关硕士论文出现。 笔者将这一阶段称为探索期,延续了适应期的研究态势。【1】

  
  2. 2 研究高峰期和成熟期

  在 2008 奥运年及随后的余温散热年中,刊文数量达到了所有阶段的顶峰,其中核心期刊数量和适应期、探索期相持平,说明研究的质量和热度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扩展,如胡秀娟等的《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 720° + 马步”动作的肌电特征研究》[2],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运用肌肉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仪器的检测,研究竞技武术套路纵轴旋转类难度动作的动作结构、动作轨迹,以及主要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形式和发力顺序等内容; 曹建民[3]的《血乳酸评定武术套路训练方法的研究》,运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专业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血乳酸进行检测,来监控武术套路运动训练负荷强度和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鄢行辉[4]等的文章《旋风腿对半月板损伤的研究》从中医骨伤的角度对竞技武术套路的旋风脚动作进行了分析。 从为克服难度动作而研究到为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研究,表明研究的深度更加深入、更加人性化,脱离了适应期和探索期一味追求难度成功率的锦标主义思潮,体现了“人文奥运”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这也是这一阶段研究对以往研究的升华和超越,并引发了人们关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路径思考。 或许这类思考并不能在近期改变什么,但是作为对以往脉络的反思,值得探究。 从表 1 中我们也发现这一阶段核心期刊刊文数量 11 篇,为所有阶段的最高值。 表明在奥运年中,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研究践行了“科技奥运”核心思想,研究深度和质量有了较大发展。

  该阶段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研究方法的扩展,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在这一阶段出现,对运动员肌电的检测,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探究竞技武术运动员在难度动作方面的变化。 我们也看到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也比上阶段有急剧的提升,与前 2 阶段的硕士论文不同,在奥运年的余温中博士论文出现了 1 篇,这也说明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从而也预示了对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生理生化研究达到了高峰,超越以往研究方法惯用的训练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多学科方法综合运用表明该类研究已经达到了成熟期。

  2. 3 研究的平淡期

  2012 年始,北京 2008 奥运的热度早已消散殆尽,而中国武术申奥之旅的再一次失利让国人更加用淡定的心态看待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之路,也由此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难度动作研究有所影响。 由表1 可见,这一阶段研究内容仅为 C 级难度,说明研究的目的性很强; 研究方法仅限于传统的训练学方法和生物力学方法,说明这两种研究方法最为实用; 在总刊文的 59 篇中,仅有 2 篇为核心期刊,说明这一阶段的研究总体水平不高,且不排除个别的研究仅是为了刊文而研究,或者大部分为重复研究,缺乏研究的原始动力,这也说明对竞技武术套路生物生化研究开始转入平淡期。 前期研究已经基本廓清了 C 级难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而且几乎所有专业队的运动员已经了然 C 级难度的训练方法和技术要领。 在高水平运动员中,难度动作满分现象随处可见,此类研究的持续发展已经不具备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

  2. 4 新技术探索期

  随着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生理生化研究的降温,后续研究要么销声匿迹,要么开辟新的路径,要么有新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内容的出现,如果符合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必然会重新掀起新的研究高潮。 2014 年的相关论文数量仅为 20 篇,考虑到研究生的扩招和各单位相关研究人员职称评定和考核的需要,这一数字显然低于前面所有阶段; 相关硕士论文为 1 篇,再一次证明了该研究领域已经为大多数研究人员所放弃,说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已经基本为零; 研究方法仅为生物力学一种,回到了该类研究的原点,有为研究而研究之嫌。 表 1 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对以 C 级难度为主的该类研究必然归于沉寂。 也在此时,我们惊奇的发现一篇题为《武术套路旋风脚900°接马步可行性试验研究》论文在核心刊物出现,也是该阶段唯一的 1 篇核心论文,该研究把旋风脚720°增加为 900°,即难度 C 级增加为 D 级,以此探索“旋转的可能性,创新武术腾空动作,丰富武术腾空动作理论,为旋风脚 900°接马步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5]

  该研究一改以往常用的方法,创新运用三维 DLT 测量法,其实验结果认为 D 级难度的实现有较大可能。 可以预见,这一研究将会掀起新一轮的 D 级难度研究热潮。 但是,这一热潮仅限于在少数专业武术运动队之间,能否推广到更大范围,尚不得而知。 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毕竟是否要推广 D 级难度尚值得商榷。

  3 未来研究趋势

  一般而言,新的研究方法出现必然会对以往研究有较大冲击,亦是革新的肇始。 通常认为竞技武术套路 C 级难度中的720°旋转已经达到极限,且没有必要进一步扩展度数,除了技术和运动员体能的原因,另一主要原因是对竞技武术偏离传统武术太远呼声的顾忌,认为应适可而止。 但是,竞技体育项目的核心理念即为对人体极限的突破,这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魔咒,一旦走上竞技的路径,就无法退却,除非有新的理论出现而重新翻盘。 从《规则》的演变历程来看,难度出现的本身就有对裁判员操作性的限制意图,因为对 720°的达到与否并不具备太大的操作性,而且即使偶尔失误,观看现场录像也易于重新判定,区别于以往演练水平分值的完全凭裁判员主观意识的做法。 但是,随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重心转向,难度动作从 A 级到 B级,C 级难度也在短短几年内完全突破。 这样一来,2004 年《规则》所限定的动态平衡也随之打破,运动员在动作质量和难度水平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B 组裁判员的演练水平分值重新回到了规则未设置难度前的状态,这一尴尬情况的出现就要求规则的进一步修订,以打破这种尴尬或者寻求另一条振衰起敝的路径,后者显然难以在近期达到观念上的转变。 于是,对 D 级难度的研究也随之出现,以后《规则》能否全面指定类似于 C 级难度的全方位技术动作体系,仍在可考虑的范围之中。 对于改进裁判员的操作性而言,难度动作的制定本无可厚非,而对竞技武术乃至整个中国武术的发展而言,这种趋势优劣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任何武断的结论难免失之偏颇。

  4 研究的缺点及对策

  雷同于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亦是在《规则》的引导下做出应然的变化,随之,学术界也会展开相关的研究以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这其实也是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思路: 其一,学界的研究不能限于对技术的研究,而更应该对《规则》或者是整个武术的发展建言献策; 其二,《规则》的修订不能仅是少数竞技武术界专业人士的操刀制作,而应更加全面地吸收其他非竞技武术界的意见; 其三,《规则》的制定必须具有前瞻性,如果仅从旋转度数来引领武术发展的潮流,必然会陷入540、720、900、1080 等数字怪圈,因为人体的运动能力并非有无限的可能性,运动员并非机器,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如相机像素一样无限的扩展。 所以,这就警示我们,《规则》在满足高、难、美、新追求的同时,亦应考虑武术之所以为武术的本质问题,以往的体操化、科技化必然使武术远离大众,背离了武术在民间“下里巴人”的大众化之路。

  5 结语

  纵观近 10 年来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我们发现其研究进展以《规则》为导向,经历了适应、探索、高峰、成熟、平淡等阶段,研究重点集中在 C 级难度的克服与完成领域,而 C 级难度对旋转度数的追逐陷入了竞技思维的逻辑,这种倾向对中国武术而言并非幸事,D 级难度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因此,对竞技武术套路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对《规则》的制定和整体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亦应有清晰的认识,避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走进竞技的死胡同。

  参考文献
  
  [1]洪浩。 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 8) : 90.
  [2]胡秀娟,安江红。 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720° + 马步”动作的肌电特征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 6) : 82.
  [3]曹建民。 血乳酸评定武术套路训练方法的研究[D].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9: 3.
  [4]鄢行辉。 旋风腿对半月板损伤的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 1) : 65.
  [5]王森。 武术套路旋风脚 900°接马步可行性试验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 2) : 17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