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生理学论文

运动生理学的原理与教学结合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07 共3824字
摘要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应用性基础理论课,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研究机理与机制的一门科学,蕴含很多原理和方法。它不仅仅应用于指导体育课的教学、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训练,同时,很多理论又可反应用于指导运动生理学课程本身或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

  一、兴奋性、适应性原理与教学

  兴奋性是生命基本特征之一,是指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特性。神经组织属于可兴奋组织,根据兴奋性特点,人的大脑皮层处在最适宜的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最高,即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最佳兴奋状态时学习效率最高。但是大脑皮层能否处于最适机能状态,是由一个综合的环境因素来控制的。对于体育专业的理论课堂来说,表现在适宜的刺激源、身体的疲劳度、课堂环境、兴趣、动机、教学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运动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多数高校实行长学期制,需要 16-18 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前半学期,学生兴奋性往往较高,因为有新的刺激源如课程新内容的刺激、教师自身的刺激、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心理刺激等因素共同影响,教师、学生兴奋度均较高。同时作为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学生进入高校不久,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往往是富含激情、兴奋性高,效果相对较好。但是到了后半学期,学生对上述新异刺激逐渐适应、耐受,如果没有更强烈或更新鲜的刺激因素作用,那么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均将产生心理疲劳,也是一种教学审美疲劳,从而降低教学效果,这个机制涉及到运动生理学另一个原理即适应性理论。对于运动生理学后半学期的教学,如何在学生发生心理疲劳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大脑皮层继续保持较高兴奋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难题。依据兴奋性和适应性的生理学原理,一方面可以从教学计划设计上着手解决,将长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两个短学期来完成,或者将内容分为两大板块进行,即人体生理学板块和运动生理学板块,完成一个板块的教学即结业该版块,下一个板块就似开设另一门新课程一样,可以有效降低心理疲劳性;另一方面可从教师角度着手解决,如教学内容设计上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或者不同板块内容变换教师等;还可从学生角度着手解决,如对学生进行不懈怠思想教育,加强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平时测试等。总之,改进的原则就是增加新异刺激,提高兴奋性,降低适应性。

  二、反馈原理与教学

  反馈原本是物理学概念,自从引用到运动人体科学以来,对运动人体科学调节机制的阐释起到了较好作用。同时利用反馈原理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研究显示, 反馈教学在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如王宏的“反馈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的研究中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反馈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组合互动的辩证统一的系统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标。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将反馈原理运用到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也是可行的。第一,多运用阳性反馈。所谓阳性反馈是指通过一些正面的、鼓励性的语言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体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显示出更喜欢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所从事的多是室外开放性活动,长期的运动训练造就了他们性格开朗、自信心强、乐于表现的特点,所以在理论课堂上表现活跃。实践证明,教师的关注对提高他们课堂学习兴奋性和积极性是有效的。因此,采用课堂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被关注反馈方式,也是一种较好的督促学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提问中多给予学生阳性语言的肯定或者鼓励,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较大帮助。另外,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理论课往往缺乏自信心,那么通过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课堂反应, 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与沟通,以及及时进行教学计划与内容调整,这些细节问题的反馈均有助于教学效果提高。第二,课后回忆复习法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巩固反馈法。运动生理学这类理论课程专业性强难度大,课后必须及时复习才能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体育专业学生技术训练课负荷较大,生理上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因此建议他们躺着休息的时候1脑存留的记忆痕迹再次浮现或勾勒出来,加深印象并记忆理解,这是一种主动的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三,作业与测验也是一种典型的反馈,教师可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授课进度与授课内容;第四,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模型等直观教具,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还可在必要的时候将教室设计到运动现场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如进行运动后的一些简单生理指标的测试与生理反应观察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反馈教学方式。

  三、条件反射形成、消退理论与教学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即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而条件反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就是强化,没有强化,就没有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要充分考虑到条件反射的原理。课后复习是一种强化,复习要求及时。根据生理学中的记忆规律,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以后的遗忘时间可逐渐延长,直到形成长时记忆。课堂中学到的新知识,在大脑中当时会留下暂时性记忆痕迹,但是这种暂时性的痕迹很快会消退。懂得强化与消退理论以及识记规律将有助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如课后及时复习或阶段性复习有助于形成深刻的记忆痕迹,课前复习、课堂提问、测试练习等均有助于知识的强化与记忆巩固。同时,一个星期理论课程的安排最好一周两次,间隔时间一至三天。只有科学地安排知识信息量和间隔,才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动态平衡理论与教学

  人体内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如果这个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发生紊乱,出现障碍或者疾病。动态平衡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批量地、间断地向大脑输入信息,在大脑一次次达到平衡或饱和并经历间隔“消化”后再行输入,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点的过程,即知识不是一次性学成的,需要一个付出的过程,逐渐实现知识从量变到质变、从原始知识到创新知识的过程。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运动负荷比其他专业学生大,理论课堂往往表现为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如果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或者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注定不理想。根据动态平衡理论和大脑的疲劳机制,教学的艺术应做到“少量多餐、灵活多样”,即将知识点重点归类,将难点一个一个地击破,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灌”,从而违背认知负荷理论。因此,课堂中应多采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使课堂氛围轻松与紧张交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饥饿理论”与教学

  适用于大型比赛和运动训练的“糖填充”方法实际运用的是超量恢复原理,其方法首先是尽可能消耗机体储存的糖原,达到机体“糖饥饿”状态,消耗越彻底,那么超量恢复越显著。这个原理也可应用于指导教学过程。

  高校目前很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如运动生理学很多学校从过去一百多学时缩减到目前的几十学时,教师往往就只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将知识或结果一次全盘脱出,使学生一次性被动“吃得过饱”而“厌食”,没有主动学习或思考的时间或空间而失去理论学习兴趣。教师“满堂灌”是一种典型的“教”与“学”相分离的现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教学。“饥饿理论”提示,大学教学应采用引导式或启发式教学将问题抛出,在课堂中让学生心理发生变化,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和思考过程上,以学生自学、主动参与讨论为主,对知识的兴趣度始终保持“饥饿”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大脑半球功能分区和交互抑制原理与教学

  大脑皮层多数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定位,如智力区分布在前额部位,运动区分布于中央前回,大脑工作时兴奋区与非兴奋区是相互抑制的关系。根据这个原理,变换工作方式或者变换工作部位的方法属于积极性休息方式,尤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进行变换,可以有效促进疲劳的恢复。但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来讲,课程学习任务重,身体负荷与脑力负荷强度都较大,对于脑力疲劳后变换成体力运动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反过来体力疲劳后变换成脑力学习效果就非常差,这个矛盾对体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从疲劳恢复角度出发,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睡眠,只有保障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疲劳的双重恢复。因此,规律的生活方式与作息制度是身心和谐与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综上所述,将运动生理学的原理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提升与拓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运用知识本身指导教学的方法。从运动生理学原理拓展出来的教学理论强调最佳的大脑皮层兴奋状态,强调学生自学能力、课后身心疲劳恢复以及课后知识的及时复习与强化,强调教师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及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等。真正运用这些理论到运动生理学课堂或者其他理论课堂,必将有效提高体育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反馈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97-100.
  [2] 邹政。普通高校运动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3):129-130.
  [3] 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4):103-1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