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写作

议论文论据运用策略(2)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骆军英
发布于:2017-03-14 共3753字
  这种细节加对点分析的组合,可以强化论据的目的性和说理的方向感,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很有效果。2015 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篇文章,题目是《他们获得了诺奖,却失去了故乡》,介绍了一批文学大师的事迹。笔者把那篇文章发给学生,要求他们看完以后用细节加对点分析介绍诺奖作者,片段如下:
  
  片段 1: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职业生涯受尽折磨,被黑化成煽动颠覆国家政体的帝国主义走狗,被禁锢在大逆不道有伤风化的恶名中,被故乡和人民抛弃……然而她说:“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认识真理,二是回避真理,莫非我们要再次遮遮掩掩?”所以,虽然遭受莫须有的政治迫害,即使她走投无路最终远走他乡寻求庇护,真理的万钧之力仍透过她的笔杆震撼着这个世界。
  
  细节强调认识真理的坚定信念,对点分析紧扣这一点,写出了作家勇敢地用笔杆维护这个世界的真理。
  
  片段 2:托马斯·曼面对的是纳粹党的迫害,因为批判种族优越论而被迫离开故土。当美国人问他德国文学如何时,他骄傲地回答:“我在哪里,德国文学就在哪里!”文学是他的信仰,而国家更是他永恒的支柱。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世界上的黑暗与光明,去反抗与斗争,即使被曲解、被无视、被驱逐,唯有文学与国家不可辜负。
  
  细节强调文学对于作家的神圣意义,对点分析契合这一点,写了文学作为信仰的力量。
  
  学生写作文常常苦恼于没有论据,其实是因为没有激活论据。这些素材经过加工,印象就会很深刻。
  
  三、区分角度,追求层次。
  
  高质量的议论文需要呈现思维的层次,浙江大学陶然教授在《高考作文漫谈》中建议:“作文需要考虑建构立体化的写作结构。思考要有层次性,驾驭时需要对自己写作的这个话题有完整的思考,怎么来写,从哪些方面写,这里体现的逻辑能力就体现了一个人写作的综合能力。这里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点,永远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来写,不管什么都要分解为一个话题之下的三个角度,三个层面,而且这三个层面不是并列的,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圆形扇面展开,构成一个立体结构。这样的结构与层次在高考作文中是非常有效的,也体现了整体上的逻辑结构的力量。”
  
  所以,选用的论据就应当有各自明确的论述目标,追求论据的高效性。
  
  我们来看一道宁波市一模作文题:
  
  1946 年 4 月 11 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这道作文题考查的是科技和道德(或人性、人文)之间的关系。在爱因斯坦的忧虑中,“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和“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两者存在关联,这也是审题的关键点。作文立意可以顺向,也可以逆向,留有思维空间。下面是一位文科生的作文:
  
  科技培土,人文生花。
  
  科学巨匠的声声诘问振聋发聩,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学成为我们这个孤独星球的冰冷巨镜,人们沦为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的机器,看着镜中扭曲的镜像而迷失了自我和道德。
  
  在我看来,如今科技的沃土之上,急需人文之花的绽放。
  
  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但科学所崇尚的技能的培养无疑造成了人程序化、机械化的刻板,唯“技术至上”的思维,抹杀了感性,放逐了情感。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爱因斯坦的预言“: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霓虹迷乱的今日,每个人成了按程序运作的冷冰冰的“机器”,谁还会顾得上仰望头顶的星空,俯察心中的道德律?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随着林森浩死刑的执行而告一段落,而林森浩作为“去人性化”的“精英”典型,不正是技术思维的牺牲品吗?具有完备的知识却致命地缺乏了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这难道不是科技最致命的贫瘠之处吗?想起了爱因斯坦曾有的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其实,冷静下来思考的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与人文、道德并非完全对立。技术进步打破了重复劳动的生存桎梏,让我们得以去创造,去思考;但同时,我们还要去丰富与滋养我们的道德世界。
  
  正如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反复倡导的那样,要从“机械魔咒”中跳将出来的最好方法是在全面利用科技培育的沃土之上,用绘画,用文学,用美来让人文之花抽枝发芽。
  
  人文内蕴于科技,正如花之于春天。美之于人文素养,正如朝露之于鲜花。龙应台曾言“最宁静的体验需要最为细致的观照”,在思想的沉淀之外,这份观照让我们求索内心,柔化了我们硬化的心灵,从而对人性又多了一份宽容与接纳。
  
  同时我们又要破除单一化的思维,从多个角度而非单极的“科技至上论”来审视复杂变幻的世界。否则,难免倒向实用主义与利己主义。
  
  愿人文之花让科技得以救赎。
  
  简单看一下文章的思路:开头分析材料,第 2 段独立成段,提出观点;第 3 段写科学之弊;第 4 段引“复旦投毒案”进行例证,属于因果分析;第 5 段体现辩证思维,指出科技与道德并不完全对立;第 6 段开始探讨两者和谐之策,引述蒋勋《生活十讲》中的言论,属于策略分析。全文思维严密,层层推进,两个论据指向明确,有力地支撑了观点,充分展示了论述文的力量。
原文出处:骆军英. 议论文论据运用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17,04:59-61.
相关标签:议论文怎么写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