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近现代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13 共10683字
摘要

  人类知识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日益割裂和分离。 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西方当代一些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以致产生了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具体的科学家们开始拒斥哲学,远离哲学;与之相反的另一种倾向则是, 哲学家们开始排斥科学,甚至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反科学意向。

  其实,科学和哲学这种表面上的割裂和分离并不能消除其在实质上的相容性和内在统一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当代西方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日益分离的趋势在根本上仍然是由科学和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所导致的。 这个日益分离的趋势不仅未能证明二者在本质上的相异性,而且恰恰是其相容性和统一性的某种表现。

  一、笛卡尔哲学中所呈现的科学与哲学的相容性和统一性

  按照西方哲学界的说法,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转向,另一次是从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 在这两次所谓的转向中,哲学研究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了一些狭隘的领域,并日益呈现出了哲学拒斥科学,远离科学的倾向。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对相关学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比较认真的厘清,那么将会发现,这种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可能更多的仅只是一种表面化的现象,因为,哲学在表现形式上远离科学也许正是科学发展的理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增长的态势所引发的一种逆反性趋势,而科学对哲学的某种排斥则可能更多是因为哲学理性的规范以及哲学范式的分歧对科学的影响在科学家群体中所导致的一种普遍焦虑感的体现。

  按 照 一 般 的 说 法 , 法 国 的 笛 卡 尔 (ReneDescartes,1596~1650) 被看作是西方 “近代哲学之父”, 西方哲学界认为他的学说是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起始点。 他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1〕369的命题深刻影响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以至到了后来,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甚至以此为依据悬置了所有意识之外的存在,包括自然、人的身体,等等,并由此进一步拒斥和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然而, 如果我们能够对笛卡尔的学说详加考察,那么便会发现,对科学的拒斥并不是笛卡尔学说的性质,而坚持科学和哲学的统一则正是笛卡尔研究学问的基本方法。 我们知道,笛卡尔不仅是哲学家,而且还是科学家,它不仅对形而上的“第一哲学”进行了“沉思”,而且他还深入研究了逻辑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生理学、地球学、天文学和气象学,并且,他在研究过的多数领域里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如,在物理学上,他认为在自然中,物质是唯一的实体,世界由物质性的原子微粒构成,没有不包含原子微粒的虚空,原子可以无限分割,整个自然界,包括有生命的动植物在内,都像机器那样在做永不停止的运动;在数学领域,他创立了解析几何,第一次把变量引进数学;在生理学上,他提出松果腺是形体和灵魂相结合的器官,并试图从生理机能上去寻找心理活动的基础。〔2〕更为重要的是,在笛卡尔那里, 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 他对哲学的看法类似于亚里士多德,他说:“哲学好像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树干上生出的树枝是其他一切学问,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医学、机械学和道德学,道德学我认为是最高的、最完全的学问,它以其他学问的全部知识为前提,是最高等的智慧。 ”〔3〕70笛卡尔通过“我思”的不可怀疑性引出了“灵魂”的存在,又以个体“灵魂”的不完满性推出了必然有一个完满性的“上帝”的存在。 人们由此便得出笛卡尔哲学具有唯理论的排斥经验论的性质的结论。 然而,这样的评价并不十分贴切,因为在笛卡尔看来,人们的认识并不能与经验脱离,他只是在强调,经验往往具有不可靠的性质,人们要达到真知,还需要对经验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审视。 笛卡尔自己讲得很清楚,他把哲学比做一棵大树,把形而上学看作是大树的根基,但是,他却认为,人们要认识这个根基不可能从根基本身开始,而必须借助于经验的科学的中介。 这就是他所言明的:“我们并不是从树根上,也不是从树干上,只是从树枝的末梢上摘取果实的,所以我们认识哲学的主要用途要靠认识它的部分的用途, 我们只能学习后者。 ”〔3〕70他还明确地指出:“认识越进步越需要经验……我一般的考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 以及能够有的一切,设法找出它们的本原或根本原因……根据这些原因可以推出哪些第一步的、最通常的结果……单凭人的思想实在分不清哪是现存的,哪是可能存在过的,所以只有通过结果往上追溯原因,只有进行许多特殊的实验……可是……这些实验非常繁重,数量非常庞大,我只有两只手,只有那么一点收入,纵然再多十倍,也无法把它们做完;因此,我在认识自然方面能有多大进展,就看我今后能有条件做多少实验……我要求一切有志为人谋福利的人,也就是那些并非沽名钓誉, 亦非徒托虚名的真君子,把他们已经做出的试验告诉我,并且帮助我研究如何进行新的试验。 ”〔3〕50-51笛卡尔虽然强调了三种实体:上帝、灵魂和物质,但是,详究起来,在笛卡尔那里,“上帝”多少具有虚位设定的性质。 因为,按照笛卡尔的学说,上帝只负责创世和预先规定世界运行的程序和规律,在这之后,上帝便休息了,世界只是自己按照预先规定好的特定程序和规律进行运动。 这样,在真实的自然中,只有物质及其运动,而没有上帝。 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这一性质,王太庆先生在其《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一文中进行了恰当的评论。 他写到:笛卡尔“先把上帝自然化、理性化。 笛卡尔在它的形而上学里已经做好了这件预备工作,所以在物理学里用不着费劲了。 他放开手脚大讲那个以广延为属性的相对实体,即形体或物质世界,而把上帝和灵魂抛在一边。 ”“在他那里上帝已经不是一个专制君主,可以朝令夕改,而是一个讲道理的东西;它并不是胡乱地创造,而是创造一个有规律的世界,创造以后不但不任意篡改,而且永远协助这个世界严格遵循它的规律运动。 上帝创造世界之后,就永远是那么多物质,永远是那么多运动,这运动从物质的这一部分传到那一部分,流转不已,总量却不增不减。这就是科学史上着名的‘动量守恒定律'. 后人又在新的条件下把它发展成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21-22,23-24其实,和笛卡尔同时代和之后的很多学者都已经看到并能够理解他在上帝(灵魂)和物质、神学和科学之间的摇摆和矛盾。 法国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 就曾把笛卡尔的做法当成是一种蒙骗神学家们的“狡狯”“手法”. 拉美特利说:“虽然他高唱两种实体,但是显然可见,这是一种手法,一种狡狯的笔法,目的在于使神学家们把隐藏在一种类比下面的毒药吞下肚子去,这种类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有神学家们才看不见。 ”

  二、生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哲学认识论的科学化阐释

  西方近代以来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研究主题的转换并不是由科学之外的原因所引发的,它恰恰是近代以来人类的实验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后来的神经生理学等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所导致的一个结果。 我们知道,笛卡尔就曾提出松果腺是形体和灵魂相结合的器官,并试图从生理机能上去寻找心理活动的基础。 其实,在笛卡尔之前和之后,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西方很多学者对人的认识发生的机制都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视的观点和理论,这些相关观点和理论都是推动近现代以来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研究主题的转换的真实内容,都值得我们回顾和研究。

  早在笛卡尔之前, 英国近代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论及科学认识的方法时就强调了真正的哲学思想应当是科学实验和人的理性密切结合的产物,这就是说,他已经关注到人的哲学思维产生的科学活动的基础。 他曾这样写道:“历来研究科学的人要么是经验主义者,要么是独断主义者。 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 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从他们自己把网子造出来。 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 他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 真正的哲学工作也正像这样。 因为它既不只是或不主要是依靠心智的力量,但它也不是从自然历史和机械实验中把材料收集起来,并且照原来的样子把它整个保存在记忆中。 它是把这种材料加以改变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的。 因此从这两种能力之间、即实验的和理性的能力之间的更密切和更纯粹的结合(这是从来还没有做过的), 我们是可以希望得到很多的东西的。 ”〔1〕358-359在此,培根显然批评了两种极端化的认识发生的理论, 一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另一种是同样狭隘的理性主义哲学。 他的主张则是把科学实验的经验和理性智慧的作用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获得认识的真知。 懂得一点西方近代哲学的人都知道,为了对极端理性主义哲学进行批判, 弗兰西斯·培根还提出了在人的心智结构中存在着扰乱人心,妨碍科学发展的“四种假相”的学说。 这“四种假相”是:种族假相(由人类的天然生理条件造成的认识局限性)、洞穴假相(由个体生理和认识能力差异所造成的认识局限性)、市场假相(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所利用的语言文字造成的认识局限性)、剧场假相(人们先已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方式所造成的认识局限性)。 显然,在培根的理论中已经明确地看到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级中介的复杂性情景。 这样的学说无疑已经结合了当时的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相关成果。

  法国学者拉美特利是笛卡尔之后的一位杰出思想家,他提出了着名的“人是机器”的学说,它的一部代表性着作的书名就是“人是机器”. 他利用他那个时代的医学和生命解剖生理学的成果,从人的生理特征、身体状态、人脑构造的性质的层面上对人的感觉、思维等心灵方面的活动进行解释。 他写道:“有多少种体质,便有多少种不同的精神、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风俗”;“各式各样的心灵状态,是和各种身体状态永远密切地关联着的”;“心灵的一切作用既然是这样的依赖着脑子和整个身体的组织,那就很显然,这些作用不是别的,就是这个组织本身:这是一架多么聪明的机器! ”〔4〕18,26,54他用人在疾病时由于身体生理的变化所导致的“心灵隐而不见”、“心灵加倍”、“非常兴奋”、白痴变聪明、天才变愚蠢的现象来说明生理和心理的统一性关系;用人脑和其他动物脑的结构差异来说明人和动物在精神活动能力上的差异。〔4〕18,26-28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相互统一性关系的研究, 拉美特利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心灵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洞的名词,一个思想谨严的人使用这个名词时,只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 只要假定一点运动的始基,生命体便会具有它所必需的一切,来运动、感觉、思维和羞恶悔痛,总之,来做一切身体活动以及以身体为依据的道德行动。 ”〔4〕55他甚至主张“通过从人体的器官把心灵解剖分析出来”,并借助于医学“改变躯体而改变精神、风俗和习惯”〔4〕17,18. 把人的生理结构看作是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精神活动的基础显然是正确的,但是,仅仅将后者直接归结为这个基础则又不能不带有机械性、片面性和简单性的庸俗。 然而,无论如何,拉美特利的学说代表了他那个时代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认识发生机制的一种主导倾向,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科学与哲学相容、相通的统一性关系,也是他那个时代哲学的科学化的一种表现。

  三、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导致了哲学认识论发展的科学化倾向

  在近当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人类医学、生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哲学家们从生理学的视角去研究人的心理认知现象和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人们开始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探讨人的心理认知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正是由于这两个方向的发展,导致了近、当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实验科学与哲学认识论的发展相互融合的统一化发展趋势。 在这一发展趋势中能够集中体现哲学认识论科学化发展倾向的应当首推近代末期及之后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具有综合学科性质的当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 它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 在人类的心理认知研究历程中,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次根本性转变,这就是从纯粹哲学思辨的传统方法转变为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的新方法。 这一转变既是哲学的科学化, 也是科学的哲学化的过程:一方面, 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引入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另一方面,科学把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转变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冯特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自然现象,心理学理应是一门自然科学,对这门科学完全能够应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5〕16在冯特看来,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是主观自生的内部活动,它既不依赖于超心理的所谓“灵魂”或“天赋观念”,也不依赖于外部事物的活动,因此,要认识人的心理现象便只能通过受试者的自我观察和报告。 为此,他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内省法”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受试者自我体验的陈述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在把心理学引向科学化研究方向的同时,冯特还提出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改造形而上学、改造哲学的可能性。 他写道:“今天的心理学有着极大的进展的可能性……这种进展是同我们关于一般哲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观点的根本改革联系在一起的。 认为哲学象各种科学一样必须从经验的基础出发的观点正在不断地取得广泛进展。 ”他还进一步指出:

  “只要形而上学做了多少退却, 心理学就取得多少进步。 我们几乎可以说,在现在,我们整个的哲学就是心理学。 ”〔5〕3显然,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方法是要把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把科学和哲学统一起来。 他阐释其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一本重要着作就是《生理心理学原理》。 他认为,有必要对人的认知现象同时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方面进行探讨,并且,应当把这两个方面的探讨统一起来。〔6〕222在冯特看来,“生理心理学”是用生理学方法研究的心理学。 他所开创的实验心理学就是要把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把物理过程和意识过程,把外部刺激、内部反应、感觉表象、情感意志、想象和思维统一起来进行研究。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进一步推进了哲学认识论发展的科学化倾向

  与实验心理学一样,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却认为心理活动并不是某种单纯内部体验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反应的相互作用所引出的一种客观活动的行为。 所以,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不能采用内省方法, 而应该从其对行为刺激的反应、反射的结果中探明。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可以一直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1849 ~1936) 和 别 赫 捷 列 夫 (ВладимирМихайлович Бехтерев,1857~1927) 所作的开创性研究,正是他们首先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精神---条件反射作用的客观主义原则。

  巴甫洛夫的主要工作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他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 他通过对条件反射机制的实验研究,试图把心理现象的发生看作是一个客观生理现象活动的行为发生的过程。 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 他说:“在所谓心理兴奋的面前, 要始终作为一个纯生理学者,即作为一个客观的外界观察者和仅与外界的现象及其关系接触的试验者。 ”〔7〕8与巴甫洛夫一样,别赫捷列夫力求在运用客观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说。 在 20 世纪初他就利用反射概念,并用客观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他认为反射不仅是由少数自身充足的刺激引起的,而且是由许多同这些刺激有联系的别的刺激引起的。 在反射发生时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能够在没有原先刺激出现的情况下很快引起反射。 他强调说,更复杂的习惯可能牵涉到这种运动反射的复合,而思维过程本身,依赖于语言肌的内部活动,也基本上属于同样的性质。 他还认为,心理学的一切问题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反射原理来进行处理。 他还提出“集体反射学”的概念,用以对社会集团中的相互作用进行实验。〔6〕333-334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被西方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和任务是研究能适应周围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生命体的行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揭示如何控制相应行为并将它们引向所需方面的手段,这样,行为主义心理学要服务于心理学的这一目的和任务,就必须用完全客观的方法来描述和解释动物和人类的心理活动。 从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客观主义精神出发,华生认为应当把行为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地位, 而不能直接把意识作为心理研究的对象。 他主张,有必要用与行为相关的概念,如,刺激、反应、顺应、习惯等等来解释和描述心理现象,必须采取一种客观主义的原则,把那些专门描述意识的概念抛弃。 他写道:“心理学必须放弃所有提到意识的地方;心理学没有必要设想把心理状态当作观察的对象再去欺骗自己。 我们已经纠缠在许多空洞的问题上,如关于心理元素、意识内容的性质(例如,无意向的思维、态度的识态)问题,因此,作为一位实验学家,我感觉我们的前提,以及从这些前提得出的问题种类, 总好像有什么东西是错了。 ”〔5〕157“我相信我们可以写一部心理学……并且决不背离我们的定义:决不用这些名词,像意识、心理状态、心灵、内容、内省地可证实、意象等。 我相信我们能够这样做,这只要几年功夫……这部心理学可以用刺激和反应、习惯形成、习惯整合等等术语来写。 ”〔5〕160“心理学应当抛弃一切都援引意识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了。 ”〔8〕456华生对冯特的内省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受试个体对其内省体验的陈述更多具有主观随意性的色彩,受过特定训练和未受特定训练的受试者对同样情形的内省体验的陈述可能截然不同。 另外,动物不可能向我们陈述内心体验。 这样,内省法并不能真正贯彻科学心理学的客观主义精神,因而无法真正引领心理学成为一种标准的自然科学。〔5〕166-169华生之后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不仅突破了实验心理学仅仅通过内省来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局限,而且也对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无心理现象参与的纯粹生理性“刺激-反应”公式的不足加以了修正,并在生理与心理的互动、环境与心理的互动、社会的语言文化与心理的互动等更为复杂的层面上对心理现象展开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为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是:虽然,最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在简单的生物性“刺激-反应”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在其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却日益具有了某种系统、 控制、综合的整体主义和复杂性理论研究的特征。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这一发展轨迹正好契合了 20 世纪中叶以来复杂信息系统科学学科群崛起的发展过程,并充分体现了这一领域的众多科学原则和研究纲领,如,整体涌现、反馈回环、自组织创新、复杂性进化,等等。

  如此而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这一发展历程不仅充分体现着人类科学进步的发展轨迹,而且也充分展示着人类的科学和科学、哲学和哲学、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相容性和统一性。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科学与科学的融合、哲学与哲学的融合、科学与哲学的融合,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还必然会在将来,都是一种已经发生的和将会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基本趋势。

  五、当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深刻

  体现了科学与哲学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启始和推动了哲学认识论的科学化发展的进程。这样的一种研究趋势在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崛起的科学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科学自身发展的过程日益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的综合统一的发展态势。 面对这一情景,更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已经认识到,要真正更为有效地揭示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真谛,仍然坚持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和割裂的旧的思维传统已经不能令人满意了,这就有必要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盟。 这样,在探讨迄今为止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也是最复杂的现象---心理、 认识、意识---的时候,必须动用人类所有的能力、知识和手段,并将不同领域的能力、知识和手段结合起来、综合为一体,才可能有所进展。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门带有综合研究性质的前沿学科---当代认知科学开始兴起和发展。

  按照学界的相关解释,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动物和机器智能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知觉、学习、记忆、推理、语言理解、知识获得、注意、情感、意识和动作控制等高级心理现象。 按照我国学者史忠植先生的概述,一般认为,认知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确立是在 1979 年, 该年 8 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正式以“认知科学”的名义,邀请了不同学科的着名科学家,对认知科学的各方面进行了阐述。 会议决定成立美国认知科学学会,并正式承认 1977 年创刊的《认知科学》期刊作为学会的正式刊物。 当代认知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广泛交叉的跨学科性研究的领域,支撑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主要有六个: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 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六 个 核 心 分 支 学 科 : ① 认 知 哲 学 (cognitivephilosophy),也称心智哲学 ,从人类心智过程 ,主要包括意识、思维、认识、推理和逻辑等方面来研究认知;②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它早期研究的是信息的检测和加工、 信息的获取和记忆,也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近年来,连接理论、多功能系统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③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它是认知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④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主要从文化和进化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认知的影响;⑤认知计算机科学(cognitive computation),即人工智能,这是认知科学最有成就的领域,它既需要对人类智能进行模拟, 同时也为理解人类智能提供参照;⑥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脑断层扫描技术、正电子发射层扫描仪、核磁共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脑认知的生理功能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认知科学理论。 这六大支撑学科互相交叉,又产生出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如:控制论、神经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认知过程仿真、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哲学、语言哲学、人类学语言学、认知人类学、脑进化科学, 等等。〔9〕5-6认知科学的这样一种从哲学到科学, 再到技术的高度综合又广泛交叉的跨学科性质,集中体现了当代科学前沿发展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相互融合,进而走向综合而统一的发展态势。

  当代认知科学把人的认知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其研究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 在认知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共出现过四种理论体系:物理符号系统的信息加工理论、联结理论的并行分布信息处理和群编码理论、信息模块论或多功能系统论、基于环境的信息处理的生态现实理论。

  物理符号系统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和机器的智能行为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的活动。 诸如计算机、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等,这些系统都是一个信息接收、识辨、储存、阐释、创生和指向行为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加工、创制和处理系统。 它们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自组织的和对外发生功能的。 这一理论为机器模拟人脑的活动,以及对人脑活动的一般机理的探索提供了某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对信息的有效编码、存储和提取乃是信息加工的基础。

  认知科学中的联结理论开始于 20 世纪 40~60年代以来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 根据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并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网络结构。〔10〕213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研究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具有自学习功能;具有联想存储功能;具有高速寻找优化解的功能。 联结理论关于并行分布处理的信息群编码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关于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只能通过离散物理符号以系列加工的方式来实现的理论局限, 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活动的创造性、能动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模块论是受计算机编程和硬件模块的启发提出的一种认知功能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末与 90 年代初,模块思想已发展成一种多功能系统理论“在认知模块理论看来,语言加工系统是由一系列在功能上彼此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是独立的加工单位;加工是自动的、强制的;这个过程不受其他模块的影响。 例如,词汇加工或句法加工作为独立的模块, 其加工不受句子语境等高层次因素的影响。”〔9〕276相关理论把人类学习和记忆的多功能的系统区分为五种类型: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相关的理论评价指出:“认知模块理论比较容易把心理学与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联系起来,把某种认知过程与特定的脑结构和功能过程联系起来,但它忽视了与环境、上下文的相互影响。 ”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是 20 世纪末兴起的关于环境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理论。 环境作用的观点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个体神经生理结构的完善和认知能力的建构既有先天预成因素的方面,也有后天发生的方面。

  当代认知科学的这种哲学与科学的综合统一的发展趋势, 是以 20 世纪以来人类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的大背景为基础的。 在这一综合发展的大背景中一些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已经从不同层面得以涌现。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带有综合性、横断性和交叉性的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在 20 世纪中叶以来的兴起。 正是这一领域的开拓代表了人类近现代以来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爆发,并为我们提供了从全新的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层面来研究我们面对的复杂性问题的新方法。 当代认知科学的多学科交叉、高度整体综合的性质也正是这一新方法的集中体现。 而在这一人类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面前,人类的哲学和科学已经正在面临着某种时代范式的全新洗礼,通过这一全新洗礼人类知识的发展必将会导致哲学和科学相互融合和统一的新综合。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编译。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哲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1692.

  〔3〕 [ 法 ] 笛卡尔 . 谈谈方法 [M]. 王太庆 , 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9.

  〔4〕 [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5〕 张述祖, 等。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 [美]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上册)[M].林方,王景和,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 巴甫洛夫学说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8〕 [苏]雅罗舍夫斯基,安奇费罗娃。国外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M]. 王玉琴,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 史忠植。 认知科学 [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0〕武秀波,等。认知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