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吉赛尔》文学剧本的特色分析

时间:2014-08-07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5396字
论文摘要

  对于舞剧创作来说,文学剧本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同样适用于舞剧。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的舞剧创作对文学剧本的关注不够、重视不够。有些舞蹈编导甚至轻视舞剧的文学剧本创作,认为舞剧剧本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还有的舞蹈编导认为,舞剧剧本用不着专门操心,在编排过程中“攒”一下足够了。我国是一个舞剧多产的国家,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产出舞剧约 108 部。新时期以来的 30 年猛增至320 部,平均每年 10 部,数量堪称世界之最,但真正的精品却少之又少,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法国芭蕾舞剧《吉赛尔》诞生于 1841 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是浪漫芭蕾的巅峰之作,“可以说《吉赛尔》是 20 世纪前芭蕾史上与《天鹅湖》和《睡美人》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芭蕾舞剧。就世界上演出场次而言它也仅仅次于《天鹅湖》而名列第二”。该剧的文学剧本由法国着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戈蒂埃和巴黎歌剧院剧作家圣乔治、舞蹈编导让·科拉利共同创作。该剧分为两幕,描写美丽的乡村少女吉赛尔,对化妆成农民的青年伯爵阿尔布雷希特一往情深。当她发现阿尔布雷希特对自己隐瞒了贵族身份和婚约时,她发疯而死。死后化为女鬼的吉赛尔依旧对阿尔布雷希特痴情不变,她不但宽恕了阿尔布雷希特,而且还在危急关头救了他。下文将以《吉赛尔》剧作者圣·乔治、戈蒂埃和克拉利 1841 年在巴黎发表的舞剧版本为例,从戏剧结构入手,在把握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重要的结构技巧进行分析,尤其是探讨编导是如何为舞蹈编创和表演创造条件的。

  一、波澜起伏的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也称‘布局’,是指剧作从全剧出发,对于戏剧冲突、戏剧动作( 情节) 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所作的组织和安排”。《吉赛尔》的文学剧本在戏剧结构上是做得比较好的。

  ( 一) 脉络清晰的整体结构

  《吉赛尔》的故事结构单一而完整,情节却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全剧只讲一个故事,即乡村少女吉赛尔与青年伯爵阿尔布雷希特的爱情故事。主要人物只有一个,即吉赛尔,次要人物有青年伯爵阿尔布雷希特、看林人希拉利昂、女鬼王米尔达。故事和人物简洁集中,这符合舞剧对结构的要求。故事的发展采用开放式的戏剧结构,即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顺序展开。这样的结构,它的好处是能够让观众非常方便地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了解剧情的发展过程。在这种开放式结构下,作者运用跳跃和对比的手法,把整个戏分为两幕,第一幕是现实的世界,第二幕则是非现实的世界。这样安排给人一种比较新奇的感觉,使得整个戏在结构上呈现出情节线索清晰,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 二) 简洁而富有悬念的开端

  从第一幕开始,到农民们回来庆贺丰收,可以视作全剧的开端。在这场开端戏中,剧中主要人物全部登场,观众先后知道了这样几件事情: 吉赛尔是一个乡村少女,她爱上了阿尔布雷希特,但她不知道阿尔布雷希特是一个伯爵; 阿尔布雷希特是化妆成农民来找吉赛尔的; 看林人希拉利昂也爱着吉赛尔,但吉赛尔不爱他; 希拉利昂对吉赛尔与阿尔布雷希特的相爱很嫉妒,他想要报复阿尔布雷希特。这些情况在开端戏开演后的 10 分钟里就使观众一目了然。
  剧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和戏剧场景中,不仅交待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更重要的是初步揭示了不同人物( 角色) 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冲突,为下面的剧情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简洁、集中的开头; 同时又给人以悬念: 悬念之一是,吉赛尔爱阿尔布雷希特,但他们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巨大,那么,他们两人的爱情结果会是怎样呢? 这给观众留下了第一个悬念。悬念之二是,看林人希拉利昂也爱着吉赛尔,并且他知道阿尔布雷希特隐瞒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希拉利昂迟早是要揭穿阿尔布雷希特身份的,但什么时候揭穿?
  这又是一个悬念。悬念之三是,如果希拉利昂将阿尔布雷希特的身份揭穿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些悬念,既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这种留悬念的手法是很巧妙的,正如英国着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所说: “因此要造成一种兴趣和悬念( 就其广义而言) ,这是一切戏剧结构的基础。剧中必须使观众有一种期待心理,并让他们保持这种期待至剧终为止。”
  此外,在开端戏中,剧作者还安排了一个情节,为戏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情节就是,吉赛尔的母亲让吉赛尔不要跳太多的舞,并说这将会使吉赛尔的心脏破裂死去,死后会变成“维丽”( 冤魂) 。这为后面吉赛尔的死以及维丽们的出现做了一个铺垫。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铺垫,当观众看到吉赛尔死去的时候,才不至于觉得不真实,当看到一群维丽出场时才不至于感到莫名其妙。

  ( 三) 充满“激变”的发展部分

  从第一幕人们欢庆丰收到第二幕阿尔布雷希特来到吉赛尔的坟前忏悔,是全剧的发展部分。在这一部分,剧作者安排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并运用一系列的“激变”手法,使剧情波澜起伏: 先是当人们正兴高采烈地跳舞狂欢时,看林人希拉利昂突然闯入人群,揭露了阿尔布雷希特的真实身份,这是第一个“激变”。接着,巴蒂尔德公主与阿尔布雷希特早已订婚的事实,这是第二个“激变”。这两个“激变”,使剧情陡然发生变化,吉赛尔顿时感到震惊和伤心,她失声痛哭,精神错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最终使吉赛尔心碎猝死,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激变”,更加令人震惊和伤心。作者将人物置于“危机”中展开,并通过猝死这种“激变”来增强戏剧性,展示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所以,戏剧也被称为是“一种激变( 危机) 的艺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排这些“激变”的前后对比。也就是说,在“激变”前,把吉赛尔写成一个天真、活泼、快乐的乡村少女,她深爱着阿尔布雷希特,完全沉浸在热恋的喜悦之中,可以说,剧作者将这种高兴、喜悦、得意都写“尽”了。然后,剧作者笔锋一转,写遭遇到这些“激变”后的吉赛尔是如何地震惊、痛苦,她疯了,心碎了,她终于经受不住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而死去了。
  在这里,剧作者又把吉赛尔的悲惨遭遇写“尽”了。这种“激变”前后巨大对比的写法,就把吉赛尔的悲惨遭遇衬托得格外令人伤心,这两个极端的情绪突变,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 四) 浓墨重彩的高潮部分

  舞剧中高潮部分是从阿尔布雷希特在吉赛尔的坟前忏悔,到被维丽们团团围住,似乎马上就要死去为止。在这一部分中,剧作者在情节设计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设计了几场重头戏,大写特写。这几场重头戏是: 当吉赛尔看到阿尔布雷希特在自己坟前忏悔的情景时,吉赛尔原谅了他; 当女鬼王米尔达正要用她的魔法手杖去触碰阿尔布雷希特时,吉赛尔冲上前去,挡在阿尔布雷希特身前,求米尔达宽恕; 当阿尔布雷希特已陷于濒死的疲惫中,吉赛尔去搀扶他。编导精心设计的几个情节,目的是为了用舞蹈来刻画吉赛尔的形象。我们从后来搬上舞台的演出情况看,这里的舞蹈是全剧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着名的段落,吉赛尔的形象在这一舞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五) 悲痛哀婉的结局部分

  结局部分是从凌晨四点的钟声敲响到全剧结束。这一部分的情节弥漫着浓浓的哀伤: 黎明来临,吉赛尔就要和维丽们一起消失了,阿尔布雷希特眼睁睁地看着吉赛尔站在坟墓中慢慢下沉,悲痛欲绝。吉赛尔对阿尔布雷希特深深的爱与宽恕,以及离别时的眷恋不舍,让最后的阴阳永隔更显悲痛哀婉!
  这种悲痛哀婉的结局处理,把全剧的悲剧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郁,使吉赛尔这个人物形象在离别之时,迸发出更加美丽的光芒,引起人们一种更强烈、更持久的情感激荡,其中包含的思想净化,也让内容更显丰厚。

  二、努力创造用“舞”之地

  舞剧文学剧本与小说、诗歌、散文比起来,最大的不同是要适合舞台表演,要为舞蹈创造施展艺术的天地。《吉赛尔》的文学剧本在“可舞性”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这些“可舞”的段落,都是紧紧围绕突出主题、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抒发感情来设置的。该剧“可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 情节结构适合舞蹈

  从整个戏的情节安排来说,它都适合舞蹈。《吉赛尔》总共有 26 个场景( 也就是 26 个情节段落) ,在这 26 个场景中,有 18 个场景是很适合舞蹈的。比如第一幕的场景四,阿尔布雷希特来找吉赛尔,两个年轻人见面后,兴高采烈,陶醉不已。这一场景就很适合用舞蹈来表现,舞剧编导根据这个戏剧场景编了一段吉赛尔和阿尔布雷希特的双人舞,表现了两个年轻人沉浸在爱情中的喜悦之情。又如第二幕中的场景四: “深夜的坟场,从树林中蹿出一个个透明白色的影子,这是女鬼王米尔达和维丽们,她们身着白色透明纱裙,在坟场里起舞,先是一个宫女,完成了一个东方舞蹈,接着一位舞姬表演了印度舞蹈,再是两位法国女子跳了一种很好看的小步舞曲,最后,所有的维丽们都加入了舞蹈的行列”。这一段落的描述不仅适合舞蹈,也为后面情节的展开,进行了铺垫。在全剧中,像这样适合舞蹈的例子是很多的,如“采花算命”的最后结果是他们俩相爱时; 当女鬼王米尔达宣布,有一个新姐妹到来时; 当阿尔布雷希特来到吉赛尔的坟墓前,突然觉得身边有什么东西在飘动时等等,这些场景都非常适合舞蹈。
  尤其是有些场景,经过编导们的创造,已成为芭蕾史上着名的经典舞蹈段落,成为各大国际芭蕾舞比赛中的必选节目。如第一幕的场景六,村民们请吉赛尔跳个舞给他们看,于是吉赛尔高兴地给大家表演了一段舞蹈。这一段落表现出吉赛尔对舞蹈的热爱以及活泼欢快的性格。这段舞蹈就是各大芭蕾舞比赛中常见的“吉赛尔一幕女变奏”。再如第二幕的场景九,描写阿尔布雷希特来到吉赛尔的坟前忏悔。根据这个场景,舞剧编导为吉赛尔和阿尔布雷希特设计了一段情意绵绵的双人舞,将二人阴阳相隔后的思念与哀愁,缠绵与眷恋,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着名的“坟场大双人舞”,该段舞蹈后来也成为各大芭蕾舞比赛中的必选节目之一。

  ( 二) 人物设置适合舞蹈

  从人物设置来说,《吉赛尔》中的很多人物都是适合舞蹈的。剧本本身就将吉赛尔塑造成一个十分热爱跳舞的少女。第一幕中,村民们摘完葡萄路过吉赛尔的家,在向吉赛尔道别时,剧本中这样写道: “吉赛尔特别热爱跳舞,她请求姑娘们留下来,一起跳舞,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阿尔布雷希特,她热爱舞蹈胜过任何事情……她那生动而有魅力的舞步,很快被伙伴们模仿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热爱跳舞的姑娘,又是一个多么痴情的姑娘啊! 这一细节就为吉赛尔这个人物定下了纯朴善良、热爱跳舞、忠贞不二的基调。显然,在这个人物形象上,是可以大做舞蹈文章的。同时,这个场景的设置,也非常适合用舞蹈来表现。在后来搬上舞台的这场戏中,编导安排了十分丰富的舞蹈,如有吉赛尔的独舞,阿尔布雷希特的独舞,他们两人的双人舞,还有村民们表演的舞蹈。通过这些舞蹈,一方面刻画了各类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他们此时无比快乐的情景。另一方面,为后面悲伤的情景进行了铺垫,为对比做了准备。人物设置适合舞蹈还表现在,比如摘葡萄的姑娘们、穿着民族服装的村民们,这些人物的安排也为舞蹈提供了条件。
  还比如对维丽们的设置,更是为舞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 “这些维丽们穿着纱裙,出现在虚无飘渺的非现实世界里,她们像一个个幽灵,一会飞到花上,一会落到树枝上,她们跳跃着、飞翔着……。”由此可见,剧本中对于人物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可舞”这一方面。

  ( 三) 富有舞蹈感的文字描写

  我们从剧本的一些情节和细节的文字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些描述不仅适合舞蹈,而且有很强的舞蹈动作性,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如吉赛尔知道阿尔布雷希特的伯爵身份后,剧本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她觉得恐惧、黯然,精神错乱了,她失声痛哭,接着发出令人害怕的大笑。她拉着阿尔布雷希特的手,把它放在心口上,又很快地将它推开。
  她抓住地上的剑,起初机械地玩弄着,接着她就朝剑的尖端扑去……。”这是一段多么具有画面感和动作性的文字描述啊! 在这段文字描述中,人物的表情、神态、情绪、动作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舞剧编导根据这段文字,编创了着名的吉赛尔“发疯的舞段”,将戏剧性与舞蹈性完美地融为一体,充分刻画了吉赛尔悲痛欲绝的心情。
  第二幕中,剧目又这样描述: “一轮明亮而又强烈的月光勾勒出吉赛尔的坟墓,吉赛尔头披白纱巾,身穿薄薄的寿衣,只见鬼王米尔达向她一挥手,白纱巾和寿衣从吉赛尔身上滑落,她变成了一个维丽,她的翅膀长出来了,并且展开了,她的脚滑过地面,她跳着舞,她像那些优雅的姐妹们一样,舞动着,冲向天空。”在剧作者极具画面性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变成维丽的吉赛尔,跳着舞冲向天空的情形。
  再看一段,这段是描写吉赛尔看到阿尔布雷希特跪在自己的坟墓前的情景: “这个维丽,仿佛被这个无声的悲伤所感染,于是她满怀着爱,轻轻地跳到她爱人的身旁。”这里的“满怀着爱”,“轻轻地”,真实、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吉赛尔的情感和性格。这个维丽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而且这个“轻轻地跳到她爱人的身旁”就很适合芭蕾的动作,编导由此便创造性地编创了着名的“坟场大双人舞”。剧本中像这样的描写是很多的。这些文字都有着很强的动态性,感情也很充沛,为编导、演员以及作曲家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结语

  《吉赛尔》文学剧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结构上自然合理、不露痕迹,几乎使人觉察不到作者的独特构思及匠心,仿佛是生活的自然流淌,而且极具浪漫气息。同时,剧本具有“可舞性”,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的设置以及剧本书面语言上,剧作者都为编导和表演者提供了驰骋才华的天地。他们的成功探索为舞剧文学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肖苏华. 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96.
  [2] 王耀辉. 文学文本解读[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6.
  [3] 艾思林. 戏剧剖析[M]. 罗婉华,译.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37.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