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舞蹈的肢体语言与文学的文字语言特性之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6 共3824字
论文摘要


  语言是人们为了表达情感内容的符号和工具,所有艺术形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借着人体有组织和有规律的动作,即舞蹈语言来表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是舞蹈作品的物质载体和主要表现手段。而文学语言是“对于文学语言的界定有广狭两种不同的意义,广义的文学语言泛指在民族共同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规范化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即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等文学创作中的语言”。虽舞蹈语言和文学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各有特长。

  一、舞蹈语言与文学语言在特性上的相似之处

  1、抒情性
  《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诗皆可说明了舞蹈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抒情性,同时也能说明舞蹈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强烈的抒情性使得舞蹈艺术有着的迷人的魅力和美感。例如,王玫老师编创的舞剧《雷和雨》,就充分显现了舞剧中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它揭示了人情、爱情、亲情、仇情、怨情,使得观众被错综复杂的情感而震撼。震惊中外的经典芭蕾名作《天鹅之死》,它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也是能难以用言语表达,在白天鹅生命垂危的时刻,他还顽强挣扎着,与死亡之神殊死搏斗,不屈不挠地努力撑开翅膀,想要重新飞向天空。在他全身力气几乎全部耗尽的时刻,白天鹅微微颤动一下手臂的这个动作,使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强烈的、最震撼的体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文学语言也具有抒情性。它旨归不在于说理,而重于言情,用苏珊·朗格的话来总结文学语言即“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文学作品也是作家情意的物态化、符号化,文学创作起于创作主体的情意冲动,是情感激活了生活表象,唤醒了创作主体的艺术直觉,提供进行艺术创造的可能,进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全过程又始终伴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活动。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会把读者的感情带动起来,让其沉浸在文学语言的情感中。例如,宋人吕本中的词《采桑子》:这首词通过两种月的意象暗示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世界,让人深刻感受到渴望与爱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而在词中“不似”与“却似”的哀怨中,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境呢?这又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和体会了。

  2、民族性
  在中国 56 个民族的民间舞中,各民族的舞蹈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例如,土家族“跳丧舞”中两膝蹲深,双膝上下颤动,摇身、摆胯、摆手,胯、肩、手顺动同步等;藏族舞蹈中膝部的屈伸颤动,踢踏舞步等。不同国家或种族在舞蹈语言上也大相径庭,例如,西方古典舞芭蕾舞蹈语言讲究“开、绷、直、立”,整个动作状态都是向上挺拔,向外延伸。而中国古典舞就不一样,讲究“拧、倾、圆、曲”,体现出圆形与曲线的美感,本体内向的空间造型观念成为了中心。这种本体内向的空间造型观念,就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语言,显得内向含蓄,动作细腻优雅。文学语言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洪堡特说过:“语言的所有最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

  例如,《红楼梦》中的潇湘馆,表面上看来只是林黛玉栖身的庭院,如果译成英语、法语等用音译“xiaoxiang”就可以了,其实,潇湘的隐喻成分里面有“帝之二女”娥皇女英,有冷深的江水,有湘妃的眼泪等意思。“潇湘馆”一词深含如此韵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恐怕这是外民族读者在译文中无法读到的吧。

  3、节奏性
  法国美学家艾·格罗塞曾经说:“跳舞的特质在于动作节奏的调整,没有一个舞蹈是没有节奏的。”这足以充分说明舞蹈语言的基础是节奏,它具有鲜明的节奏性。舞蹈动作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都可以表现出舞蹈的节奏感。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特有的节奏感,例如,维吾尔族舞就有其特殊的切分节奏,例如,赛乃姆舞蹈,刀郎舞等;朝鲜族舞蹈有“古哥里”和“安旦”等节奏类型。文学语言是以文字的形式显现,所以,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声音层面。文学语言的声音层面主要包括字音、声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朱光潜的《美学文集》里强调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当然这里强调的艺术,自然也包括文学艺术,也证明了文学语言也是具有节奏性的。例如,李清照词《声声慢》中,词的开头就采用了七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组叠音词语音短促而节奏紧迫,充分表明了本词的感情基调,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词人悲伤孤寂的心境。在诗歌里有顿节奏论一说,朱光潜说:“中国诗的节奏不易在四声上见出,全平全仄的诗句仍有节奏,它大半靠着‘顿’。它又叫‘逗’和‘节’”。这也能够较好的证明了文学语言是具有节奏感的。舞蹈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特性比较过后,我们发现在抒情性、民族性、节奏性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实不仅仅在这三个方面,例如,在两者语言的虚拟和象征性,形象性、审美性等方面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笔者在这里就不加赘述。

  二、舞蹈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之处

  世界上之所以有多种艺术形式存在,这是因为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语言”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例如,绘画艺术主要是以线条、色彩、构图来表现;音乐艺术主要以旋律、和声、节奏来构成;书法艺术则有书体、笔势、结构、章法等;影视艺术主要由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组建。那么舞蹈语言与文学语言有什么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呢?或者说它们具有哪些不同点使之成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呢?下面本文就来一一阐述。

  1、物质载体不同
  舞蹈艺术是依靠人舞蹈化了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舞蹈艺术之所以也成为“动作的艺术”是因为它的物质载体为肢体动作。舞蹈动作是舞者身体协调运动的产物,他们通过头、眼、颈、手、腕、肘、臂、肩、胯、腰、腿、脚等身体各个部位与部位之间有节奏、有律动的运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舞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而文学语言则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它由一系列的字、词、句组合而成。世上所有一切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字组成,如没有了文字,没有了语言,也就无所谓文学,也就无所谓文学语言。

  2、显现方式不同
  舞蹈语言的动作、表情、造型三个基本元素决定了舞蹈艺术其显现方式必定是具有动态性的。这种动态性特征又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所谓动态性,是指舞蹈以人体的躯干和四肢做主要工具,并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和造型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人体的有节律和美化的舞蹈动作并不是一般动作的堆砌和罗列,而是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舞蹈语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舞蹈创作者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主要是通过这些动态性的语言来得到充分体现,并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因此,有人也称它为“动态的形象诗歌”。正因为舞蹈语言的动态性,给欣赏者一种直观的享受,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形象,使舞蹈语言具有直接感受性,给欣赏者一种强烈的情感刺激。它不需要任何的中介,它是形式与情感的直接对应,是人情感、情绪的直接现实,能最直接地传达舞者的内心情感,直接拨动欣赏者的心灵的情弦。

  但是,舞蹈语言的动态性和直观性也显现出弊端,它不易保存和记忆,同时也不能描绘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和明确的思想认识。而文学语言的呈现方式是静止,它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静态的文字,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是通过文字叙述来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属于是一种“间接性”艺术,它给观者带来的感觉远远不如舞蹈艺术这样的直观艺术形象来得强烈和刺激,但是,虽说文学语言显现出的状态是静止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绝对静止的,文学语言能将“静止”的每一段文字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使之转化为动态的形象,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想象里自由的翱翔,所以,在舞蹈艺术中难以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微妙的人物关系等,在文学语言中却可以言说,并且还能说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3、存在状态不同
  舞蹈语言正因为是由动作、表情、造型构成,所以它的存在状态是三维立体的,是可视的。“舞者进行动作的同时感知的时空现实存在的时空力,即人体动作本身的时空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舞蹈语言是多维度的立体存在状态。例如,男子独舞《太阳鸟》,舞者用柔软灵活的手臂和轻盈的跳跃舞姿等展现出一只跃跃欲试飞向太阳的鸟的鲜活形象。这只“鸟”给观众的感受很明显是立体可触摸的。而文学语言则是一维线性的排列方式存在。“由于语言符号只能是按照一维线性的排列方式去表现对象,它所造成的感性只是抽象的差异感。我们用文学语言来描绘一只鸟时,立体多维的现实之鸟就变成一组抽象的文字符号组合。线性语言描绘出的空间形象要转换成艺术形象,必须经过人对词语概念的理解。”

  虽然舞蹈语言和文学语言由于各自的特性而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为了给欣赏者以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笔者在这里作两者的比较研究只是希望使两者更好的融合,互相补充,让“简单”的肢体语言更富于文化内涵和审美高度。并且目前研究动作,研究舞蹈语言的成果太少,单就研究语言的有语言学,语义学,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而语言学中又有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相比之下,我们在舞蹈动作、舞蹈语言领域的研究真是杯水车薪,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2] 胡明杨主编:《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3]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4] 李青:《不可能的时空力———当舞蹈被影像了之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 年第 2 期。
  [5] 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