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唐代诗歌与乐舞关系浅析

来源:戏剧之家 作者:卫千鹤
发布于:2023-03-05 共4820字

  摘要: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唐朝可谓是巅峰时期,无论在经济、文化、军事或是外交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政治上更是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大盛况,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开辟了道路。其中,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绚丽而古雅的瑰宝。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他姊妹艺术的繁荣发展导致其艺术元素渗透进了唐诗的各个方面。乐舞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诗歌新鲜的血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将诗歌中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在唐代文化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唐代诗歌;唐代乐舞;关系;

  一、唐代诗歌与乐舞概述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具有一定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是人们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发展出来的产物,也是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文学体裁。乐舞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并且有着一定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我国传统艺术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该记载中可以看出舞蹈这门艺术对于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舞蹈是情绪、情感表达的最深层与最终方式。在艺术群族里,乐与舞密不可分;在文化艺术的大家庭里,诗与乐紧密相连。

  在唐代,唐诗、乐舞等文学艺术都得到了繁荣发展,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导致其艺术因子逐渐向唐诗与乐舞进行渗透,因而是唐诗与乐舞艺术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通过对山水壁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包含了对琵琶声的传神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正因为有了这般优美的琵琶声,才成就了《琵琶行》中的这一千古名句。而受到西凉乐影响的《庆善乐》则将传统的华夏之风与西域胡风相结合,兼有汉乐和胡音的文化元素。

唐代乐舞

  二、唐代的诗歌及乐舞

  (一)唐诗是乐舞的“存储器”

  唐诗对于唐代文化的传承具有很高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如许多唐诗是对现场表演的真实记录。例如白居易的《骠国乐》中就描写了舞者的舞姿、神态等:“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这两句诗描述了舞者头梳椎髻的发型,佩戴珠缨花的头饰,在玉螺和铜鼓的伴奏下,如龙蛇蜿蜒一般翩翩起舞。又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其将清脆的乐声比作玉碎声、凤鸣声,并用芙蓉和香兰进行比喻,注重实与虚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另外,还有很多唐诗对民间祭祀乐舞进行了描绘,这种民间乐舞最主要的目的是娱神。例如,王维的《凉州郊外游望》将唐朝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乡村赛神活动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边塞农村真实的祭祀娱神活动的景象。现今许多唐代乐舞均已失传,但通过这些诗歌的描述,使得今人仍能感受到乐舞的魅力。由此可见,唐诗是乐舞最好的“存储器”。

  (二)乐舞是唐诗情感与意象的再现

  《诗经》记载:“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情感的最高表达境界是舞蹈,其能够传递出用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只有通过乐舞,才能够让视觉、听觉同时进行感触,才能够达到诗歌本身想要传递出的效果,所以说乐舞是唐诗情感的直观表达。

  例如,舞蹈家根据唐代王维的《相思》编排了古典舞——《红豆》,通过舞者的舞姿情绪的表达能够直观感受到诗歌所想要表达的浓浓相思之情。舞者眉间一蹙,惊鸿一瞥,便将无尽的思念和内心的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红豆,又名相思子,相爱的两个人用它来寄托相思,因此舞蹈编导将诗歌当中所提到的“红豆”一物作为情感寄托之意象,以表达思念之情。再如古典舞剧目《江枫渔火》是在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舞蹈作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以江枫、渔火作为情感表达的意象,枫叶代表愁绪、相思,渔火代表不安、飘摇。而在舞蹈作品当中,舞者的表情、肢体动作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且贯穿作品始终。舞台现场的氛围、交流、视觉和听觉等是诗歌无法触及和表现的,所以说,乐舞是唐诗情感与意象的再现,为诗歌寥寥几笔的文墨赋予了有血有肉的情感传递。

  (三)兼收并蓄,多元共生

  艺术源自于生活,乐舞和诗歌也是如此。但艺术并不是直接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内容进行凝练和加工。乐舞与诗歌都有叙事情节,而且都有抒情性这一特征。乐舞与诗歌二者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却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两者互为载体、互相影响。唐朝诗歌作品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唐朝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繁荣发展,很多诗人都有着双重身份甚至三重身份。其中,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他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唐代着名的舞蹈鉴赏家与批评家。其对于舞蹈的观点,对现今舞蹈的发展仍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诗歌与乐舞的相互融合

  (一)唐代不同时期诗歌与乐舞的发展

  1. 初唐诗歌与乐舞的“求变”历程

  在唐代初期,诗歌的题材更偏向于大众生活,追求轻巧明快的风格特点。在初唐四杰的带领之下,一改宫廷诗歌的繁华靡丽,对诗歌风格进行“变”的引导,试图改变前朝诗歌低迷无生气的状况。初唐虽然不似盛唐的壮阔,然而大国气象伊始,其乐舞与诗歌已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唐朝名将哥舒翰曾写下一篇《破阵乐》诗:“西戎最沐恩深,犬羊违背生心。神将驱兵出塞,横行海畔生擒。石堡岩高万丈,雕窠霞外千寻。一喝尽属唐国,将知应合天心。”《破阵乐》本是进行曲、凯旋歌,后在唐太宗的指导下改为大规模的集体舞蹈。“横行”一词在此处意为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再如《秦王破阵乐》在表演时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充分显示出了唐朝的强大。无论是乐舞还是诗歌,都向我们展示了宏大的气势与壮阔的场面,歌颂了李唐王朝的盛况。

  2. 盛唐乐舞多以诗歌形式记载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万邦来朝,泱泱大国显示出海纳百川的气势。这个时期的乐舞打破了初唐宫廷乐舞的程式化,显示出了浪漫的情调。在这个时期,诗歌与乐舞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乐舞的姿态都以诗歌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例如,在杜甫的诗词当中有关乐舞的内容都反映了唐代舞蹈所具有的系统化、正规化特征。诗人有关剑器舞、乐舞、角抵百戏的诗作,例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该诗就反映了唐代舞蹈具有多方面发展、兼收并蓄的特点。

  3. 中唐乐舞民间化加快诗歌高峰期的进程

  中唐是唐代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强大的唐王朝开始逐渐衰败,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乐舞伎人流落民间,这也为民间及市井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其中白居易通过对乐舞发展盛况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如《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该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胡旋女在表演时灵动轻快的舞姿,以急、快为主要节奏,以旋转为主要动作态势,舞姿轻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抨击了唐玄宗沉迷于玩乐而不顾国家安危。再例如刘禹锡的《阳山庙观赛神》:“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婆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这首诗就描绘了朗州赛神之中的乐舞表演。由此可见,乐舞对当时诗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说,乐舞的逐渐民间化加快了第二个诗歌高峰期的到来,并且二者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是时代的产物和写照。

  4. 晚唐多用诗歌与乐舞抒情言志

  晚唐时期,日落黄昏的颓势不可逆转,恰如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一般令人哀叹,李可及编创的大型女子队舞《叹百年》最能代表此时境遇,该队舞为唐懿宗为悼念其与郭淑妃的爱女同昌公主而作。在队舞中,几百名舞者穿戴着用皇宫内库珠宝做成的首饰,地面铺上许多画有鱼龙花纹的宽大绸子。舞者边唱边跳,舞罢,珠翠满地,哀婉动人。《叹百年》运用乐舞的表现形式,表达了悼念亡人的忧伤情感。再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其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代表了晚唐诗的风格特点,其中多带有苦闷的情绪。晚唐诗是美的,但那是一种带有非常浓郁的伤感情绪之美。

  (二)唐代不同地域诗歌与乐舞的发展

  1. 宫廷诗歌与软舞

  唐朝政局稳定,文化繁荣,具有大国风范。宫廷礼仪规范,衣服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艳丽。在唐代乐舞与诗歌长期融合的情况下,宫廷诗歌及中原诗歌掀起了一场波澜,如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韦庄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白居易的《杂曲歌辞·乐世》。其中有不少是以舞蹈为原型加以创作的,例如《杂曲歌辞·乐世》:“管急丝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音乐由高潮逐渐变得舒缓,《绿腰》这支曲子圆润柔媚却也即将结束。其中,《绿腰》又名《六幺》,后来的《绿腰》舞蹈就是根据这首乐曲而创作的,是唐代软舞中最着名的舞蹈。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宫廷乐舞中的软舞崇尚轻盈、柔美、端庄的姿态。软舞舞姿优美温婉,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舞蹈节奏舒适缓慢,诗人的诗词也受此影响变得更加细腻轻柔。由此可见,宫廷诗歌与乐舞的艺术风格都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地域特征相呼应。

  2. 西北地区诗歌与健舞

  唐朝建国之后,与西域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逐渐增加,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乐舞交流也日益得到加强。王昌龄在《从军行·其四》中就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感叹,展现了战士们慷慨激昂的斗志。此外还有《杂曲歌辞·采桑》《高宗时语》等西域边塞诗歌,其诗文风格与当时的健舞颇为相似。健舞注重明快的节奏和矫捷雄健的风格,属于中国唐代的一种传统舞蹈,在贵族家宴中多为流行,一些民间小型舞蹈活动也会有健舞表演。《胡腾》便是其中的代表,是具有西域民族舞蹈风格的作品。《胡腾》注重足下技术的呈现,如高难度的腾跃、急速变换的踢踏等,因此多为男子独舞。由此可见,西北地区诗歌与健舞的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显示出豪放之风。

  四、总结

  唐朝国力强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鼎盛时期,这些条件给予了乐舞发展和诗歌创作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发挥空间,历朝历代的皇帝大都对乐舞艺术和诗文创作的发展高度重视。例如,撰写诗作在科举考试中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而皇帝和后宫对于乐舞的享乐与喜好也使其进一步参与到乐舞表演中,这些都是促进乐舞艺术繁荣和诗歌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综上所述,唐代诗歌与乐舞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唐诗的文笔风采,才能够编排出符合其意境和诗者思想的乐舞;有了乐舞表演的直观表达性以及视觉、听觉方面的强大冲击力,才能成就诗歌思维形象的全方位塑造。诗歌成就了乐舞,乐舞升华了诗歌,并且二者都受到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肖文苑.唐诗审美[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01.

  [2]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8.

  [3]吴振华.唐诗品读[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8.

  [4]元洛唐诗分类品读[M]中华书局,2019.01.

  [5]党允彤,李超.中西方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02.

  [6]牛抒真.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11.

  [7]王云迪.唐代诗词中的舞蹈特点探究[J].北方文学,2020,(35):36-38.

  [8]潘仁炎.从文学视角看唐代舞蹈的历史艺术价值[J].艺术百家,2013,29(01):238-239.

  [9]毛文轩.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启示利J].北方文学,2020.(35):34-35+38.

  [10]惠勇.论舞蹈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2,305(23):116.

  [11]刘幼君.诗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诗歌网,2020.08.14.

  [12]陈庆元.我国古代乐舞的起源与发展[D]道客阅读,2005.06.19.

  [13]李浩.唐诗与唐乐舞[Dp_ttp://blog .sciencenet. cn/blog-87488-393160.html.2010.12.1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卫千鹤.唐代诗歌与乐舞关系浅析[J].戏剧之家,2023,No.450(06):98-10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