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论述陆地文学理论思想的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欧造杰.
发布于:2018-10-29 共7901字

  摘要:陆地是广西当代著名作家, 其文学作品受到较多关注, 而文学理论思想却相对被忽略。陆地的文学理论内容包括文学本质论、作家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四个方面的内容, 它启示作家要执着勤奋、勇于创新, 创作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文学要表现个人生活和民族记忆, 而小说则要塑造典型鲜活的人物形象。论文论述陆地文学理论思想的内容构成并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以期对他的文学世界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陆地; 文学理论; 思想; 内容; 意义;

文学理论

  陆地是广西当代著名壮族作家, 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为广西当代民族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86年广西曾召开陆地作品研讨会, 漓江出版社还出版了陆地的作品选和研究专集, 收集了研究陆地的25篇论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家的离世, 人民似乎淡忘了陆地曾经的文学成就与辉煌。目前, 研究陆地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两部长篇小说上, 但对其文学理论的研究则很少, 而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论文主要论述陆地在文学理论思想的内容, 并指出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以期增加学界对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一、陆地文学理论思想的内容

  陆地的文学理论著作主要是两本书《怎样学文学》 (三联书1949年6月出版) 和《写作杂谈》 (广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6月出版) 。另外, 改革开放后, 他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艺评论和杂谈, 后来收集在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陆地作品选》的《文艺随笔》部分和《广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丛书·陆地卷》中。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陆地的文学观点和创作理念, 和他的文学创作密切相关而又相互辉映。其中《怎样学文学》包括11篇文章, 主要论述了文学的内涵、阅读作品的选择与方法、人物描写、写作素材的搜集、文学表现形式等问题。《写作杂谈》共13篇文章, 论述了文艺的特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写作的目的态度、修养和技巧等内容, 是作者多年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和体会。这两本著作内容不多, 但却知识丰富、思想深刻, 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陆地的文学观点和创作理念。新时期以来陆地发表的重要文学理论与批评文章有《谈谈写小说的体会》《创作余谈》《认识生活, 表现生活——在<柳絮>笔会上的讲话》《文学姻缘》《文坛来去》等。总的来看, 陆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和基本原则, 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同时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 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家作品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这些理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独特的个人价值。陆地的文学理论重点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文学本质论

  如何看待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理论的根本性问题, 并直接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陆地在《文学是什么》《论作家与人民》中论述了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 也是时代的镜子。这些文学观点体现了作者唯物主义的文艺思想。陆地在《简论文艺与政治》一文中论述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功能论问题。他认为文艺总是摆脱不掉一定的政治关系, 文学与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文艺一定是宣传的东西, 为政治目的服务并具有阶级性。他还举例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例子说明作者的政治倾向性。就连文学中的爱情叙述也有阶级性, 如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 对她怀有深切的同情。同时, 陆地认为革命与文学、政治与艺术都是有机统一的, 不能任意扭曲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既能宏观地通达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又深知文学的体性远比政治宽广, 坚决反对把文学写成政治论文。”[1]陆地强调文艺有党性, 但也要保留作家创作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他还批判了一些庸俗社会学和修正主义的文艺超阶级、超政治的错误观点。

  陆地早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求学, 受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 自觉投入到革命文艺创作的实践中去。新中国成立之后, 陆地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改革开放后他积极响应邓小平提倡的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他多次引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高尔基、鲁迅、周扬等人的文艺理论观点, 强调文艺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宣传舆论和思想教育作用。文学既然和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 这种文学观点和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强调文学的社会影响效果十分相似。陆地说:“文学虽非经国之大道, 但确是醒世去俗之盛业”, “作品既然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其本身必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决定其主题思想时, 就得考虑社会影响。”[2]而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的集中反映, 必须具备响应社会的功能, 发挥“生活教科书”的作用。

  (二) 作家论

  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和推动者, 在文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性地位, 作家需要处理好自己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先天禀赋与后天修养的问题。陆地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了作家与人民、作家的学习修养和创新论问题。他认为:“革命的作家和艺术家应该是革命队伍中的战斗员, 是革命的宝贵财富。”[3]482人民是改造社会的主体力量, 作家必须投入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才能真实写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真实情况。关于作家的修养问题, 陆地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个思想家, 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作前导, 才能明辨是非, 提炼和净化生活素材, 不至于迷航和失误。作家不能满足于现成作品的学习, 还要深入学习哲学、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提高思想水平。模仿只能成为工匠, 不可能成为艺术家。因此, 要在文学创作中敢于创造, 努力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陆地在《坎坷的道路》中谈到成为作家具备的一些要素, 认为青年人学习文学最基本的条件, 是对文学要有特别的兴趣, 同时应该爱幻想、对生活现象比较敏感。陆地还结合自己早年敏感孤独和热爱文学的经历来说明问题, “自幼嗜书如痴, 文学成了初恋的情人”。关于文艺创作的天才论, 陆地不否认少数天才在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客观的社会条件, 而且是付出了艰苦劳动和努力的结果。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不是高人一等的天才。文学如精神粮食, 只可当茶酒, 不可做饭食。“弄文学创作, 如同谈恋爱, 乃属感情用事范畴。只可凑合做游戏, 不能当做正经职业。”[4]256因此, 作家需要端正自己的创作目的, 这些理论观点是客观而深刻的。

  作家的文学创作道路各不相同, 陆地以自己的文学道路为例子说明问题。他的祖父是出租天地的地主, 娶过侍从为妾, 晚年抽鸦片致使家中衰落, 父亲是独生子, 沦落为中农, 欠债被迫还钱, 故友变为索债的冤家。陆地少年时代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愁云凄雾, 儿时就有心理阴影。他8岁时家乡发生了兵乱, 被迫举家迁徙到偏远的岩洞里居住。附近的学堂多为富家子弟开放, 贫苦人家在学校里受到奚落。陆地常被别人嘲笑, 性格变得内向孤僻, 生活空虚无聊。由于缺乏同伴, 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并认为只有读书才得以自我安慰, 因此想借助文字表达思想, 抒发心中的愤懑, 以歌唱光明美好来诅咒黑暗丑恶。这种文学创作的冲动一直贯穿于陆地早年的生活当中。在求学过程中, 他受到了鲁迅、高尔基、茅盾、郁达夫等著名作家作品和文学道路的影响, 并奋不顾身地汲汲以求, 最终实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宏伟目标。

  精神理论分析认为, 作家在现实社会中常感到孤独压抑而又无处可说, 因此, 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 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并得以升华情感。陆地的文学创作道路也很地的体现了这种压抑的情感现象, 他说“寂寞和孤独是驱动我的鞭子”, “文章千古事, 生平一片情。”[4]285陆地曾坦言自己早年创作小说《故人》的动机:为了抒发怀旧之情怀, 也为了对不公平的黑暗社会提出控诉, 通过知识分子不幸的遭遇, 为个人民主主义者爱情至上的人生观唱一曲挽歌。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他的文学创作又上升到更高的追求, 并总结自己的文学理想:“我之所以致力于文学创作事业, 主要是去追求永无涯岸的理想。是去寻找既有历史、时代, 又同时超越一切功利的爱, 去发现理想的美、爱的美, 以及美的理想、美的梦。”[4]226正是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和对爱的探索, 使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文学创作的崇高事业当中去。

  (三) 文学创作论

  陆地晚年在参加一些文学座谈会的时候, 常常应邀给读者介绍一些文学创作的经验, 有的文章还发表在一些文艺刊物上, 成为他文学创作论的主要内容。他较为概括地分析了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的主题与题材、素材与艺术加工、故事与人物和创作方法等问题,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陆地认为, 要提高写作质量, 就必须深入体验生活, 积蓄丰富的生活素材;要多深入工农兵群众, 努力提高认识生活的思想水平。文学创作要打好基础, 练好基本功, 不可操之过急。平时可以训练速写、素描、日记等, 并从写一些散文、杂文等小文章开始练笔。等积累了足够的生活素材和情感酝酿, 作品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在积累生活的过程中, 陆地特别强调用真情和人情去征服读者和大众。“创作的规律, 只能是:必先拥有了真情实感, 然后才能着手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切忌为了企图宣传什么一种善良的理想, 而去凭空虚构奇离古怪不可信服的故事。”[]创作小说最重要的是写引人同感共鸣的人情, 它必须是“未必真有那样现成的事实, 而一定会有这样可能的真情”。

  在创作方法论上, 陆地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不强迫自己去写不熟悉的东西。他欣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主张作品要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 文学创作的秘诀在于:“必须写出真挚的人情, 体现入微的世故。即要能刻画、塑造活生生的典型人物个性, 淋漓尽致地渲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世真情。”[4]286陆地认为文艺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 但它必然要通过作者的思想观点、文艺表现手法, 给予选择、加工和提炼。陆地重视写作技巧的锻炼, 强调真实与虚构的有机结合, 作家既要写真实, 又要干预生活。陆地还身体力行, 参加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 到部队深入生活;到东北和广西之后参加了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工厂的民主改革, 创作了以此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从春到秋》《钱》《红叶》, 中篇小说《钢铁的心》、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等。

  (四) 文学作品论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与桥梁, 优秀的作家离不开经典作品的支撑。陆地在一些文学评论文章中, 发表了他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基本观点, 具体分析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小说的人物、个性、细节, 作品的语言、技巧、修辞等问题。如在《创作三题》中, 陆地专门谈论了作品的主题与题材、生活素材与艺术加工、故事与人物的问题。他比喻说如果题材是躯体的话, 主题就是灵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让生活本身去说话, 让个性去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而个性必须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才能凸显”;“人物形象还要依赖生活细节去塑造”, “思想主题必须由人物的命运去完成”[5]。

  陆地以写小说为例, 归纳自己文学创作的体会: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回答大众都关心的问题、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话、关键在于塑造人的典型形象。就小说人物而言, 离不开三要素:“要能有体现时代精神的健全头脑即思想和灵魂;二要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独特的个性;三要有冷静、热烈、真挚的情感。”[4]257在陆地的小说创作实践中, 他把自己艺术描写的着力点放在人物上, 塑造了多位革命青年知识分子的成功形象, 表现了他们艰苦的心灵转变和成长历程。另外, 在语言表达上, 陆地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 形成一种亲切、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特点, 显示了他成熟的写作技巧和驾驭情感的能力。

  此外, 陆地1980年还在广西第三次文代会上的工作报告中, 论述了文艺批评与创作的关系。他肯定了文艺批评对创作的积极作用, 不仅要对作家作品负责, 而且要对读者和观众负责。陆地强调批评应该着眼于全篇的思想倾向和作品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实事求是地开展评论, 以理服人, 切忌主观臆断, 强词夺理。做到“三不主义”, 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这些批评观点具有现实针对性, 对广西新时期的文艺批评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陆地文学理论思想的当代意义

  陆地是一位跨越我国现当代的革命作家, 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作家, 被称为广西当代壮族文学之父, 尽管他自我定位是一位业余的作家, 但是在一生7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共写出多部作品约400万字, 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日记等, 可谓成果丰硕。陆地见证了我国20世纪的风云变化, 其人生经历复杂, 文学理论的思想底蕴丰富。作为广西当代文学的先驱和文艺领导, 陆地的文学理论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培养和提高广西文学创作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作家要执着勤奋和勇于创新

  陆地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向往革命、执着追求文学理想, 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国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担任了创作研究员、编辑记者、部队教员、宣传部长、文联和政协代表等职务, 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尽管在1948年和“文革”时期, 他受到严重的批判和打击, 有过刻骨铭心的悲痛经历, 但他仍然坚持不懈, 退休后继续文学创作, 这种精神可歌可泣。哪怕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仍然坚持写作, 如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山西转移行军到东北途中, 陆地还写有《行军日记》, 为读者记录了历史。正如陆地晚年所说:“对我来说, 无论什么事, 即便是爱情, 也未能超过追求写人那样, 一往情深, 锲而不舍。”[4]252正是这种忠诚执着、刻苦勤奋的精神使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重要的财富。

  陆地一生爱好文学, 坚持写作。与此同时, 他还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不断超越自我。在坚持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指导下, 他辛勤耕耘、踏踏实实地创作, “既不能迷惑于某些时髦的文学思潮, 也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这样, 我们是会有所创造、有所革新、从而写出经得起历史和生活检验的佳作!”[4]227陆地的文学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些创新的原则和追求。如他土改题材小说《美丽的南方》不是像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那样正面描写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场面, 而是从主人公韦步平成长的转变来间接反映广西土地改革的复杂性和必然性, 同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农民、知识分子和反动派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视角和艺术手法的创新。陆地强调, “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话”, 就体现了其对个人创造个性与风格的追求和努力。

  (二) 创作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新中国成立一段时间内, “红色经典”小说描写了我国革命斗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土地改革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读者。陆地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 作为文艺和宣传部门的干部, 深刻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 他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 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积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陆地笔下的韦步平无疑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意义的。他的思想意识不但符合他那个时代的社会流向, 在今天也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6]陆地的文学作品既记录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与变化过程, 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支持, 产生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和启迪作用。这既是作家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也是对国家和历史的交代。

  作家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描写社会热点问题, 回答大众都关心的社会问题, 才能赢得读者的关注及其阅读的热情。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需要解决, 如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三难”问题, 腐败、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贫困人口众多等。作家应该多正视并描写这些现实矛盾问题, 大力倡导我国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才能体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发挥文学记录时代印记和社会教育功能。作家要脚踏实地深入群众和生活实践, 发现和挖掘生活, 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才能回应社会大众的审美和阅读期待。

  (三) 文学要表现个人生活和民族记忆

  文学是个体化的世界, 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陆地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这个特点。他说人生苦短, 到老始信人言“一切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传”。陆地晚年自题:“半个世纪沧桑潮汐, 一介书生风雨苦旅。”他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绝好的题材, 他成功把握这些生活经验并创作出众多的文学作品。陆地多次强调作家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才能塑造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并以鲜活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不仅如此, 陆地还有意识地为本民族立传, 他写土地改革题材的小说, 本来可以写东北地区的内容, 但他却以广西左右江的壮族地区作为背景。他在小说《美丽的南方》中, 从全国宏大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上来展现广西多民族共存的生活场景, 表现了壮族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历史。小说既是壮族文学史上首部长篇小说, 也描写了广西以壮族为主的秀美风光和民风民俗, 表现了广西“美丽的南方”。作家通过个人书写民族故事, 既体现了作者的个人记忆, 也记录了民族的历史, 并通过全国读者走向文学的高峰。

  反观广西当代文学, 一些成功的少数民族作家无不是书写民族的高手和代言人, 壮族的韦其麟、冯艺、黄佩华, 仫佬族的包玉堂、潘琦, 瑶族的蓝怀昌、韦俊海等作家, 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描写了本民族的自然生态与民风民俗,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 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文坛的崇高声誉。正如鲁迅所说,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广西文学要走民族化的创作道路, 作家要走向全国和世界, 就必须善于通过个人化的叙事去书写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记忆, 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高的声誉。

  (四) 小说要塑造典型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 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好的小说离不开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 陆地在《谈谈写小说的体会》中作了详细的论述, 强调小说创作的关键在于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的小说当中, 成功塑造了许多现当代知识分子、农民、小资产阶级、反动派等人物形象, 特别是他最熟悉的知识分子, 陆地创作了一系列自辛亥革命起, 至我国改革开放当代历史潮流中的各类知识分子人物。他们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的典型性格, 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体现了作者对宏观历史时代的把握和复杂人性的思考。陆地深受高尔基“文学是人学”思想的影响, 小说中自觉描写人物丰富的性格特点, 通过一系列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 塑造了时代的先进人物和民族崭新的形象, 给人以信心和勇气。他不仅把人物的外貌形态描写出来, 而且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 体现了大的时代背景显得真实和个人的叙事具体入微的有机结合。

  结语

  陆地是广西当代一位伟大作家,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原则和立场来看待文学问题, 对文学的本质、作家作品、文学创作问题都做出了较多的阐释和论述, 几个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 文学创作论的内容最为丰富, 也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陆地的这些文学理论思想和他走向文学道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深刻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实践。陆地坚守信仰、守望文学的精神值得大众学习, 他坚持文学创作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思想值得借鉴。陆地的文学人生不仅书写了他个人和民族的历史, 而且也体现了他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技巧, 实现了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完美结合。各学者要充分挖掘陆地文学世界背后的理论光芒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使得当下广西文学创作和理论评论的不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鸿然.坚守信仰守望文学--重读陆地[J].南方文坛, 2010 (2) .
  [2]陆地.谈谈写小说的体会[J].广西文学, 1981 (1) .
  [3]陆地.论作家与人民[A].见:陆地作品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6.
  [4]陆地.广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丛书·陆地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1.
  [5]陆地.创作余谈[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2 (2) .
  [6]覃伊平.振兴广西民族文学的一点思索--陆地小说创作的启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7 (1) .

原文出处:欧造杰.论陆地的文学理论思想及其意义[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4):92-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