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09 共3287字
  2 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坚持文化自信,要从中国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中国传统道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既有进步的因素,也有糟粕的成分,这就需要处理好,坚持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在坚持文化自信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2.1 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立场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秉承什么样的立场问题至关重要。正确的立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
  
  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处理好中国传统道德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的问题。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传统道德既有适应社会要求的东西,也有不适合社会进步的内容,其在今天表现出来的两面性,其精华的部分具有积极作用;其糟粕的部分,具有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要批判的继承,把其优秀的东西为今天所用;在继承的方式方法内容上,要不断的创新。
  
  2.2 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尊重中国传统道德传承的客观规律
  
  坚持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汲取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对中国传统道德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现的原则和方针,是对中国传统道德发展规律的尊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道德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而且这种遗产是跨域时空的、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道德中推崇的“仁爱”、民贵君轻、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奉献精神、恪守诚信、言行一致等等,对这些中国传统美德、中国传统道德,我们要理直气壮的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源泉。
  
  全盘西化论的泛滥、导致文化保守主义或全盘复古论的盛行。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用辩证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伪存真,为我所用。有人认为这样做是“返本”,这里“返本”并不是回归原点,“返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做到古为今用。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人们认同并遵守的先进道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问题。
  
  2.3 坚持文化自信,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中国传统道德虽然坚持古为今用、综合创新的原则,但是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这条原则具体化,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3.1 批判继承---精华部分的中国传统道德
  
  对于那些属于精华部分的传统道德,按照古为今用、综合创新的原则进行分析,并赋予时代新意。“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从义利观、言行、坚韧、气节等方面跟我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要继承其优秀的品质,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3.2 严格拒斥---糟粕部分的中国传统道德
  
  对基本上属于糟粕的传统道德,要严厉拒斥。比如,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三岗”思想,其蕴含的封建等级观念和等价制度,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是背道而驰,因而充满负能量、负面价值,因此,可以判定为糟粕,要坚决抵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家庭对女性的暴力、工作中对女性的歧视等,究其传统文化的根源,无不受“三纲”思想的侵蚀和毒害。
  
  2.3.3 鉴别对待---精华与糟粕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
  
  对于精华与糟粕糅合在一起的中国传统道德,要鉴别加以对待。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孝敬父母是每一位子女的责任,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流动性加快,子女不在身边比比皆是,作为父母不能应为自己养育了子女,让子女留在身边,而阻止子女的发展,应该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子女更好的发展;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敬老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价值观不断变化的今天,每个人有充分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包括生养子女,那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子女不养育下一代,而把此认为不孝。让他们更好的孝敬长辈才是我们应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这种“义利观”,基本上是属于精华的部分,但是这种义利观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今天我们要批判的继承,更多的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注释
  
  ①***,2014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