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与利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3 共3168字
摘要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成因分析

  1.历史因素。中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历史短暂,回顾教改历史,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1)强身健体阶段(1949-1965年初)。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毛泽东曾在1950年和1951年,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号召学生要“健康第一”,强调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提高了学生的体力、耐力、速度、灵巧等素质。这个时期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全国的体育教育政策基本照搬苏联模式。(2) 封闭的十年(1966-1977年)。1966年开始的“文革”,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为“惨烈”、“血腥”的岁月。众多的知识分子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中国教育在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这时的中国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3)素质体育教育阶段(1978年以后),主动开放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博彩各国之所长。(4)非均衡发展阶段(1994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的分水岭)。国务院于1994年7月3日颁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科学技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施“211”工程,面向21世纪,集国家和中央一切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以期带动其他院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路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非均衡发展成为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2.政治因素。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但是身体健康才是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这既为高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我国高校经历了1978年高考制度的重生,国家选拔优秀的学生免费上大学,这为国家正待恢复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亟需的高等人才。那时高校体育基本是苏式体育教育模式,基本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跳箱、单双杠等一些对于现今都属于高、险、难动作的体育项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造就了那时人高、大、瘦,却一副“铁骨刚筋”的体格。但是体育一直是教育的附属品,当大力发展教育被国家一直作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在不断吹响时,体育一直在寻找“真身”中游离,始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带。虽然也有学者为之努力,但在高考指挥棒的阴影下挥之殆尽。(2)1999年,在国家大手笔的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等因素影响下,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且在今后几年将继续扩大,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高校通过扩大招生,把“精英教育”普及成“大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寻求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追赶国际领先水平,为解决“举国体制”下的国家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体育发展重大问题,创新发展思路。

  3.经济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需要重点建设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事业,需要国家和政府进行大力的经济支持。“经济是社会科学中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谈竞技体育的发展,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对高校的投入采用中央集中调控,为了一定的目标和需要,统一、集中力量对扶持高校进行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这种模式就是现在“举国体制”---国家可以按国家意志和国情需要,统一调配社会稀缺资源,使高校体育适度超前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资源采取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配置方式,高校体育也逐渐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靠市场资源来求得发展,求生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非均衡发展是源于经济学中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该理论认为“由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统一的资源配置模式显然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源利用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采取适度的’偏好‘发展策略,将资源优先配置到社会、自然禀赋较好的区域或部门,使之形成良性的合力区,通过这些有条件的区域或部门优先发展所发挥出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国家实施高校211工程,究其本义就是想对优势高校进行有限资金的集中投入,优化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得到所要求的效果和效益。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实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利弊剖析

  1.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的实施主要带来了三个效应:①示范带动效应。我国高校的“211”工程计划的实施,就是要通过示范区的作用,以点带面,局部带动整体,先进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教学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发挥教学特色,起到其他学校借鉴、学习的榜样力量。②融合凝聚效应。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殷切的希望。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高校间体育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已成为当前各界发展的共识。以清华跳水队、北工大足球队等为代表高校体育教学在融合各方面的优势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③辐射、扩张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高校优先发展起来,必然会对相关地区其他的高校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对其他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发展和结构配置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高校还会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与相关地区高校体育产业形成有效的联动,从而拉动相关高校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消极作用。这种集中投入,优先产出,短时间内解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收益,使局部高校体育教学成绩出现了闪光点,但是就教育整体来说弊大于利。这种集中力量,发挥作用的弊端导致国家、政府对高校体育教学资源资金投入不均衡,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出现了“马太效应”---强势者愈强,弱势者愈弱。当“马太效应”使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高度集中时,就会降低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中国的教育机构拿着人民的资源,却把教育办得越来越马太效应化,中国的教育机构应该深刻反省!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国家经济对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均衡导致了学生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最终形成社会有失公平正义的困厄局面。

  三、结语

  我国是个人口、地域基数很大的国家,只有整体的发展,才能是真正的发展,我们不能只关注象牙塔尖,更要关注塔基,塔基不稳,何来塔尖?现今国家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均衡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9,(4)。
  [2]刘嘉。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
  [3]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N].1994-07-03.
  [4]深入学习和理解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和体育的重要表述[EB/OL].中国论文网,2013-02-21.
  [5]1999年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 [EB/OL].中国网,2008-12-19.
  [6]关俊,等。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资源均衡化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2014,2(83):10-11.
  [7]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6,(2):22-27.
  [8]金育强,黄玉珍,胡科。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中国体育非均衡发展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712-1714.
  [9]楼慧心。和谐社会与“马太效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6,(2):100-1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