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淮安市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05 共4814字
论文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是受教育者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体质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时期,“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是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近年来建设成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淮安市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和梳理淮安市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状况,力图认识和把握淮安市高校体育教育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以期为探索切合淮安市地域发展的高校体育改革找准方向。

  一、淮安市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淮安市各高校开设的体育课时数都达到了“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体育课程一般设置为基础课、选项课、选项提高课、选修课及康复保健课,实行学分制管理;开设的课程数量在12-22门之间;采用公共课和教学俱乐部的课程形式;运用实践课与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年级进行教学,人数在30-65不等;各校在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的权重上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运动参与,也有细分为体育课专项技术、体质健康达标、出勤状况、学习态度、体育理论、课外体育锻炼等六个方面。经统计,受调查学校体育教师均能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及地厅级课题42项,校级课题56项;获得省、市、校级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奖62项;出版专著14部和20余本教材、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确定的校级教学基本建设项目3个。

  (二)课外体育现状

  课外体育主要包括早锻炼、课外活动、体育社团、体质测试、课余训练与竞赛等。虽然淮安市5所高校都制定了“早锻炼”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但调查结果显示,69.7%的大学生不喜欢早锻炼,表现为出勤率不高。田径运动会、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等课外活动的开展较为丰富;个别院校体育社团、协会、俱乐部的数量多达31个,少的院校也有9个。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开设了较多的公共选修课和其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经统计,全市5所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平均为89.6%;课余训练与竞赛方面,淮安市高校近年在省、市级各项运动竞赛中取得了不少的优异成绩,本科院校组建了常年训练的运动队,高职院校因缺乏常年的训练机制,多为参加某个比赛而临时成立运动队。

  (三)师资建设现状

  目前,淮安市5所高校共有157名体育教师(含其他岗位承担行政职务的体育教师),其中女教师34人,占21.7%;教授15人,占9.6%(本科院校14人、高职院校1人);副高以上职称65人,占41.4%;中级73人,占46.5%;初级19人,占12.1%;具有博士学历仅有1人,占0.7%;具有硕士学历或学位(含在职)有62人,占39.5%;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年轻教师有20人,占12.7%;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教师有31人,占19.7%;体育教师队伍共有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带头人2名;国家级裁判员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6人。

  (四)保障条件现状
  
  1.组织建制

  淮安市5所高校的组织建制各有不同,淮阴师范学院成立了体育二级学院,淮阴工学院为独立的体育教学部,淮安信息、江苏食品药品、江苏财经三所职业技术学院均为隶属于基础教学部的体育教研室(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中体育工作部与基础教学部合署)。

  2.体育经费与设施

  淮安市各高校的体育经费投入数额各不相同,以2013年为例,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分别为80万元/年和51.4万元/年,淮安信息、食品药品及财经学院分别为20万元/年、11万元/年及17.1万元/年。

  依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淮安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的必配类都达到要求,体育器材配备也达到99.90%以上,室内、外的生均面积达标率分别为98.73%和100%,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室内运动场馆的面积和器材能够更大更多,器材配备也应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

  二、问题与思考

  根据淮安市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伴随着今年的高校体育改革,其中虽取得较大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思考与分析。

  (一)教学与研究

  随着淮安市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已形成,“以生为本,强健体魄”的终生体育意识得到确立,各学校平均开设体育课时数为本科144课时/年、高职120课时/年,开设选修课为本科平均19.5门、高职12.7门。调查显示,淮安市各高校多年来在体育教育改革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尝试,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体育课程的实质性突破不大,存在过分强调“学生意愿”、“不出问题,安全第一”的现象,造成运动量较大的项目、有难度的项目、耐力项目、室外项目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体育理论知识是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体育文化观念、体育鉴赏能力和掌握体育技能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体育不同于其他阶段体育教育的表现,但是,淮安市高校近年来淡化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作用和效果。江苏省要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班的人数应控制在本科30人左右、高职32-38人左右,淮安市有的高校则超出标准一倍,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方面,淮安各高校虽然形成了多维性的综合评价,但各校采用的方法不同、标准不一,缺乏科学合理的地域性指导意见。

  近年,淮安市高校中体育教研和科研水平高、影响大的项目不多,教师为晋升职称和应付学校科研任务而撰写论文的现象普遍存在,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很少,各级教学成果奖和课题科研奖不多,全市高校中只有2个校级教学团队和1个教学基层组织。

  (二)课外体育活动

  虽然淮安市各高校的课外阳光体育活动、全校性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冬季长跑等项目丰富多彩,体育社团、协会和单项俱乐部平均达到17个/校。然而,早操出勤率和效果不尽人意,且早锻炼未能制度化、经常化及规范化。此外,日常课外体育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占用现象普遍存在;高职院校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也不够完善。

  (三)师资队伍建设

  淮安市高校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基本合理,各校都有人数不等的国家一、二级裁判员,本科院校还有3名国家级裁判员,双师素质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但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的体育教师不多,只有1名博士、15名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各2人,显然不能适应淮安市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和进修未能实现制度化、常规化。近年来,虽然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得以提升,但与其他学科或处于江苏省体育教育前列的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育教师辅导群众体育、运动队训练、《标准》测试等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各有不同,这些或多或少地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另外,有些高校体育教师的办公条件与教学设施包括休息场所还有待改善。

  (四)课程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包括组织保障、经费投入、场馆设施和网站建设。调查显示,淮安市2所本科院校由于机构设置合理,体育教育部门都是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服务和管理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各项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基本上做到规范化、制度化。3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部门都不是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在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等方面欠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间的体育经费投入差额较大,2013年本科院校平均每年公共体育维持经费65.7万,高职院校则平均16万,达不到江苏省高职院校每年公共体育维持经费不少于30元/生的最低要求,与一年达到78万、120.6万的高职院校相比差距更大。

  淮安市高校场馆设施虽然都达到或基本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但达到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标准的学校不多,尤其是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体育资料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以及相关报刊和期刊资料的收集整理。

  5所高校的体育部门都建立了相关的网站,但在功能、内容、信息更新及数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建议

  第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受学校领导者的制约,因此,必须转变高校领导者的观念和认识,真正把体育视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确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使淮安市高校体育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二,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淮安市高校应给予体育教师培养一定的政策倾斜,创造条件建立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和形式。一是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二是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来促进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让青年教师投身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观念、迎接挑战,从而获得提高和成长,专心研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肯定他们的自我价值,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第三,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引入现代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尽量选择学生喜爱、能够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与能力的项目,教师可以引入休闲、娱乐、生活体育等内容,或发展淮安地域与学校特色体育内容,严格遵循体育规律,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重在提高身体素质。教学人数必须按要求严格控制。教师需要讲授体育理论、体育文化及体育观赏知识,可以在运动场、多媒体室进行,多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体育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形成更加科学、规范、分层、合理、适合淮安地域特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与办法。

  第四,淮安市高校要关注课外体育,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既要蓬勃发展课外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等,又要加强组织、指导和管理。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分析、建议和干预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状况,提升合格率。重点研究解决早操形式和大学生日常课外体育锻炼的问题,探索出学生愿意、能达到体育锻炼效果的形式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行为。创造条件,为培养体育骨干、提高运动水平组建常年训练的运动队。随着淮安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还应该与社区体育相衔接,既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又能倡导高校课外体育进社区,为淮安市社会体育发展做贡献。

  第五,淮安市高校要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购置,严格遵守《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的要求,缩短淮安市高校之间以及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淮安市高职院校的组织建制比较滞后,应根据学校实际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体育建制与机制,更好地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要求。

  第六,建立淮安高校体育工作团体,既可以促进淮安市内各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共同研讨体育改革与发展,创造特色与亮点,也可以进行省内地域间的交流学习,甚至可以跨省或出国学习,达到认清淮安市高校体育状况、了解高校体育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探索切合淮安市地域发展的高校体育改革途径的目的。

  总之,高校体育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系统工程,它不但涉及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活动领域,还包含着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管理机制、模式及方法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体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及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制度、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终生体育意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是高校体育改革目的;学校体育投入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保障。淮安市高校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顺应当前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立足淮安市的区域特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培养出高质量、优秀健康的人才,推动淮安市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玲.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
  [2]陈学玲.突破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瓶颈的几点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
  [3]董艳国,唐振宇,自明.对黑龙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3,(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