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构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8 共4923字
论文摘要

  民俗体育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宝贵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民俗体育文化既有与现代体育运动相似的竞赛规程和运动内容,又有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瑰宝.因此,保护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战略目标与"中国梦"的重要环节.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变化,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怎样保护和发展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以及大众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活力,它根植于民众又被民众所传承.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情感与追求,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又是一种生活文化.为此,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在于其所反映出的民俗本质属性的总和.

  1. 民族民风性.民俗体育有其自身特有的魅力,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形式.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影响,在其运动规则和形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 群众参与性.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有着广厚的群众基因,其运动方式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健身效果显着,并且还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广泛参与,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3. 全民健身性.民俗体育的参与对象不分男女老少,适宜人群面广,人们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在民俗体育中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体能与体质的增强.因此,民俗体育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4. 娱乐趣味性.民俗体育文化中许多项目具有娱乐和趣味的效果,如武术、舞狮等体育项目,均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闲暇时间里能够更多地参与各具特色的趣味民俗传统体育运动并从中获取愉悦,已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健康、幸福与和谐.

  二、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现实境遇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其繁荣发展的同时,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民俗体育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震动,给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影响.

  (一)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改变

  特殊与传统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是造就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源泉与土壤.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充要条件,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和丰富性.随着我国各地区交通、通讯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地理环境已经不再是一道独特文化的天然屏障.人们的传统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方方面面都接受着现代观念的洗礼,地理环境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天然呵护作用已经渐渐淡去,同时也承载着现代体育文化浪潮的冲击.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紧密相关,有诸多民俗体育文化源于自己民族的传统劳动生产方式.比如,在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下发展形成的跳竹竿、当秋千、斗牛等运动形式;在传统游牧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摔跤、骑马、射箭等竞技运动,等等.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生产方式均受到了巨大冲击,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原生态形式.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精神支柱,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观念撞击着我国民众的传统观念,也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异域体育和现代体育对当地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

  (二)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式微

  当前,我国城乡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似乎民俗体育文化已经得到了传承与发扬,但现实表现却是面临着对此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民俗体育文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一样,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长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近些年来,随着人们传统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大量的农村年轻人涌入到城市工作与生活.

  他们离开乡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农业人口的原本结构,同时也荒芜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土壤,使得许多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后继无人,传承链出现断裂.像三峡库区、沙漠化地区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使得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当今的中国,正以高速从乡土化中国向城市化中国转变,民俗体育文化的地方性正在弱化,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三)民俗体育文化的异化

  当前,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民俗体育文化,地方政府鼓励、群众的主动参与、媒体及商业的助力推动,使得地域性的局部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形成一定的文化气候.但是,在这些值得褒奖的发展趋势背后却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民俗体育文化因其功利气候发展而出现的异化倾向.民俗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社会经济、地域经济、农村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从而使民俗体育的特质功能不断弱化,特有的民族文化原生态气息被现代文化所熏染.另外,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地造成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商品化和浅表化.有的地方任意篡改当地的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或生搬硬套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致使伪民俗体育文化或山寨民俗体育文化的泛滥,导致一些优秀民俗体育文化偏离了原本,文化吸引力与接续力不断减弱,局面让人担忧.因此,民俗体育文化这种功利性的异化现象,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均有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

  三、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构想

  基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现今生存和发展中的种种困境,有必要对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思考和重构,以契合文化传承和时代进步的双重需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作用与群众主体地位相结合

  群众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也是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在当前的政府主导型体育事业发展模式下,民俗体育文化更多地处于一种失宠且无奈状态.当前,广大农村基层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是贯彻落实政府的"现代体育下乡"政策,以此为主线加以实施并广泛开展,如篮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笔者认为,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对地方优秀民俗体育文化推广的主导作用,做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护卫使者;尊重群众在民俗体育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挖掘出并保护好具有地方或民族文化特征、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为此,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真正做到政府主导作用与民众主体地位相结合,使民俗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彰显正能量.

  (二)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所以,民俗体育文化应该作为桥梁与纽带,促进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民俗体育文化理应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为此,我们应对各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整合,促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的民俗体育文化共荣,使之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时代气息,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以此来增强各民族、各地区间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和自信心.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适应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变迁与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文化只有伴随社会的演进而不断更新,才能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延续.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以民族辉煌文化为依托的宏伟工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种民俗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走现代文化与民俗文化共同发展之路.由此可见,伴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民俗体育文化也必然在自己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走向现代化,也只有这样,民俗体育文化才能够光照华夏,走向世界.

  (三)遵循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

  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要把握好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在变迁规律.当前,有学者提出要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他们的出发点是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弱化现象的担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适合当前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因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相融合是必然趋势.另有学者认为,适度的文化焦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清醒而客观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有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昂扬.笔者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焦虑会让我们陷入迷茫与自卑,甚至会走向偏激.为此,我们应该去发掘民俗体育文化中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共同内涵,对其功能、内容及形式进行有益地剔除与转化,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求,这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四)选择区域特色文化发展形式

  目前,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耗散、失落日趋显现.近年来,政府对民俗体育文化有所重视,但其发展仍处于低迷期.实际上,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丰富,由于地域的不同,其文化主体内容也不相同,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呈明显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因而,要加强对各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自身价值的认定,从民俗体育文化的源头去挖掘符合自身演化与时代创新的连接点,使其涵盖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政府要加强指导和扶持,给予政策上的厚爱,使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形式,走分类整合、综合发展之路.

  (五)以创新为基础,以转化为重点

  群众是民俗体育文化需求的主体,传承和保护民俗体育文化要与社会发展同步.首先是服务群众的生活;其次是要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实际上也是传统的基本价值在现代化需求下如何调整和转化的问题.因而,要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要求,我们就要以创新为基础、以转化为功能、以内容或形式等方式为重点,改造或删除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民俗体育文化中的糟粕,科学、理性地把握和汲取民俗体育文化中有营养成分的精髓,这样才能完成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

  (六)加强学校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扬光大,教育应该对其传承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五禽戏等民俗体育项目收为教学内容,一些具有较高实际应用运动价值的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所体现,但还不足以使得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当今应该加强高等院校民俗体育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在高等院校广泛开设民俗体育项目的选修课,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增加民俗体育项目的必修课;体育院校应开设多项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民俗竞技体育教学,并作为学习或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研究,以此来把握和提炼民俗体育文化的精髓,充分发挥和树立高等院校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强大实力和地位作用.

  四、结语

  民俗体育饱含着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是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为此,要保护和开发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使其能够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争奇斗艳、芳香四海.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相融通的模式既是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余时英.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社,2004.

  [3]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

  [4]绍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5]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08,(3).

  [6]唐智明.地域性传统文化背景下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海安花鼓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8).

  [7]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8]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兼与涂、陈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08,(9).

  [9]沈曦.村落民俗体育的现代适应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