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改的发展历程及当前教改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7 共3639字
论文摘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既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具有中国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巨大发展。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传习式”竞技体育教育阶段(1949—1963)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体育教育基本遵循的是苏联的“传习式”竞技体育教育的理念,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缺乏独立性,这种体育教育模式当时在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规范化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建立与完善的“三基”教学体系阶段(1963—1978)

  传统的体育课程理论中注重加强“双基”教学,即“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 1963年教育部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提出来的。1978 年的《条例》将“双基”教学改成了“三基”教学,即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本技术与体育基本技能教学。“三基”教学体系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并在全国高校间推广实施。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1978—2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高校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体育教育指导思想。1979 年的扬州会议确立了以体质健康教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工作的工作方针。1980 年,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任务体现在完成思想教育、“三基”教学和增强体质三方面。1992 年,国家教委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1993 年,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加快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1996 年和 1998 年,相继提出了“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贯彻实施“素质体育”和“终身体育”教育阶段(2000—至今)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教育部于 2002 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在 200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 2006 年共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就和不足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就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2002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校建立了自主式的体育选课制度,高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师、上课时间、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体育进步幅度纳入了评价系统中,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将体能、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自我锻炼能力等纳入了评价体系中。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体育教育未完全摆脱竞技体育的教育观念,传统的体育考核主要以竞技体育运动能力为主,评价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陈旧。高校的体育教学手段单调,难以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忽视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和运动教学的互补关系及二者在教学中的比重,造成了高校学生对体育的片面认识。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精神培养。

  2.体育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由于旧专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造成了新体育专业的申报受到阻碍,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发展。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关注体育成绩的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了高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3.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很好适应教学改革节奏,高校体育教师的配置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队伍没有形成层级和梯队。目前,在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和职称晋升制度中,在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是重要衡量标准,高校体育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在研究理论问题和发表学术论文上。

  4.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短缺。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校学生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在客观上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体体现在:(1)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简陋;(2) 现有体育场馆无法保证课余活动的开展及无法满足对教学时间的要求。

  5.体育教学评价不科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忽视了体育的教育、文化等功能,重视竞技体育而轻视素质教育。缺乏“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和“素质体育”具体的实施方案。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依然倾向于采用绝对的标准,过于关注量化评价而对质性评价不够重视,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

  6.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与“终身体育”理念衔接不够。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了完成教学目标有一定困难。教学改革的试点多在办学条件好、生源质量高的高校,大部分普通高校往往被置于边缘地带。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常集中在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而对学生如何学角度的研究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健康、休闲、兴趣等为主的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社会体育的主要内容,这与当前社会的主流运动项目衔接度不高。

  三、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扩展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优化体育知识结构,完善体育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育。其次,加强人文教育,即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更新发展观念,致力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育体—育人—育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构建并优化新传媒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探索和创新学习模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新需求。以 QQ、微信、飞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软件是当今高校大学生社交的重要手段,构建其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促进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教学管理者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管理与教学新体系。

  (三)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首先,通过培训和深造,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奠定基础。其次,引入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教学能力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高校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素质,体育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以研究者的心态投身到工作中,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还要了解一些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路者。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运动项目、尝试将民族和民间传统体育引入课堂,拓展新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高校体育教师身处于教育第一线,高校教学改革考验着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教育执行力,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四)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与社区联系紧密的优势,多方筹集资金,分期、分批、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学校和社区共同管理使用的体育场馆。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学校自身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不必一味追求高投入的现代化设施器材,以缓解场馆设施短缺的问题。

  (五)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科学评价标准,淡化教学评价的选拔功能,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心转移到普通高校,从教学改革中总结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实际的教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对高校教师的考核需要科学界定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论文的关系。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法规,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高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认识各级体育组织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立足于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存在统一模式,许多问题需要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评估与深化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7,(3).
  [2]屈波,刘拓.创新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3]曲宗湖,刘绍曾等.新中国学校体育 50 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4-15.
  [4]严华.新课程改革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5]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相关标签:教改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