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28 共3862字
论文摘要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而学校教育不能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当前新的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有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评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个标准,这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承认、尊重、利用学生的差异,对其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其因材施教,使其健康成长,这正是我们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所要担负的任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量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统计法等。

  2.2 实验对象常熟市报慈中心小学五(2)、五(6)学生 92 名,其中男生 48 名、女生 44 名,五(2)班为实验班,五(6)班为对照班,每个班级中体育学习的特殊人群就是本研究的对象。

  2.3 实验方法

  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水平,学生体能的测试水平、运动技能水平,观察、测量、统计、语言激励等教学手段进行干预,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体育成绩所产生的作用。实验前先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熟悉和贯彻课题的思路和精神;收集学校特殊人群的资料;各位任课教师确定特殊人群。对研究对象进行如下测试:

  1)运用量表问卷测试全体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水平。

  2)对所有实验班对照班学生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五年级测试 25 米往返跑、坐位体前屈和400 米跑。

  3、 研究结果

  3.1 体能分析结果

  3.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能成绩处于同一水平

  实验前实验班体能平均得分 56.391,对照班平均得分55.845,T 检验显示两个班学生在体能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1),因此实验前,学校选取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体能上是处于同一水平,完全符合实验条件。

  论文摘要

  3.1.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能成绩比较结果

  3.1.2.1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体能成绩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检验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 <0.01,见表 2),说明学校的实验对实验班学生的体能成绩可能有促进作用。

  论文摘要

  3.1.2.2 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体能成绩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

  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班学生实验后较实验前也明显提高,检验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 3)。

  论文摘要

  3.1.2.3 实验后实验班体能水平进步幅度要高于对照班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的体能水平在实验前后都有显著提高,我们又进一步对两个班实验后的进步幅度做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对照班体能成绩实验后的进步幅度无显著差异,但从数值上看,实验班学生的体能进步幅度较对照班要高(见表 4)。由此可以证明经过一学期实验,学校实验班学生在体能水平上要略高于对照班。

  论文摘要

  3.2 体育学习自评量表分析结果

  3.2.1 实验前实验班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和健康行为上与对照班有显著差异,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无显著差异

  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班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和健康行为两个分量表的总体得分有显著差异(P1<0.05,P2<0.05,见表 9),实验班对照班在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分量表的总体得分无显著差异。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3.2.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自评量表比较结果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两个分量表的得分与实验前有明显提高,体育学习态度实验前后无显著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情意表现(P情合<0.05)与合作精神(P健康行为<0.05)两个分量表得分上与实验前有显著差异(见表 10),都有明显提高。而实验前后体育学习态度则无显著差异。

  论文摘要

  3.3 结果分析

  3.3.1 因材施教

  在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于每个独立个体学生的, 因材施教教育过程中,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育过程,而且是对教育过程规律的有效应用。对学生差异的确定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前提,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这就要进行差异测查。通过确定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3.3.1.1 个别辅导

  要在一堂课内兼顾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利用课堂内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性,科学性。辅导的方法要因情制宜,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树立自信。

  辅导的时间要科学,课堂中的个别辅导可以放在学生独立练习时间,这样既不打扰其他学生,又促进了个别辅导对象的发展。

  3.3.1.2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浓厚的爱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组织教学练习上分为:自主选择练习组和相对集中练习组。自主选择练习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运动爱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技能和体质都会有教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

  3.3.1.3 分层教学

  教学分组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不同的教材、课次,甚至在同一堂课中,主动地、自由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组成的学练小组。教者对学生的选择作适当地干预,善意引导自尊心、好胜心强的学生量力而行,激励有自尊心理的学生,敢于与高于他的同伴一起学练。对一般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在肯定进步的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使他们学练有趣,提高后继学习的驱动力;对优生采取竞争性评价,对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充分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对困难生采用期待性评价,帮助他们寻找克服困难的突破口,及时肯定他们的细微进步,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树立信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3.3.1.4 集体教学

  在集体教学时,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由于学生注意力在一节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后半部达到高峰。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时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

  3.3.2 对个体差异进行评价

  3.3.2.1 对特殊人群学生宜采用主动性评价

  主体性评价有利于增强特殊人群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意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例如:在立定跳远考试时,在沙地上标出了分数段,让学生每人试跳三次,然后自己给自己评定分数,并要求说出理由。有一个肥胖男学生说,我胖、体重大,上课一直很认真练习,进步幅度大,从 1.35 米跳到 1.5 米,提高了近 20 厘米,此时应该评定为合格。

  3.3.2.2 关注特殊人群个体差异,重视综合评价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对特殊人群学生的评价应该从过分关注单项技能成绩逐步转向综合素质的考查。

  在学习评价中除了对特殊人群学生体质,技能技术多方面评价以外,还要对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体育水平、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运动行为、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交往合作能力以及与生俱来的运动特征等进行评价。从而保证特殊人群学生能完成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使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3.2.3 善于对特殊人群个体的学习态度,行为态度的评价

  评价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体育学习评价中要善于把握对特殊人群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评价。只有激发和保持特殊人群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特殊人群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3.3.2.4 合理利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去评定特殊人群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由于传统体育学习评价偏重于动作技术结果的评价,只注重越过的高度、时间的刻度、落点远度的结论性评价。应该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合的向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如:五年级女子跳高,有一位特别矮小的女同学,从 72 厘米分提高到 82 厘米,倘若用终结性评价,肯定不合格,而采用过程评价,从 10 厘米的提高幅度,努力的程度,就应该给予评定合格。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方法,能最的限度地激发特殊人群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结论与建议

  4.1 教师在课堂应时刻因材施教作为出发点,多倾听与交流,深入感受和理解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应谦逊、平等地与学生交往,多倾听,挖掘学生的智力优势,自我反省、自我更新,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理解。

  4.2 形成课堂学习功能小组,展现个性化的素质

  师生之间改变传统的权威服从关系,代之以顾问、同伴关系,在平等友好自如的气氛中共同探究、相互评价。

  4.3 弹性的课堂设计,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空间

  课堂应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 朱智贤.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 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1.
  [4] 肖隽.基于网络环境的差异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 汤姆林森 CA 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工业出版社,2003.1.

相关标签:因材施教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