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体育师资的特征及培养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26 共5603字
论文摘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高校体育是培养新世纪优质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教师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施动主体,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1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现状分析
  
  1.1 高校办学存在明显的倾向, 学校体育不被重视,导致体育教师的创新环境缺失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学校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都在不同程度的加大建设。将主要精力和有限资金投入到重点学科建设上,重视理工、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依然严重, 对基础学科尤其是体育教育重视不够, 使体育教师失去了很多进修和提高的机会,教师的主体精神没有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衰竭, 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被扭曲的一个方面。

  1.2 体育教师重技能轻素质,主体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知识的质的陈旧周期大大缩短,这就使知识的积累出现了学不胜学的新特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越来越强烈,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新兴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和涌现,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向体育渗透, 丰富和发展着体育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识并没有打破多年的传统用人观念,许多人对体育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学历再高、 能力再强、 技术水平一般是不符合体育人才岗位需求的;相反,只要技术水平很突出,其他方面的要求可以降低。 这种用人观念直接导致体育工作者在大学期间更注追求技术的完美性,对除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却不够重视,造成掌握的理论知识掌握过于单一、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薄弱,知识面过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工作期间,业务学习基本是培训某一学科技术, 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获得和学习,而忽视了对技能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创新能力低迷,主体创新意识不强。
  
  1.3 体育科学研究薄弱限制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发展
  体育科学研究促进着体育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它的研究过程实质就是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其他学科教师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调查资料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老化,许多教师深感“心有余力不足”. 由于体育专业设置过于专一,教师知识面较狭窄,自己在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现已基本上过时,深感自身底气不足。 二是知识再生性能力不强,主动适应新事物、新观念的意识淡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三是很多教师没有养成科研的习惯与素养。到了评定职称的年限就东拼西凑,买卖剽窃文章现象严重,不踏踏实实自己干,一旦达到目的,就终止科研。 总体来说,高校体育教师多数科研意识淡薄,缺乏学术气氛,发表学术论文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致使真正出现在体育领域的具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不多。 体育科学研究薄弱这一现状限制着体育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也制约着学校体育的改革进程和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体育师资的特征
  
  2.1 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美国科学家泰勒曾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 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就创新型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说,首先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既包括教育学科知识,又包括人体科学知识。 在教育学科知识方面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在人体科学知识方而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 其次,高校体育教师除具有本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管理学科知识。 这些学科知识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因为对人体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当然要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并具备相关学科、相邻学科知识, 才有可能使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提高到全新的科学水平上。 因此,未来高校体育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只凭学过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

  2.2 敏锐的观察力和具有反思和批判的意识
  观察是获得感性材料、寻求创新方向、发现事物变化、抓住事物本质、捕捉实践机遇的重要途径。 只有观察力强的人,才能独具慧眼,把握客观,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把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分析,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而信息是创新的源泉。 只有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才能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敢为天下先。 反思和批判意识是一种理性智慧,就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表达。 ”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通过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能提高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同时体育教师的自主能力也从中得到增强。 从而使体育教师由“技能型”走向“智能型”.

  2.3 健全的人格素质
  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观、 价值取向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各异。 例如马斯洛认为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应为自我实现的人,奥尔坡特则认为是一个成熟的人,而罗王杰期认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等。 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找出共同的东西,创新型体育教师必须能全面的认识自我,不歪曲自己的特性,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其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有投身于体育事业和家庭的热情;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强身之道,长年坚持体育锻炼,使其肌肤更健美,身体更强壮;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能抗挫折、抗失败,应变要机智, 并能及时有效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愉快地与他人合作。体育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体育教师健全的人格能将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坚强、乐观、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善处逆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的接班人。

  2.4 具备创新实践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每个人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发展相应的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外,还应具备创新实践所需要的的能力。 这种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指某一种专项能力, 而是各种能力的集合和多种功能及多个层次的综合体。 其内在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1)基础能力(心理教育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2)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3)扩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研能力、媒体整合能力);4)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需要借助创新主体所具有的一系列能力要素的综合效应参与其中, 它们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认识水平和行动水平的高低, 是创新过程有效进行的必要素质条件。

  3 高校创新型体育教师培养途径研究
  
  3.1 优化创新型体育教师培养的物质、文化、制度环境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培养创新型体育教师,要从构建和优化高校的物质环境(硬件条件)做起,有了良好的物质环境,才可能与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力。 大学教育本身是一种促进人创造力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通过校园环境来发挥作用的。 首先,高校要通过硬件条件的改善,构筑起培养创新人才的硬环境。 学校必须提供保障教学进行的必要场馆及设施;加强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丰富体育藏书及学术期刊,使体育教师能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获取需要的资料信息。 其次,提倡学术开放、民主、自由,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体育教师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其冲破约束自身发展的种种精神束缚,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大力推广创新文化,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 再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营造,要以有利于宽容和理解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个性的发挥、有利于学术自由的保护为标准。 进一步明确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功能,在办学成效上,要把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教代会、职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制度,形成广泛征求民意、集中民智的管理机制。 营造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建立良好的微观运行环境, 从制度环境上为创新型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条件。

  3.2 转变主体意识,全面提升个人能力素质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生产力, 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科技水平取决于教师,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取决于教师。 因此培养高质量的适应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专业人才,就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主体意识的因素是多种而且复杂的, 不仅受到来自教师个人的、 家庭的、学校的影响,还有来自社会的、教师教育机构等的多个层面交互影响, 每一个因素在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这些因素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更凸显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要鼓励高校体育教师,提升学位层次,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借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对教师体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逐步改善体育教研室或体育部人员的学历构成、学科专业构成、学缘构成。 其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和途径的短期培训,如高级研讨班、国外访问学者、短期研讨讲习、教师进修班及社会实践等。 此外,对教师在职培训,还要力争做到层次化、系列化和规范化,加大培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3.3 激发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体育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 体育教师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是教师自身提高与完善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推动教学环境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或仅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一般性工作经验总结上,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深化高校体育改革,都将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不适应当今高校教育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校领导应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 并给予支持, 改善科研条件,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评价、奖励制度,打破职称评审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把教学科研成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依据,成绩突出者可破格进职,以此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设立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下,支持广大教师独立开辟研究方向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对承担不同级别科研课题,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者,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尽可能多的创造校内及校际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 聘请体育界、 高校的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开阔教师的选题思路,并且鼓励教师要多学习,多尝试写论文,逐步提高论文撰写能力;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体育科研,主动营造体育科研氛围,培养一批造诣深、知识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符合高校体育发展、能发挥模范作用的骨干体育教师队伍,以此来带动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是建设创新型体育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

  3.4 强化人才评价的激励作用,将创新作为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强化人才评价的激励作用, 形成体育师资水平优化的评价系统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体和群体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是高校教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人事决策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具有多种目的和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高校体育教师师资水平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及水平。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新思想的激励者,这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教师考核时,应特别注重创新素质的要求,既要有创新人格,又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给创新性人才提供财力物力支持的同时,对其创新成果也要积极加以保护,形成尊重创造、尊重创新性人才的良好氛围。 对教师,在工资、职称、业绩奖励方面向创新型教师倾斜。 改革以往分配制度的弊端,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 在薪酬分配机制上,要拉开分配差距,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让做出更多贡献的优秀人才得到更高的报酬,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高能高酬”的薪酬分配原则。 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鼓励创新, 在基本工资水平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增加对创新成果的奖励,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潜力。

  4 小结
  
  创新的时代赋予了教师创新的机遇, 创新的事业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舞台。 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去创新。 对于新时期创新型体育师资来讲,应不断快速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的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各项能力,努力提高各项素质,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中国高校体育工作做贡献。 同时,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逐步培养一支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参与文献:

  [1] 苏 苗。影 响 普 通 高 校体育教师 创 新 能 力 的 因素 分析 [D].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廖 志 豪。基 于 素 质 模 型 的 高 校 创 新 型 科技 人 才培养 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 刘建华。高 校 创 新 型 体 育教师的 知识 、能 力 结 构 及 培养途 径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110-112.
  [4] 朱菊芳。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l):74-75.
  [5] 谢 翔。创 新 型 体 育教师的 特 征 [J].中 国学校体育,2001(3):74-75.
  [6] 刘 传 勤,李 朝 福,杨 东 明。阳 光 体 育运动 “与 创 新 型 高 校体育教师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9(8): 65-6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