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马航事件中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及构建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7 共2474字
论文摘要

  2014 年 3 月 8 号,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 MH370 航班,于凌晨 2:40 与地面失去联系。在接下来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马航事件”成为了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焦点。 纵观马航事件的报道,包括网络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相比,没有坚守客观公正的新闻立场,媒体煽情泛滥、缺乏主动、报道失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一、马航事件中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表现

  (一)煽情主义泛滥

  “加油”、“挺住”、“祈祷”、“今夜,中国无眠”……大概从汶川地震开始,国内媒体在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便惯用悲情的感性姿态对公众进行情绪的渲染,马航事件也不例外。 3 月 8 日 14:04,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 人民日报发动网民“为 239 个生命祈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一起祈祷! 愿平安归来! 随后,@ 人民日报又陆续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发布了类似“致 MH370”“48 小时了,我们仍在等你”的微博。 除 @ 人民日报 外,诸如央视 @ 央视新闻、 新华社 @ 新华视点等主流媒体的官微,也屡屡发布祈福、呼吁的微博。 这些心灵鸡汤式的信息发布在事件初期抚慰了公众的情感,但却没有满足他们的信息渴求。

  (二)新闻多为“转发”

  综观马航事件的报道,国内媒体发布的权威消息及深度新闻分析,多源于 CNN、路透社、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等全球性媒体。 这些媒体陆续披露了诸如马航很可能被机组人员劫持、马航偏离原定航线、曾低空飞行又突然升高和失踪七小时后曾与卫星联络等重要信息。 而反观中国媒体的“独家消息”,基本上来自马来方面的新闻发布会。 由于马来西亚在信息公开方面不透明且存在严重的滞后, 初期的发布会往往短暂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寄希望于发布会的国内媒体无法做出有信息含量的报道,只能转发其他媒体的信息。

  (三)媒体成为谣言滋长的温床

  一年前,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后,有 Twitter 网友评论:“一场灾难发生后 5 分钟内 Twitter 做出的贡献最大,12 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 ”在马航事件中,这样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 在事件发生 24 小时中,航班迫降越南、发现失联客机信号、飞机坠落等谣言层出迭起。 造谣辟谣,再造谣再辟谣,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同时也成为谣言滋长的温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马航失联事件引发的谣言中, 一些向来以真实、客观而自律的传统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跟着放大了某些不实的传言,导致信息更加混乱。

  二、缺失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因

  (一)新闻框架“理性”与“感性”的错位

  媒体的新闻报道,要通过对既有新闻事实的筛选、加工和表述来实现, 新闻框架则是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每一框架将把给定的目标和伦理置于其他目标和伦理之上……框架框定了一个内容内涵的价值和目标。”

  ①由此可见,新闻框架蕴含着媒体的价值导向, 从侧面可以反映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是否到位。 马航事件中,BBC、CNN 等国际媒体始终将事件置于“事实性”的理性框架中,着眼于事实性的线索,挖掘事实真相;而国内媒体,也许由于机上的 154 名同胞,则沿用了以往灾难报道中“情感性”的感性框架,一味的煽情,将焦点置于 “批评马航延迟新闻发布会” 等情绪化的表达,缺乏客观、理性的立场。

  (二)专家型记者的缺乏

  不论是 CNN 司法口老记者找到国际刑警落实假护照, 还是华尔街日报挖掘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引擎线索披露折返, 亦或是 BBC 最后找到卫星公司揭示 8 时 11 分是航班最后发出信号的时间, 这些权威信息的背后是欧美新闻工作者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报道经验。 而中国媒体记者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报道中缺乏敏锐的新闻视角,难以找到调查的突破口,只能被动的等待发布会或转发外媒消息。 缺乏专家型记者是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失利的原因之一。

  (三)传统媒体降低把关标准

  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 流言的流通量与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成正比。

  ②马航事件引发的谣言滋长,一方面是因为机上有 154 名同胞,关系的密切性使得国内尤为重视该事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马方发布信息滞后且含混不清,为谣言滋生提供了巨大空间。 此时,有着严谨、专业优势的传统媒体本应加强把关,对信息进行筛选、校准,为公众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但迫于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瞬时更新对报道速度形成的巨大压力, 一些主流媒体为了能在新闻竞争中获得关注,降低了把关标准,在没有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真实性的情况下推送信息,从而也加入了推送谣言的行列。

  三、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一)回归新闻的本源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一切新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因此,真实性是事实到新闻的必然要求,而这也正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题中之义。

  回顾这次马航事件,欧美媒体之所以能刊出独家消息,是因为其报道均源于真实数据的分析,从推理中不断发掘新闻线索。 而国内媒体由于难以找到突破口, 只能放松对新闻本位的追求,沿用煽情主义成为其中的一种报道风格。 但正如前文所述,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煽情主义虽在初期抚慰了公众, 但不能满足他们最渴望的信息需求,最终将被受众厌倦。

  (二)改进高校新闻教育

  中国媒体缺乏专家型记者,高校新闻教育难辞其咎。

  新闻教育脱离新闻实践,这是目前国内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 据一项针对 8 省、市 12 所高校及对应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 有 72.4%的媒体从业人员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媒体要求。 老师、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均有三分之二以上认为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③建构新闻专业主义,须在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中下功夫。

  (三)提升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一般是针对受众而言的,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 近年来, 随着新媒介应用的普及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尤其是新媒介素养却没有相应的提高。 马航事件中, 一些传统的主流媒体为“追赶”速度,随意转发社交平台上未经核实的消息,使媒体公信力大打折扣。 新媒体时代要求传统媒体人提升新媒体素养,增强解读和运用新媒体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其把关人的优势,将“求证”置于“求快”之上,以确保发布信息的准确性。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