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媒体时代报纸转型的路径选择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14 共11409字
论文摘要

  作 为 历 史 最 为 悠 久 的 传 统 媒 体,报 纸 自1615年 《法兰克福新闻》面世以来,已经走过了400年的历程。在经历了从 “一家独大”,到与广播、电视 “三分天下”,再到与网络 “一争高下”的今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报纸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 “步步退让”的迹象。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世上万事万物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 “生命周期”,400岁的报纸是否就该 “寿终正寝”了呢?虽然学界和业界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全球范围内的报纸都开始走下坡路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报纸的未来之路到底将走向何方?我们认为,报纸如果与时俱进、进行适时的转型,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也可能迎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报纸转型的必然性

  哲学家黑格尔有一个着名命题, “存在即合理”。他认为,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任何事物在社会上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有其存在的理由。作为一种现实存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报纸需要转型,转型是今后报纸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报纸的优势逐渐式微

  17世纪初,作为信息载体的报纸一经出现,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因为印刷媒介的报纸与人类此前所使用的各种信息媒介———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所使用的实物媒介,像贝壳、结绳、石头、青铜器,以及后来出现的以甲骨、竹简、草纸、泥板、纸张等为介质的手抄新闻相比,有其明显的传播优势,并且很快成为这些早期介质的替代品,让那些古老的介质相继变成历史的记忆碎片。与报纸史前的介质相比,甚至与史后的广播、电视相比,报纸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信息可以批量复制,二是能够反复阅读,三是便于携带、保存和收藏,四是成本低廉等。这些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报纸可以取代此前的各种媒介,也可以与此后出现的广播、电视“平分秋色”,共享并分割受众市场,这是报纸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缘由所在。甚至在互联网出现初期,报纸仍保持着这些相对的优势。

  然而,报纸也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了20年之后的今天,它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准确地说是在逐渐丧失。在信息的生产、阅读和保存上,网络的功能更加强大;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终端比几十版的报纸更便于携带;在使用费方面,网上浏览新闻几乎是免费的、零成本。此外,在网络出现初期,报纸的优势还有: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可以做深度报道和评论,拥有一批业务精湛的一流新闻人才等。我们知道,从报纸和网络的对比来看,网络一般没有新闻采访权, “从来不生产新闻,只是新闻的搬运工”,网上的新闻均转载自传统媒体,如果说网上有不实报道,那也是来自传统媒体的。至于博客、微博、微信上传播的各类信息不能视为新闻。因此,不能简单地称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不及报纸。报纸的确可以推出深度报道和评论,但当下的网络也在尝试做深度报道,推出网络评论。比如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项目 “澎湃新闻”,每天都生产十几万字的新闻,2014年上半年推出的几篇重磅稿件,就是主打独家深度解读这张王牌,甫一面世就迅速成为新媒体阵营中的一支新锐。至于说报纸一向以集聚一批业务素质精良的新闻人才自诩,我们近几年也惊奇地发现,传统媒体的一些经验丰富的采编人员开始跳槽、加盟网络,或者被网络高薪延揽过去,那种新闻精英汇聚传统媒体的人才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和改写。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报纸的优势正在逐渐式微。

  (二)报纸的劣势日益凸显

  报纸的比较优势在逐渐萎缩或丧失的同时,其自身的劣势和缺陷也日益暴露并显示出来。

  一是报纸新闻的时效性没有网络强。报纸新闻有截稿时间和出版周期的要求和限制,而网络新闻则是24小时滚动播发,新闻随到、随编、随发,不受时间限制。因此,时效性最强。随着各种传媒技术的勃兴,信息传播的速度日益加快,报纸的传播速度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二是报纸新闻的信息容量没有网络大。无论报纸的版面有多少,其版面和发稿量都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海量信息,容量巨大,能够满足网络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与多种选择。网络的海量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有效选择,但网络强大而又简易的搜索功能却让网民能够很轻松、很方便地在海量信息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是报纸新闻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比网络昂贵。报纸新闻的生产成本包括新闻采集、写作、编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新闻纸的费用、印刷费用、发行费用,以及新闻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其中,一份日报70%的成本来自于纸张成本。即使扣除广告收入,其成本也是不菲的。而网络新闻基本依赖转载,只需要少量编辑人员,不存在用纸、印刷和发行环节等开支。因此,网络新闻生产成本相对较为低廉。

  四是报纸新闻的生产流程比网络复杂。报纸上一条新闻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多个环节,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审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给人的印象就是程序较多、流程复杂。而网络新闻从编辑到播发、到与网络用户见面,基本上采取“一键式”服务,流程则显得非常简单和快捷。

  五是报纸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报纸在生产和发行过程中除了占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外,还需要占有一定的物质资源,这其中主要的物质资源就是生产新闻纸所需要的大量木材。报纸的生产不仅消耗大量的木材,而且造纸业本身又是重污染行业,生产新闻纸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令人担忧。因此,有专家指出: “报业发展的历史也是森林不断被破坏的历史,报业的发展意味着森林可能被继续砍伐。”

  罗杰·菲德勒认为: “对于我们身边环境和废弃物管理日益增加的担心,可能很快就会使印刷媒介成为昂贵的负担。”

  为了出版报纸,每年都有大量树木遭到砍伐,新闻纸的生产和回收所必须的漂白和化浆工艺,又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新鲜的水源。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环境,消耗能源。

  2010年5月13日,中央政府发布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在 “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中明确将“印刷”行业列入 “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范围。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社会有识之士发出“拯救森林”呼声日甚,一方面是环保政策向报纸印刷业挥起了干预的 “大棒”。

  (三)报纸也有自己的 “生命周期”

  事物都有生命周期,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自然不能例外。至于生命周期到底有多长?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论。就媒介而言,早在原始社会便出现了使用贝壳、结绳、石头等进行记事的信息载体。 《周易·正义》引郑康成注云: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经·系辞》中云: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最早形态的媒介在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使用了几万年之后,就不再被人们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逐渐销声匿迹了。

  奴隶制社会后期,随着文字的发明,人类又开始寻求适合书写并便于保存的物质材料,泥板、树皮、树叶、龟甲、骨头、羊皮、木竹、布帛、青铜器、纸张等被人们选择为书写媒介,于是出现了古巴比伦人在泥板上刻字,古印度人在贝叶上写经,古中国人在甲骨上刻字、在青铜器上铭文等现象,而这些手写媒介在人类使用两三千年之后又被先进的印刷媒介取而代之。

  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公元纪年之前,中国就已经流行印章捺印;公元5世纪,中国采用拓印的方法将石刻文字或图画文本复制下来;公元450年,出现了刻板印刷;宋代庆历年间,科学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公元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吸取中国印刷术的长处发明了铅字印刷;再后来印刷业又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如今又开始拥抱数与网。可见,媒介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此乃 “江山代有‘媒介’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旧媒体的衰落与新媒体的升级,是媒介 “生命进化”的必然结果,传媒生产力的推进步伐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网络是报纸的天敌,代替了报纸邮发和空间传送的销售方式,减少了新闻收发的物质和时间成本,它出现不到五年的时间,就使报纸陷入困境。刘建明认为, “移动介质消亡具有质轻加速的趋势,越是先进的移动性媒体消亡得越快。报纸比纸抄先进,能够大批量生产,是最便捷的附载信息移动媒介,但寿命最短,存活的时间不会超过500年。” “网络的迅速普及是报纸的天敌,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罗伯特·皮卡德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 “引入期”,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 “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 “成熟期”,21世 纪 以 后 处 于 缓 慢 下 滑 的 “衰 落期”。

  我们的理解是,报纸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也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的,它必须遵循所有事物的 “生命周期”规律,其消亡也是 “生命进化”的结果,符合媒介演进的法则。

  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 《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 “全国舆论研究中心”的总体社会调查数据,制作 了 两 个 “线 性 拟 合” 图,即1972-2002年 “新闻业的信任度”分布图和1967-2002年 “日报读者数”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 析,他 预 测,读 者 对 报 纸 的 信 任 度 到2015年将降到零;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预测,“到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

  在接受采访时又进一步补充说: “报纸出版商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顽固地支撑到只剩下最后一位读者的那一天。报业早在这之前就会失去 ‘临界数量’并分崩离析了。”

  这一说法实际上等于把报纸消亡时间再提前了。他的大胆推测和假说,经过媒体的 “狂轰滥炸”和肆意炒作,在世界报业内部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以至于比尔·盖茨和默多克等都曾对此加以引用或批判,特别是比尔·盖茨甚至誓言: “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

  事实上,全球报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形势堪忧。美国报业衰退已持续了十多年。

  2013年,全美报纸的广告收入已不足2003年的一半,新闻从业人员十年间减少了40%。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美国有超过200家报纸被迫关闭。在中国,报业广告从200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05年开始普遍大幅下降,平均跌幅达15%以上。

  上海 《新闻晚报》、北京 《竞报》和 《天天新报》分别于2013年1月1日、2014年4月25日和5月1日起休刊。

  2014年7月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 《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指出,“报纸出版形势相对严峻,多项指标明显下滑”。

  数据 显 示,全 国 共 出 版 报 纸482.4亿 份,与2012年基本持平;总印张2097.8亿印张,减少113.2亿印张,降低5.1%;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6.7亿元,减少85.7亿元,降低8.9%;利润总额87.7亿元,减少11.6亿元,降低11.7%。这反映出数字化阅读进一步普及、信息传播与获取方式深刻改变对报纸出版的冲击进一步显现。不同类型报纸出现分化:全国性报纸总印数增长5.3%,总印张增长5.6%,省级与地市级报纸总印数与总印张数减少,一些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报纸总印数出现不同程度滑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继续提升,新型数字化内容服务收入增长迅猛。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正在一步步地滑入 “深渊”,踏着 “夕阳西下”的余晖,缓慢走向生命的 “末端”。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转型的路径选择

  报纸在发展过程中的确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虽然它并非很快就会消亡,但这种下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美国互联网上有一篇借用狄更斯名言改写的文章说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即将被新生媒体彻底颠覆的时代。”媒体融合无疑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的发展道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只有用 “互联网的思维”来再造和重塑自己,打通融入新媒体的 “最后一公里”,才能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真正出路。

  (一)选择 “弃纸上网”,走数字化生存之路

  曾几何时,纸质媒体以其表面光滑、轻薄、廉价、便于携带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纸质媒体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负担,无纸化办公、无纸化阅读、无纸化生活日益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时尚。尼葛洛庞帝在 《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随着以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终端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受众要学会数字化生存,提供信息咨询的传媒更应引领数字化生存。报纸向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报纸就一直在进行数字化传播的探索。随着新媒体的介入,报纸在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已走得越来越快、越走越远。从2008年底美国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提出 “放弃出版纸质报纸,只出版网络版”,到2010年先后有4家美国百年大报实现了 “弃纸上网”,前后不过两年的光景。在我国,绝大多数报纸仍然坚持着 “两条腿”走路,即在印刷、发行纸质版的同时 “试水”数字化传播,在网站上推出电子版作为报纸在网络上的延伸形态。早在2006年8月,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宣布启动 “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旨在探索传统纸质媒体向数字化出版转型。也就在这一年,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率先在国内推出首份便携式电子报 《宁波播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也推出 “手机报”,摘编 《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纸上的新闻,每天发送4大类近200条信息到订户的手机上。我们认为,这是报纸转型的初级阶段或 过 渡 阶 段,下 一 步 就 是 弃 纸 上 网,有“报”无纸。也就是说, “报”将永存,纸或有变;死的是纸,活的是报。

  坚持 “报纸消亡论”的刘建明认为, “报纸转化为网络报纸以后,纸媒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既没有印刷的过程,也没有送报员、发行员的庞大组织和队伍,这就意味着纸媒彻底改变了形态。网络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把它叫做报纸只是一种习惯称呼,二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 相同 之 处。”

  即 使 是 曾 经 高 调 反 对 过“报纸消亡论”的美国报业大王默多克,在面对报业生存和发展形势时也不得不改口说: “报业的机遇就在于,不要在印刷版这棵树上吊死,而要想 方 设 法 为 读 者 提 供 更 丰 富 的 新 闻 和 意见。”

  于是,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 《华尔街日报》就紧紧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积极探索纸媒的扩张之路,为读者提供免费获取新闻、订阅服务和定制高端服务等三个层次的在线内容。美国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从2009年4月起就停止出版印刷版,每天改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络版报纸给读者。

  2006年6月1日,台湾已有79年历史的国民党机关报 《中央日报》由于资不抵债而停刊,改出网络报。

  2007年1月1日,创刊于1645年的世界最古老的瑞典报纸《国内邮报》,停出印刷版,改为网络版发行。

  目前,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说, “弃纸上网”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但在国内真正选择 “弃纸上网”的报纸还不多见,许多报纸尚处于观望状态。 “弃纸上网”以后,读者利用电脑、手机、移动显示屏等终端设备就可以轻易浏览新闻和“报纸版面”。这种电子版报纸是把报纸内容、品牌影响力和编排形式与网络载体整合在一起的一种融合媒体。现在国内地市级以上报纸几乎全部拥有电子版,读者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报纸上的绝大部分内容。电子版只是报纸 “弃纸上网”的初级形态,除了报纸的网络版,手机报也是报纸“弃纸上网”的一种最新媒体业态和媒介终端。

  (二)坚持 “内容为王”,走付费化阅读之路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的目的是获取新闻。因此,提供有价值的和高品质的新闻是所有新闻媒体的不二法门。

  有人说,网络时代 “内容为王”已经过时了,变成了 “渠道为王”“技术为王” “管理为王”。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全媒体时代,我们更欣赏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 “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资本为要、受众为主、人才为本”的新媒体理念。那么,以内容见长的纸质媒体为何又逐渐被读者冷落在一边了呢?这里的主要问题不在内容本身,而是承载内容的介质出了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报纸电子版虽然都处于免费阅读阶段,但通过报纸电子版或传统媒体网站获取新闻的读者,远不如通过商业门户网站获取新闻的网民多,这里可能涉及到新闻内容的版权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网络上所发布的新闻基本上是从传统媒体上转载而来的,再加上我国着作权法对转载新闻尚无明确的规定,新闻作品的版权问题便难以得到完整的保护。于是就生成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互联网上的新闻,传统媒体的原创虽然占绝对的份额,但传统媒体工作者苦心孤诣、精心打造的报道,再也不会 “洛阳纸贵”,而是被网站简单地编辑,再换个 “炫目”的标题,便在网络上盛传开来,变成了新媒体的点击率。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状,让 “终端通吃”的模式大行其道。过去,稿件见报是终点;今天,稿件完成是起点。过去是 “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是 “羊毛长到猪身上”。当然,随着着作权法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这种新媒体免费转载传统媒体新闻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变。以新闻内容为王,走付费化阅读之路,将是传统纸媒转型的必由之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尝试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实行内容定制与推送服务。美国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 《华尔街日报》 《泰晤士报》等主流报纸已开发出ipad付费应用程序,并推出全新数字化报纸,以付费方式专门提供给ipad以及智能手机用户。

  《泰晤士报》现在已经拥有超过15万数字订阅用户,平均每月增加2000名新用户。英国的 《金融时报》从2001年就开始对网页浏览实施收费,读者可以免费阅读新闻标题,如果要进一步阅读内容,需要免费注册,阅读8条以上的新闻则需要付费。

  2011年, 《纽约时报》效仿英国 《金融时报》,率先在美国报纸竖起“付费墙”,用数字订阅挑战大众一直以来认为互联网内容应该免费的思维。在 《纽约时报》的带动和示范下,目前美国已有500多家报纸设立了不同形式的 “付费墙”,约占美国报纸总数的40%。

  面对网络上免费资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本传统媒体也发挥内容制作方面的优势,设法让用户觉得花钱购买这些内容物有所值。有了好的内容作保障后,传统媒体开始 “试水”收费的网络版。朝日新闻社于2011年5月推出收费的 “朝日新闻Digital”,其子刊 《日刊体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手机定制新闻服务。如果每个月支出105日元,就可以每天收到棒球、足球和时事热点新闻短信。此外,朝日新闻社还与其他新媒体展开合作,为ipad电脑、安卓 智 能 手 机 等 移 动 终 端 提 供 电 子 报 应 用程序。

  由此可见,新闻付费化阅读之举,让纸质媒体从单向的传播到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坚持以读者为本,重点考虑读者究竟更希望获得什么样的资讯,个性化服务意识显然变得更强。

  (三)加强 “媒体融合”,走一体化发展之路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这种融合发展就是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互通互融的全媒体平台,实现一个内容多个出口。通过平台再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交汇、共同发展。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纸质媒体就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从单一的新闻采集拓展到多种手段的信息传播。就国内来说, 《人民日报》近几年来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2012年7月22日凌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北京特大暴雨中紧急上线,到如今位居国内主流媒体微博老大位置;从2013年 “二维码”登上报纸,再到2014年6月人民日报客户端问世,形成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移动传播布局。 《人民日报》已由过去的一张纸演变为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现代化全媒体矩阵。

  在中央主流媒体纷纷 “抢滩”移动互联网,推动媒体融合的感召下,地方新闻媒体紧跟其后或超前谋划。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2011年就发布了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以5年投入20亿元的魄力,实施全媒体转型,其打造的 “传媒梦工场”成为国内传媒业首个新媒体创业孵化基地。

  2014年初,海南报业集团成立了全媒体中心,该中心采取 “中央厨房”的模式,统一调配记者,实现信息资源的数据化、云存储和一站式平台操作。

  媒体融合,“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媒体融合在技术和平台等物理层面实现融合并不难,难的是真正实现在理念、内容、传播方式和人才方面的融合。媒体融合如果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的机械聚合、简单叠加,而没有完成整合后各类要素之间的化学变化,没有实现 “1+1>2”的传播效果,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

  在传播方式上,媒体融合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媒体 “登陆手机”或 “登录社交网络”,因为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上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更是传播方式的变化。媒体融合要实现从技术应用向媒体转型深化,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做到把自上而下的中心化传播方式与新媒体自下而上的“去中心 化” 传 播 方 式 相 互 融 合 起 来。比 如,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推出的特别报道 《雪崩:特纳尔溪事故》,就是媒体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该作品报道了16名滑雪爱好者遭遇雪崩的经过,在报道技术上颠覆了传统报纸的新闻呈现方式,把文字、音频、视频、动漫、数字化模型 (DEM)、卫星模型联动等集成,先发表在 《纽约时报》的网站上,3天后才在印刷版报纸中刊出,6天之内就收获了350万次页面浏览。该报道引起关注的不是报道的内容,而是它将各种网络传播的新技术运用于报道新闻。此作品通过流畅的连接和叙事,将事故发生的背景、过程、后续处理以及每个当事人的口述娓娓道来,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在线新闻阅读、视听体验。此全媒体报道因此而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研究专家认为, 《雪崩》为沉寂已久的传统媒体走出困境带来了新的生机,让纸媒从业者开始重视新媒体的巨大潜能。

  在人才方面,传统纸质媒体向全媒体转型,传统的文字记者也应成为全能型的全媒体记者。

  在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 《人民日报》记者刘志强,一人代表报纸、网站和微博三个媒体平台提问,其 “三栖记者”的身份就是媒体融合后对传统记者的新要求,所有纸质媒体的记者必须能适应这种新变化和新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三、新媒体时代报纸转型的现实迷思

  报纸转型虽然已到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媒体人谁都觉得媒体融合、转型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是报纸在实施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 “思想迷雾”。

  (一)报纸人观念保守,墨守成规,无视传统媒体存在的 “潜在危机”

  当下的媒体世界,呈现在我们视野的是这样一幅情景: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变成了网络用户,新闻消费的时效性进入 “读秒”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狼”烟四起,危机四伏。然而,传统媒体界尤其是纸质媒体中的一些保守人士,却以历史上广播出现之后没有代替报纸、电视出现之后也没有取代报纸和广播的逻辑,断言网络等新媒体肯定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殊不知,报纸、广播、电视各有其优势,三者之间的确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功能,因此可以共生共荣。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几乎具备了所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功能,完全能够逐步取代它们。取代它们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在媒 体 演 进 过 程 中,有 人 把 新 媒 体 喻 为“狼”,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从 “狼来了”,到 “狼真的来了”,再到 “与狼共舞”。传统媒体在 “与狼共舞”的过程中是否会被 “狼”吃掉,我们不得而知,但最起码是处于随时可能被吃掉的 “危险”境地。面对势头强劲的新媒体,报纸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被挤压得越来越窄。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理应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机,理应具有忧患意识。而现实中,一些传统媒体人却死死抓住报纸生命的 “尾巴”不放,一年四季在 “四面楚歌”声中依然高枕无忧地编织着同质化的故事,日复一日依旧在报纸的版面上唱着那 “过去的歌谣”。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观念陈旧,而且对日益崛起的新媒体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甚至明显持有一种傲慢与偏见。这些跟不上时代节拍的保守思想和行为,势必会阻碍、延缓传统媒体转型的步伐,严重的还会发展成为媒体融合道路上的 “拦路虎”“绊脚石”。

  (二)报纸人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胆识,“自恋情结”较深,喜欢孤芳自赏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勃兴,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虽然已到了穷途末路、山穷水尽之际,但许多报纸人的思想和行为依然停留在 “孤芳自赏”的阶段。他们即使意识到报纸正在走下坡路,也不愿意丢掉长期以来培养起来对报纸的浓浓 “情结”,甚至还抱有报纸能 “东山再起”的幻想。如果说报纸面临的潜在危机表现的是一种客观现实的话,那么这种对报纸的难以割舍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愫。从人的感情上来讲,报纸人对报纸的这种 “自恋情结”完全可以理解。

  任何一个职业人,都会对自己浸润多年的职业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依恋感和忠诚度。一般来说,报纸人所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往往是他们那充满小资情调的专副刊,是他们精心策划和倾力打造的深度报道,是具有锐思和力量的新闻评论,以及一群与他们朝夕相处、通宵达旦玩 “文字”游戏的 “小伙伴们”。他们习惯于嗅着报纸所散发的油墨气味,感受双手抚摸着报纸的那种质朴,以及端上一杯茶领略着文字的魅力与芬芳的那种工作与生活状态,他们把工作、生活与报纸融合到一起。在报纸人的心目中,报纸是可触可摸的、“有温度的”实在体,给予人的感性感知是丰富的、微妙的,不像网络媒体给予人的是冰冷的、隔膜的界面,信息稍纵即逝,尤其是网络的隔空对话、无远弗届等特点,让人感到过于虚无缥缈,真假难辨。

  俗话道,理想总是 “丰满”的,可现实却很“骨感”。我们知道,感性与理性往往是对立的,感性的力量来自于人的内心,有时也是巨大而难以抗拒的。报纸人这种对报纸的念念不忘、依依不舍的 “自恋情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报纸的转型升级。在网络时代,报纸转型就是一种“生理断奶”,报纸人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胆识,摒弃对报纸的 “自恋情结”。美国报业大亨默多克就属于这种善于随机应变、能够与时俱进的人。

  2008年11月,作为纸质媒体的坚决扞卫者,他虽然曾经说过: “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①谁知话音刚落,风云乍起,形势突变,最终默多克也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观点和态度,把报纸转型和媒体融合作为自己新闻集团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

  (三)面对 “高大上”的新媒体,报纸人普遍感到 “本领恐慌”,能力不济

  在网络时代,无论是微博、微信、二维码、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还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概念,接踵而至,层出不穷。技术的变革永远超乎想象,未知的领域远大于已知的领域,这对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人来说,仿佛 “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方面目不暇接,另一方面又唯恐自己被这些新生事物所抛弃,于是普遍感到能力不济,本领恐慌。我们认为,对于新媒体,报纸人的敬畏之心不可无,但敬而远之之为不可有。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新格局将成为媒体融合之后新闻业务的新业态,新闻工作者必须拥有这些本领,并能够自由而熟练地驾驭这些技术。谢国明说过:“新闻人,无论是报人、广播人、电视人,还是网络人,做出最优秀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任务。至于利用什么介质来传播,是纸张、电波、视频,还是网络,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什么好使用什么。第一个使用新介质的是勇敢者,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成功的传播者,一定既是优秀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善于利用新型传播介质的高超融合者。”

  可见,媒体融合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互联网思维”,学会并善于使用各种介质,充分尊重并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选择。

  由于大数据对新闻分析具有极大的加强作用,现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都要求记者把加强专业分析作为一项重要应对之策。 “以往的新闻只能做 ‘事后诸葛亮式’的被动跟进,而有了大数据的帮助,报道就可以变成事前预见与事后跟踪相结合的报道或分析,大大加强公众对事件的动态认知。”

  美国 《纽约时报》的记者之所以能在 “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推出了18篇分析报道,就是依靠和利用大数据,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进而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目前,中国的新闻记者,尤其是传统纸媒的记者所普遍缺乏的就是这种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

  人类即使已迈入新媒体时代,而作为当下主流媒体的报纸,其转型也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遭遇许许多多现实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里既有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既有人的素养和管理能力的问题,又有技术和经费投入的问题等等。媒体转型和融合虽然是新旧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转型和融合的道路又必将是十分坎坷和艰难的,传统媒体人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革故鼎新,勇于探索,不断提升驾驭新媒介的素质和能力,主动迎接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媒体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邵全红,王灿发.纸质媒体“弃纸上网”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出版,2011年6月下:11.
  [2]郜书锴.“报纸消亡论”的再考察———生态批评的视野[J].东南传播,2010,(9):21-24.
  [3]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的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6.
  [4]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J].新闻界,2006,(1):16.
  [5]陈季冰.中国与西方报业结构比较———瑞典报业观察与思考[J].新闻记者,2004,(8):38.
  [6]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4.
  [7]王君超.“报纸消亡论”十年论争与思考———兼论报业转型与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J].新闻与写 作,2014,(3):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