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文学论文

黄河变迁对城市迁移、形态及兴衰的影响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吴朋飞;刘德新
发布于:2020-02-06 共14568字

  摘    要: 黄河变迁对城市的影响是黄河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黄河变迁对城市迁移、城市形态变化、城市兴衰三个维度回顾了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应树立“大黄河”和系统研究的视野,把握黄泛城市的数量、类型和特征,挖掘黄泛城市的当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黄河变迁; 城市形态; 城址迁移; 黄泛城市;

  Abstract: The impact of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Yellow River on urba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the Yellow River,which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paper give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from three dimensions,changes in urban sites and urban forms as well as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curred from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Yellow River. It proposes the future systematic research should take the vision of the“Grand Yellow River”,get the correct number,types,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ies affected by the flooding of the Yellow River,make use of their full-potential contemporary value,and benefit the people in this area.

  Keyword: vicissitudes of the Yellow River; urban morphology; changes in urban sites; cities flooded by the Yellow River;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誉为“母亲河”,但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说到它的忧患,是指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泛溢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条在中华儿女心中有着特殊感情的河流,以其善淤、善决、善徙的个性,塑造了中下游平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史念海先生在《河山集》(二集)一书中指出,黄河对中下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游的侵蚀和下游的堆积。下游的堆积,主要表现在黄河河床的增高和淤塞、湖泊的淤平、城池的湮没、高地的沉沦、平原地势的高起、土壤的变化等。1邹逸麟先生则指出,黄河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地;黄淮海平原上河流淤浅和水运交通衰落;平原洼地湖泊变迁。2其中,城池的湮没是黄河变迁的重要影响之一,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针对这一主题,从黄河变迁对城市迁移、形态变化、城市兴衰等角度进行回顾与总结,试图在厘清其内在理路的同时,指出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限于笔者学识浅陋及知识背景,择其重要者论之,把握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黄河流域城市史的学术关注

  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城市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清至民国时期黄河流域范围的城市约有236个。3黄河流域城市史的研究,多是基于古都、名城及区域城市的分析,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大古都及西宁、兰州、银川、太原、济南等省会城市;基于流域或跨区域的整体性研究成果相对有限。4

  关于黄河流域的城市水灾,系统研究的成果首推吴庆洲的《中国古城防洪研究》,该书对我国历代都城、各大流域及沿海地带典型城市的水患与防洪问题做了较全面的梳理,整理出“古代黄河流域城市水灾一览表”“淮河流域历史城市水患表”“历代迁城避河患一览表”等,并对开封、徐州、淮安、寿州、聊城、泗州等城市进行案例研究。5李大旗则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北宋时期黄河流域至少有70多个城市受到河患的侵袭,很多城市受到河患的困扰甚至是多次的、长久的。6于云洪探讨了黄河水患对下游城市带来的影响,她发现因黄河水患而受灾的城市有:陈州城、开封、曹县、汜水、杞县、封丘、兰阳、商丘、濮阳、滨州、聊城、菏泽、历城等。7其他较为重要的成果有:张力仁对清代陕西县治城市的水灾研究,8李嘎对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城市水患研究,9陈玉琼对山东省大水灌城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初步分析,吴朋飞对明代河南大水灾城的整理分析等。10

  涉及黄河变迁对黄河上中游城市影响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艾冲指出,隋唐至明朝时期黄河中上游河道沿岸城市、城镇多次被洪水冲毁或漫淹,如唐代怀远县城、西受降城、东受降城的迁徙都是因为黄河洪水泛滥的毁坏,明代灵州城的三次迁徙与黄河摆动有关。11具体到变动的河段:兰州河段的兰州城址迁移和黄河河道变迁有直接关系;12银川平原段的明代灵州城的三次迁建、怀远旧城的崩没,均与黄河摆动有关;13内蒙古河套平原的临戎县故城,晋陕峡谷禹门口以下河段的黄河西岸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芝川镇、平民镇(大庆关),东岸永济、河津、荣河县的变迁,亦与黄河涨溢、河道摆动密切相关。14
 

黄河变迁对城市迁移、形态及兴衰的影响
 

  黄河变迁最频繁的是下游河道,其大改道、大摆动世所罕见。洪水遍及范围北抵海河,南达淮河,有时还逾淮而南波及苏北地区,纵横25万平方公里。151980年邹逸麟先生论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时,通过列举河南豫北、豫东以及河北巨鹿等十余座城市,反映历史上黄河决口后城市被毁。16这一成果也体现在1990年出版的《千古黄河》一书中。1993年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的专着,该书第九章“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城市的发展”安排专节论述了“黄河变迁对城市的影响”。172006年邹逸麟先生更是专文探讨了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182013年新版《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八章“历史时期黄河的演变”在论述“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平原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同样涉及黄河影响下的城市变化。19总之,黄河变迁对城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游,而中上游较少,原因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频繁,受影响的城市众多,容易引起关注。

  二、黄河变迁对城市迁移的影响

  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泛滥,洪水都会淹没大片土地,并波及泛滥土地上的城市。城址迁移是城市历史地理和城市史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也是黄河变迁对城市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对此,前人研究成果相对丰富。

  因黄河水患迁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分析,代表性的如对河南的孟津、汜水、睢县、濮阳,山东的鱼台、寿张、蒲台、齐东,安徽的砀山,江苏的徐州等城市城址迁徙研究。20区域视野层面的研究,以姚鲁烽的研究较早,也较为系统,他整理有“黄河流域因水患迁城的历史记载”表,统计出自东晋末年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期间共有32个年份发生迁城,分别为:济州、棣州、临邑城、博州(今聊城)、郓州、河阳、饶安、巨鹿、寿张、胙城、杞县、河阴、仪封、项城、原武、荥泽、商丘、城武、单县、丰县、虞城、夏邑、蒲州、宿迁、萧县、砀山、荥阳、清河、沛县、齐河等30座城,这当中有些城曾出现过数次迁移。21这一研究成果可能因被收入文集中出版而受众较少。此后,李大旗、蔡泰彬、韩昭庆、王俊清分别对北宋、明代、明清时期因黄河变迁所导致城址迁徙的研究,较为全面;赵永复、孙景超、于云洪、段伟等人则对某一区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大旗研究了北宋黄河河患所导致的城市城址迁徙,提到的例子有:东阿、阳谷、郓州(治须城县)、郓城、临邑、长清、邹平、博州(治聊城县)、棣州(治厌次县)、澶州、清丰、观城、朝城、馆陶、魏、宗城、博州、博平、堂邑、清平、武城、沧州、乐陵、钜鹿、隆平、河清、孟州、通利军城等。22

  蔡泰彬研究发现,城池迁徙是黄河溃溢对下游沿岸州县造成的影响之一,23他整理统计出明代黄河中下游沿岸州县为避河患而迁城的有:曹州(1368)、兰阳(1368)、汜水(1368)、曹州(1369)、洧川(1368-1370)、河阴(1370)东阿(1375)、范县(1380)、仪封(1389)、考城(1390)、项城(1428)、考城(1437)、濮州(1451)、原武(1452)、中牟(1461)、荥泽(1479)、归德(1511)、单县(1519)、虞城(1530)、孟津(1534)、丰县(1526)、夏邑(1537)、五河(1545)、蒙城(1545)、柘城(1554)、宿迁(1576)、萧县(1577)、砀山(1598)、徐州(1624),共有27座城29次迁城,其中河南16次,山东6次,江苏5次,安徽2次,而曹州、考城为避水患,曾出现2次迁移治所。

  2006年韩昭庆在论述“明清黄河变迁对淮北平原城镇的影响”时,也对明代因黄河洪水而迁城的城市进行过整理,将其与蔡泰彬的统计结果相比较得知,缺少原武和蒙城,增加了开封(1642),又指出“受黄河泛水间接影响而迁城的还有颍上县城、怀远城”。24王俊清根据正史河渠志和明清方志统计出明清两代因规避水灾而迁址重建的城市,25将其与蔡、韩的统计结果对比得知,明代增加了临淮(1404)、城武(1526),颍上(1460)和怀远(崇祯末年)则在韩昭庆的基础上增加了具体时间,清代增加了清河(1761)、考城(1778)、沛县(1781),同样缺少原武和蒙城。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一书重点论述了唐至明的河阴城、唐宋至清的泗州城遭受黄河灾害而迁城湮废的过程,同时指出元代的巨野,明代的定陶、鄄城、洧川、仪封、荥泽、商丘,清代的考城等,都曾因黄河泛滥,城为洪水所坏,大部分被迫移治。26孙景超研究发现,历史时期黄河的决口改道导致河南省一些治所迁移的例子有:清丰、南乐、范县、长垣、台前、孟县、孟津、虞城、考城、荥泽、仪封厅。27于云洪围绕黄河水患对下游城市带来的影响展开探讨,提到迁城的城市有:河阴县、原武、西华、荥泽、丰县、宿迁等。28段伟的研究指出,明清苏北地区因黄河水患而发生城址迁徙集中分布在徐州府境内,主要有沛县、徐州、丰县、砀山、邳州、宿迁、萧县、清河等。29

  以上学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宋和明代,而对金元、清代、民国等时期的关注较少,被迫迁城背后的地理因素和人文社会环境仍有待深入探究。

  三、黄河变迁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城址固定后,城市发展同样受黄河河道变迁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广泛分布的平原城市遂产生特殊的城市形态。地表之上,黄河泛滥平原地区的城市为抵御洪水灾害,在传统城墙修筑的基础上,又在外围修筑护城堤,开挖坑塘(亦称“城湖”),以适应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地表之下,则因黄河的多次冲淤而导致不少城池湮没,形成“城下城”景观。

  (一)地表景观:护城堤—城墙—城湖

  关于黄河影响下众多城市的特殊形态,前人早已有所认识,30章生道在研究中国古代“有城墙的城市”时,关注到黄河下游泛滥平原城市所普遍拥有的特殊形态,将护城堤看作“淮河和黄河下游沿岸许多城市郊区的地物标志特征”。31史念海先生很早就注意到“城湖”,并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列举的有河南省淮阳、商丘、杞县、虞城老城、夏邑、宁陵、鹿邑、睢县、太康、柘城,山东省城武、单县、曹县、聊城、高唐、金乡,安徽省砀山。32《中国水利史稿》指出:“黄淮海平原上的一些古城,除了一般的城池外,在距离相当远的地方又筑一周防洪堤,实际也是一道土城,堤外同样有沟渠环绕,在防御洪水时与城池有同样的功能”,33并以淮阳为例阐述了明清两代遗留有大量的古城和城湖。陈正祥也指出,“在北方平原地带,特别是黄河和淮河下游,不少地势低漥的城,为了防御洪水,城外加筑了一道防水墙,但多数限于迎河的一面。”34韩昭庆在研究淮北平原城镇时指出,明代中后期迁城事件减少,除了与潘季驯全面修筑黄河下游两岸堤防的成果显着有关,还与黄河泛区普遍修筑护城堤有关。至少滨临黄河的州县到明代万历年间,均修建了护城堤。并列举封丘、睢宁、归德、仪封、兰阳、寿州、夏邑等城的护城堤在保护城池过程中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35

  2007年俞孔坚和张蕾又将这一话题带到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研究领域,并将黄泛平原古城所具有的“护城堤—城墙—坑塘”景观,称之为“洪涝适应性景观”。俞孔坚及其团队成员张蕾、陈曦研究了明清归德府的商丘、宁陵、睢州、柘城、鹿邑、虞城、夏邑、考城等城市,探讨了坑塘景观的形成过程,指出黄泛泥沙沉积在城墙和护城堤之外,造成城内地势相对降低、积涝难排,是城镇内部坑塘形成的主要原因。362009年许继清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则将黄泛平原内具有内在联系和相似水域特征的历史古城称之为典型“水域”古城,并试图解释这一类型古城的形成机理。37

  吴宏岐和张志迎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解释了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域景观的成因,归纳出护城河—环城湖、城内坑塘和旧城湖等水域景观类型,认为是自然成因、城墙和护城堤的修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38笔者曾于2012年发表《黄河影响下古城研究的几点认识》一文,39已指导学生完成杞县、虞城、夏邑、柘城、尉氏等城市的案例研究。40新近苏金乐和李锋同样关注该类型的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41

  (二)地下景观:城池湮没与城下城景观

  邹逸麟从宏观角度考察了黄河流域城市兴衰的历史地理过程,认为元明清三代频繁的黄河泛滥、决口、改道对黄河下游城市产生巨大影响。河南豫东各县在明清两代几乎都被黄河洪水淹没过。其中以开封城最为严重,其他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均有过黄水之祸,不胜枚举。42这些城市或被湮没,或为避水患而迁移新址,或在原址基础上采取新的方式抵御洪水。

  史念海先生针对“城池的湮没”,重点论述了河北巨鹿,河南濮阳、开封、商丘、淮阳,山东定陶、巨野,江苏徐州等8座城市,同时还提到了隆平、大名、临清。43邹逸麟先生在论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时,指出豫东北新乡地区的原(武)、延(津)、封(丘)三县是元明以来河决最多的地区之一。安阳地区的浚县、滑县、濮阳一带,是宋代澶州、滑州之地,为宋代黄河决口频繁之区。豫东的开封地区所属各县,在明清时代几乎全被决河淹没过。通过列举河南豫北的封丘县城、胙城,豫东的开封城以及河北巨鹿等城市,反映历史上黄河决口后城市被毁的史实。44而姚鲁烽曾整理出“黄河流域遭洪水破坏的古代城址”,其中受黄河作用的有霸王城、内黄故城、包头的固阳故城、浚县的临河故城等。45王渭泾也指出华北平原上有不少城池被黄河的泥沙埋入地下,列举的城市有开封城、汉至宋代的内黄古城、东昏古城、沈丘县城(明代的项城县治)。46于云洪还指出湮废的城市有徐州、汜水、泗州城。47诸位学者对城市被黄河摧毁沦没,都是通过列举例证呈现的,缺乏对该类型城市的整体认识和研究。

  历史上黄河决溢十分频繁,导致不少城市直接湮废或洪水退后在原址基础上的重建,这些城市都已被存留在地表以下的不同深度。近年来,随着考古勘探和工程施工工作的深入开展,黄河泛滥平原地区的一些被毁并深埋在地下的古城遗址逐步被揭示出来,为了解当时当地的人群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故而地下古城遗址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主题。黄淮海平原上的开封、商丘、徐州、下邳古城等最为典型,48呈现出城下有城、垂直套叠的“城下城”景观。但因黄河泥沙堆积,这些古城遗址埋藏深,地下水位高,开展钻探考古和科学工作较为困难,目前主要在开封、商丘等地开展古城发掘和研究。如开封民间一直有“开封城,城摞城,城下还有几座城”的传说。根据最新考古和地层分析的成果,现今开封城地下普遍存在战国大梁城(文化层埋深10~15米)、北宋东京城(文化层埋深9~13米)、明末开封城(文化层埋深3.5~8米)的废墟,部分区域存在清代开封城古地面(1~4米),可谓“三座半古城”。49“城下城”这一类型的城市,在黄河泛滥平原地区应该极为常见,需要更多地发现和整理,它们是城市在特殊环境下逐渐适应的生命价值体现。

  四、黄河变迁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黄河变迁对城市兴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表现为直接的破坏,如万胜镇和开封就是典型的例子;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交通路线;淤高地面,改变城镇周围自然环境;在城镇周围造成盐碱、沙荒地。50《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一书认为其影响体现在以下五点:(1)改变了城市的地理条件;(2)直接冲毁、淤没城市;(3)泛滥以后,大量泥沙随地沉积,形成沙荒;(4)泛滥又扰乱了黄淮平原上的水系和运河,破坏了水运交通;(5)有些城市受到黄河泛滥的直接破坏,以及再泛滥引起的地理环境恶化、交通条件改变等多种影响。51邹逸麟先生认为,元明清三代黄河流域城市的布局、规模,由于政治和自然的原因,产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城市重心东移,主要分布在大运河一线;二是中部城市由于黄河的泛决,经济明显衰落;三是西部城市亦因整个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和经济重心的东移,也渐趋衰落,长安、洛阳、太原、开封均不如汉唐时代。52于云洪认为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不仅破坏了下游地区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城市赖以存在的周边农业经济,而且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道路交通网络,改变了下游地区城市发展的规模与格局。53

  此外,还有众多学者关注黄河对临清、开封、考城、商丘、徐州、淮安等城市兴衰的影响。54如黄以柱认为,黄河水患对豫东平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泛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方面。以开封为例,黄河的泛滥与改道导致开封附近地理环境恶化,进而使开封城失去了宋代经济中心的地位,明清时期衰落之势不可逆转。55李润田认为,从战国到北宋,开封不断向上发展,是由于这一时期开封离黄河较远,黄河河道本身又较为稳定。北宋以后,开封逐渐衰落,则主要是由于金元以来黄河下游河道的南移及其不断泛滥,对开封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56另外,黄、淮水患作用下的淮安府清河县城、清江浦镇、山阳县城这三座城市,在国家治水方略逐步推进之下,出现不同的发展路径,在万历初年草湾河开凿之后更为明显。也就是说,这一河道与水势的变迁,对淮安府的城市发展与格局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清江浦遂在清代以降的淮安城市体系中,占据中心城市的地位。57

  黄河变迁对城市兴衰的影响,实际上反映了黄河影响下城市及其腹地的环境变化,是区域层面的宏观把握,目前的研究还仅限于单体城市或区域层面简单的列举,缺乏宏观系统的分析和回答究竟黄河变迁如何导致城市系统的行政区划、交通条件、地理环境的改变和区域综合影响等。

  五、反思与展望

  邹逸麟先生曾经指出:“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首先就必须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而要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自然也就离不开黄河的历史”。58黄河的历史,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努力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努力适应黄河泛滥环境的历史。黄河泛滥平原广泛分布的古代城市(有些已延续至今),在黄河堆积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上述三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来看,尽管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还须进一步深化。

  (一)树立“大黄河”和系统研究的观点

  笔者在2012年曾提出:树立“大黄河”和系统的观点、对应“城墙内的城市”这一学术命题、加强微观考察的必要性。59这里再重申树立“大黄河”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我们不能以现代黄河的自然流域概念来关注黄河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应树立“大黄河”的观念,将学术视野放到整个黄河演变的历史中,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曾经在黄河特殊环境下生长的城市。纵论历史时期的黄河泛区,今日华北平原的绝大部分城市都未能幸免。可按黄河河道变迁的特征,分为北流期、东流期和南流期,对众多大大小小的受灾城市进行系统梳理。这样,今海河流域的诸多城市就会很自然地纳入我们的学术视野,它们在成长的早期受黄河影响,有些城市城址发生了迁徙,或淹废,或采取多种适应性手段而得以延续下来,在黄河南流之后,又在新的环境下生长,才逐渐演变形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城市格局。虽然时代较为久远,城市面貌可能全非,但这也是黄泛城市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受黄河南流期(1128—1855)影响的城市,留存有护城堤—城湖等一些特殊的景观,正是当前研究的重头戏。另外,1855年黄河改道后所形成的河道,其附近城市众多,同样深受黄河的影响,也应纳入研究的范畴。尽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河未发生重大的河道变迁,但对流域城市的直接影响也极为深刻,兰州、银川、济南等省会城市直接滨河,太原、郑州、开封等城市直接引取黄河水。如此,有“古今贯通”的学术视野,才能真正体现黄河变迁影响下众多城市发展的全貌。

  (二)把握黄泛城市的数量、类型和特征

  黄河决溢、泛滥究竟影响到多少城市,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量。韩昭庆认为,黄河流域共有112座城市在历史上曾出现黄河决、溢灾害。60这当中有不少遗漏,实际数目远超此数。张蕾在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即使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南泛夺淮期间所形成的黄泛区,也包含了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江苏和安徽的广大区域,包含县级以上的建置城市约138个。”61这是目前统计出的黄河影响下受灾城市最多的数目。同样,遭到黄河洪水湮没和避河患迁城的城市数目,也是未知。有关避河患迁城,北宋和明代的研究相对较为翔实,而金元、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研究则较为薄弱。

  数千年的黄河治理历史中,众多城市应对黄河泛滥环境有其生存路径,至少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湮废,二是避河患迁城,三是原址加固防御。在黄泛城市数量系统爬梳清楚的情况下,可按照此类型划分,探索和归纳出受灾城市的发展轨迹。目前学者们仅局限于几种类型城市的举例,而且都集中于自己所熟悉的研究区域,缺乏宏观视野,很难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受灾城市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总体把握。我们可将黄河变迁影响下的城市按照早期城市分布、城池湮废或城址迁徙、城址固定但修筑护城堤防系统等类型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共性,如城址一迁或数迁、“水域”景观、“城下城”景观等。同时,还要注意区域差异,如当前重视“水域”景观的城市研究,只是其中一个小的亚类型,黄河下游实际上还存在诸多非“水域”景观的古城。此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特质,需要学者们去发现和总结。在系统梳理、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应具体到某一个城市,按照城市生命周期的规律,进行长时段、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三)发掘黄泛城市的当代价值

  黄河变迁环境下生成的类型各异的城市遗存,是千余年来黄河儿女与黄河洪水、沙灾长期抗争和相互适应的生存经验,是国家治理黄河和经营地方的精神智慧,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当前考古技术的发展,“城下城”类型的古城将会被更多地揭示出来。已探明的地下古城如开封、商丘和徐州等,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而在地表大量留存的黄泛城市,无论是避河患而迁徙的,还是原址上发展到当代的,有些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村),都是人类适应黄河泛滥环境的产物,保存有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包括洪涝适应性景观、治水制度、治水人物、治水文献等,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能讲好“黄河故事”。一些黄泛城市至今仍留存有“水城”风貌、“城下城”等特殊景观,在城市形象宣传、旅游招商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诸方面逐渐被重视和利用,我们须予以特别关注,阐述该特殊景观的来历和科学价值,服务当下。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虽然黄河岁岁安澜,但历史上黄河在中下游泛滥平原长期决口、泛溢和改道所造成的区域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黄河变迁环境下成长的城市,因遭受黄河水患的程度不同所呈现出类型多样的发展轨迹,正体现了人类与黄河水沙抗争过程中共存共生的人类家园营造经验和生存智慧,我们应多注重学科交叉、方法交融,走出书斋,予以关注。

  注释

  1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34-84页。
  2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S1期,第12-24页。
  3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等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页。
  4此类成果众多,重要的有: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赵珍:《黄河上游区域城市研究(1644-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肖珺:《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秦汉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娄娟娟:《11-13世纪初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刘利琴:《隋唐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区域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武亨伟:《汾涑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黄以柱:《河南城镇历史地理初探》,《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第3-15页;何一民、赵斐:《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空间分布和数量规模变化研究》,《江汉论坛》2018年第5期,第91-102页;何一民、赵斐:《清代黄河沿河城市的发展变迁与制约因素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99-109页。
  5吴庆洲:《中国古城防洪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6李大旗:《北宋黄河流域的河患与城市水患》,《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20-26页。
  7于云洪:《明清时期黄河水患对下游城市的影响》,《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0辑),第33-47页。
  8张力仁:《清代陕西县治城市的水灾及其发生机理》,《史学月刊》2016年第3期,第106-118页。
  9近年来李嘎对城市水灾的研究着力较多,较为重要的论文有:《明清时期山西的城市洪灾及其防治》,《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6期,第55-62页;《关系千万重:明代以降吕梁山东麓三城的洪水灾害与城市水环境》,《史林》2012年第2期,第1-12页;《旱域水潦:明清黄土高原的城市水患及其拒水之策---基于山西10座典型城市的考察》,《史林》2013年第5期,第1-13页;《水患与山西荣河、河津二城的迁移---一项长时段视野下的过程研究》,《历史地理》(第32辑),第29-47页;《冯夷为患:明代以来陕西黄土高原地带的城市水患与防治》,《社会史研究》(第5辑),第154-202页。多数成果又收入李嘎:《旱域水潦:水患语境下山陕黄土高原城市环境史研究(1368-1979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9月。
  10陈玉琼、高建国:《山东省近五百年大水灌城的初步分析》,《人民黄河》1984年第2期,第38-42页。吴朋飞、李娟、费杰:《明代河南大水灾城洪涝灾害时空特征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第13-17页。
  11艾冲:《黄河沿岸水毁古城的历史地理探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04,A05版。
  12鲜肖威:《历史上兰州东平原的黄河河道变迁》,《兰州学刊》1982年第1期,第82-87页;党瑜:《兰州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
  13汪一鸣:《历史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变迁初探》,《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第2期,第52-60页。
  14邹逸麟:《千古黄河》,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第48-57页;李嘎:《水患与山西荣河、河津二城的迁移---一项长时段视野下的过程研究》,《历史地理》(第32辑),第29-47页;李春荣:《唐、宋、元、明时期蒲州河道治理初考》,《人民黄河》1985年第2期,第63-65页。
  15邹逸麟、张修桂主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85页。
  16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S1期,第12-24页。
  17撰写人为赵永复,见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76-380页。
  18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第98-105页。
  19邹逸麟、张修桂主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66-273页。
  20张乐锋:《河患、迁城与地方社会---以明代孟津县城迁移为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4页;陈隆文:《水患与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变迁研究---以河南汜水县城为研究对象》,《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02-109页;陈隆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78-84页;高源:《鱼台县城址变迁析》,《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93-94,97页;曹怀之:《寿张县县治沿革考》,台前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台前县志》附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92-801页;田家怡、田静:《1855年黄河改道大清河与下游两座古城的湮没探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0辑),第26-32页;武玉栋:《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江苏地方志》2001年第1期,第28-31页;吴宏岐、郭用和:《濮阳城址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第161-172页;古帅:《水患、治水与城址变迁---以明代以来的鱼台县城为中心》,《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第61-69页;李娜、卢勇:《黄河河道变迁对黄淮流域城市的影响---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古今农业》2015年第2期,第56-64页。
  21姚鲁烽:《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水对城镇搬迁的影响》,见吴祥定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2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年,第188-194页。
  22李大旗:《北宋黄河河患与城市的迁移》,《史志学刊》2017年第1期,第54-60页。
  23蔡泰彬:《晚明黄河水患与潘季驯之治河》,台北:乐学书局,1998年,第10-22页。
  24初刊于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四、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1-458页。后收入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32-237页。
  25王俊清:《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水灾与城市变迁》,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4-25页。
  26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27孙景超、耿楠:《黄河与河南地名》,《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第149-152页。
  28于云洪:《明清时期黄河水患对下游城市的影响》,《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0辑),第33-47页。
  29段伟、李幸《明清时期水患对苏北政区治所迁移的影响》,《国学学刊》2017年第3期,第34-48页。
  30(明)刘天和:《问水集:附黄河图说》,见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中国水利史典(黄河卷一)》,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第47-120页。
  31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见[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2页。Chang,S.D.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walled citie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1970,60(1),63-91.
  32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34-84页。
  33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第225页。
  34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81页。
  35初刊于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四、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1-458页。后收入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32-237页。
  36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5期,第85-91页;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水利学报》2008年第6期,第688-696页;陈曦:《河南商丘地区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张蕾:《黄泛平原古城洪涝灾害经验与适应性景观---以明清归德府七城为例》,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7许继清:《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的生成与演进》,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他又指导张庆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2010年),并发表《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类型与特色研究》《黄泛平原古城“环城湖”与城市防洪减灾》《商丘古城坑塘水系探微》等论文。
  38吴宏岐、张志迎:《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域景观历史地理成因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1期,第145-149页。
  39吴朋飞:《黄河影响下古城研究的几点认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6-9页。
  40李娟:《1128-1855年黄河南泛对杞县城市形态的影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82-87页;纪朝荣:《1128年-1855年黄河南泛对虞城县城市形态的影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71-76页;魏明洁:《1128-1855年黄河南泛对柘城县城市形态的影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84-89页;崔松松:《黄河变迁对夏邑县城市形态的影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78-82页;马晨辉、吴朋飞:《尉氏县城市水域景观格局研究》,《中国名城》2018年第12期,第85-91页。
  41苏金乐等:《豫东黄泛古城防洪减灾与郑州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国名城》2017年第5期,第31-36页;李锋:《商丘归德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42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第98-105页。
  43史念海《河山集》(二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4-84页。
  44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S1期,第12-24页。
  45姚鲁烽:《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水对城镇搬迁的影响》,见吴祥定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2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年,第188-194页。
  46王渭泾:《历览长河---黄河治理及其方略演变》,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第58-59页。
  47于云洪:《明清时期黄河水患对下游城市的影响》,《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0辑),第33-47页。
  48Pengfei Wu,Dexin Liu,etc.,A Geoarchaeological Reading of the City-Overlap-City Phenomen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Floodplain:A Case Study of Kaifeng City,China.Sustainability,2019(11),1029,doi:10.3390/su11041029.荆志淳等:《河南商丘全新世地貌演变及其对史前和早期历史考古遗址的影响》,《考古》1997年第5期,第68-84页;赵明奇:《徐州城叠城的特点和成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第129-138页;何旭:《徐州睢宁下邳古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4期,第177-178页。
  49马建华、谷蕾、吴朋飞等:《开封古城黄泛地层洪水记录及洪灾度反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34-138页。
  50陈代光:《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历史地理》(第2辑),第167-171页。
  51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76-380页。
  52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第98-105页。
  53于云洪:《明清时期黄河水患对下游城市的影响》,《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0辑),第33-47页。
  54杨正泰:《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历史地理》(第3辑),第115-120页。耿万松:《历史时期黄河对民权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原地理研究》1985年第2期,第91-96页。李德楠:《河道变迁与城市衰落:〈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解读》,《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第189-192页;戴培超、沈正平:《水环境变迁与徐州城市兴衰研究》,《人文地理》2013年第6期,第55-61页;戴培超:《历史时期徐州水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王聪明、温瑞《利害相生:明代黄淮水患与淮安府的城市变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24-37页。
  55黄以柱:《豫东黄河平原环境的变迁与开封城市的发展》,《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第1期,第83-90页。
  56李润田:《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第6辑),第45-56页;李润田、丁圣彦、李志恒:《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6期,第1-7页;其他涉及到开封城的还有: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张妙弟:《开封城与黄河》,《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133-138页;吴朋飞:《黄河变迁对金代开封的影响》,《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22-129页;吴朋飞、邓玉娜:《黄河变迁对元代开封的影响》,《城市史研究》(第34辑),第1-15页;吴小伦:《黄河水患与清代开封的衰落》,《兰台世界》2011年第16期,第16-17页;田冰、吴小伦:《水环境变迁与黄淮平原城市经济的兴衰---以明清开封城为例》,《中州学刊》2014年第2期,第130-135页;刘春迎:《明代分封制与黄河水患影响下的开封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76-85页;吴朋飞等:《黄河变迁与开封城市兴衰关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
  57王聪明、温瑞《利害相生:明代黄淮水患与淮安府的城市变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24-37页。
  58邹逸麟:《千古黄河》,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59吴朋飞:《黄河影响下古城研究的几点认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6-9页。
  60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变迁河背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7-38页。
  61张蕾:《黄泛平原古城洪涝灾害经验与适应性景观---以明清归德府七城为例》,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9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原文出处:吴朋飞,刘德新.审视与展望:黄河变迁对城市的影响研究述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69-7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