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电力论文

火电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及其科学性

来源:大众用电 作者:王永强;李曙光
发布于:2019-12-23 共10553字

发电论文第七篇:火电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及其科学性

  摘要: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提到节能,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技术节能, 管理节能往往被人们忽视, 在节能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管理节能对于节约能源具有切实有效的实际作用。根据国际上一般的说法, 进行管理节能的单位即使不经过任何技术改造, 最低也能够减5%的能源消耗。在此背景下, 国家开始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评审和认证工作, 并且收到显著效果。

  关键词:节能;管理;小投入大产出;系统;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 借鉴成熟管理模式, 将过程分析方法, 系统工程原理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PDCA) 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

  1 产生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当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 热点话题是低碳经济, 具体行动是转变能源利用方式。随着我国能源资源形势的日趋严峻, 节约资源已作为基本国策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我国《节能法》对各个领域节能提出了明确的管理制度要求、约束性条款和具体法律责任。我国近年来运用能源法律、政策和行政的综合管理措施对能源管理, 取得了巨大成就。

  2009年3月11日,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23331-2009) 正式发布。2012年12月31日《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23331-2012) 新版发布, 同时发布《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T29456-2012) 。

  2011年8月, 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思路明确: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能源审计制度, 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扩大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加快实施节能改造, 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2011年12月, 国家12部委联合下发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万家企业要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331) ,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逐步形成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 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 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 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企业节能管理机制, 做到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持续优化、能效持续提高。

  2012年11月, 国家发改委、认监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规划: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 到“十二五”末, 万家企业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331) 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随着各行各业节能意识的增强, 国家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压缩高耗能产业比例, 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一系列行为、政策影响, 火力发电厂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 规模效益被严重挤压。另外, 新电改方案的出台, 对电力企业冲击很大, 发电成本成为发电企业生存的关键问题。火力发电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要考虑产出, 也要考虑投入, 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 要把节能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 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能源管理体系是解决过程控制的问题, 因此, 开展能源体系建设是是火力发电企业内部性的要求, 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而主动寻求的方法和手段。

  2 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节能增效的主要途径, 包括结构节能、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其中管理节能是关键, 可以实现无低费节能。

  大多数工业能效是通过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的改变而提高, 而并非仅仅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提高能效方法的一部分, 推动系统管理和行为方式已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

  开展能源体系建设的作用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作用和依存的能源管理结构, 从而解决职责不清、结果不明、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结构, 实现采用低成本或无成本系统管理手段,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效果。

  管理节能是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有效手段, 当前, 部分企业仍存在对能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管理不规范, 方法不科学, 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 节能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等问题, 影响了企业节能工作的深入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 借鉴成熟管理模式, 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PDCA) 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 建立覆盖企业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 对强化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 促进企业构建长效节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引导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规范能源管理行为,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能够建立健全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全过程能源管理控制机制、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和节能文化建设机制。因此,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节能工作长效机制, 使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 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地区积极引入能源管理系统方法,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试点工作, 颁布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331) 标准 (2012年根据国际标准ISO 50001进行了修订) , 推动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取得了积极成效。2009年11月, 我国正式启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进行试点的电厂有:浙江兰溪电厂、京能岱海电厂、宁夏京宁电厂等, 认证结果反映出能源管理体系降低能耗的效果。

  试点企业通过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节能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主要绩效有:

  (1) 节能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试点企业, 年节能量在5-20%之间, 这期间虽然不都是管理的功劳, 但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不低于40%。节能量和节约成本直接来源于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日常节能控制的优化。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系统诊断节能机会, 一方面分梯次组织先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员工和专家提升运行控制水平, 使企业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水平。

  (2) 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原来的能源管理项目众多, 独立的能源管理单项, 可以完成单项目标, 但对节能管理绩效的贡献很少。问题出在能源管理工作如不能相互配合、最终导向节能量, 通常会前功尽弃;另外, 各项工作如果没有系统组织, 则会出现各项工作的深度把握不准, 有的干的太多, 有的该干却没干现象。试点中, 能源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完美解决了上述问题。

  (3) 企业具备了不断提高节能绩效的能力。企业能够自我不断提升, 关键是三种机制的建立:外部节能技术信息收集、分析与应用机制;建立内部自我评价与改进机制;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实践证明,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火力发电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

  能源管理体系是用于建立能源方针、目标、过程和程序, 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要素的集合。

  能源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评审企业生产活动中的能源使用或消费状况-利用系统管理和过程方法-策划方针、目标、基准、绩效参数, 分配职责、资源和程序等要求-采用过程控制、设计、采购、监视测量、统计分析等手段-选用高效节能产品, 引入先进节能技术、手段、方法, 获得最佳管理实践-定期对能源绩效、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审, 对发现的浪费, 及时采用纠正和采取预防措施-及时改进-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能源管理体系模式: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 为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 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实现持续改进。因此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有收下几个步骤:管理承诺———确定管理方针———进行能源策化———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测量评审———持续改进。

  3.1 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要界定边界范围, 确定能源管理方针, 制定开展体系建设的工作计划

  下面着重说明一下边界条件的确定。对于发电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 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的能源因素, 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的所有过程、产品, 并涉及企业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 通常应根据企业的特点, 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 企业的活动范围。

  企业的活动范围即企业的活动领域, 包括企业产品实现的活动, 包括管理活动 (如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 、产品和服务实现活动 (电气运行、维修车间、公用工程) 和生活活动 (职工食堂、浴室等) 等。

  (2) 企业的管理权限范围。

  管理权限范围即已确定的企业的职责和权限界限, 包括承担企业活动职能并处于一定区域的企业单元, 如各职能部门、岗位以及临时性的组织机构, 如项目工程部等。虽然能源管理体系管理的是企业本身的能源消耗, 但企业的能源供应商会对企业的能源消耗产生影响, 因此, 应包含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内;至于承包商, 如果对企业的能源消耗有直接影响, 也应包含在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

  (3) 企业的现场区域和地理边界。

  (4) 法律法规的要求。

  适用于电力行业的能源法律法规要求覆盖企业的活动、人员、各类设施、设备、现场区域等各个方面。

  (5) 企业的产品范围。

  (6) 财务边界和运行边界。

  为了以清晰、可验证和长期一致的方式统计能源消耗, 企业应详细分析其经营状况以确定和财务会计边界一致的范围。企业应识别确定的企业边界覆盖下的导致能源消耗的所有活动和运行边界。

  能源方针应确定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行动纲领、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及相关方面做出的承诺, 是企业根据自身能源使用和消耗的特点、规模, 为持续改进能源绩效所作的承诺。企业与能源相关的活动都是以能源方针为指导, 为实现能源方针所做承诺而开展的。

  3.2 能源管理策划阶段

  首先, 要进行合规性识别, 即识别、获取并保存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所有活动都必须在此框架内进行。

  然后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工作。初始能源评审包括两部分:一是能源管理调查, 二是能源技术调查。初始能源评审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企业现场观察、座谈交流和借助于电厂能源使用图表、重要用能设备清单、监测和测量报表、计量器具配置网络图及清单、主要用能设备及系统耗能数据、能量平衡表等历史数, 据对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做一般性的调查, 还可以通过能效对标、设备测试、专家诊断、物料平衡、物流分析等方法识别。初始能源评审可以全面了解能源消耗和能源管理存在问题, 识别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 并根据重要性和可实现程度进行排序。这对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和在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是非常有用的。初始能源评审的结论将作为建立和评价企业的能源方针、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确定优先事项、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

  初始能源评审的内容包括:

  (1) 明确适用于企业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

  (2) 确定产品、过程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 评价出那些对节能具有重大影响和责任的能源因素, 即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3) 评审现有的能源组织结构、职责划分以及现有能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4)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价:即评价企业的行为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实施规范等的符合程度。

  (5) 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程序规范的适用程度。

  (6) 对以往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事件进行调查研究而取得的反馈信息和结论。

  (7) 现行的能源利用效率。

  (8) 节能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9) 企业的其他体系中有利或不利于节能行为和能源管理的职能或活动。

  能源评审的关键性点在于识别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 主要有以下几项:

  (1) 采用、推广最佳能源实践的经验。

  (2) 通过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提高发供电设备能源使用效率。

  (3) 充分利用余热、余压, 提供能源利用效率。

  (4) 加强与本企业能源流有关的相关方协调、配合, 改进能源绩效水平。

  初始评审结束, 就可以着手进行体系策划工作。确定能源基准, 能源目标, 能源指标, 并形成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电力企业能源基准宜依据一定的边界条件和生产、设备正常状态下一定时期的能源消耗和能源效率水平来确定, 对于火力发电厂而言, 能源基准可包括供电标准煤耗 (g/k Wh) 、发电厂用电率 (%) 、发电用油 (吨) 、单位发电量耗水率 (kg/k Wh)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千克标煤/万元) 等指标。能源基准可分基准值和标杆值两个层次。能源基准要形成文件, 并适时评审和更新。

  能源目标是根据能源方针制定的, 实现能源方针的计划、措施;与改进能源绩效相关, 体现企业对能效控制的重点;目标是预期的结果或成效, 一定是可以测量的。

  能源指标是由能源目标产生, 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可量化的绩效要求。

  策化工作要确定需监督的能源绩效参数及管理方法, 能源绩效参数的设置包括管理、运行两个层面。管理层面的能源绩效参数通常与主要能源使用的控制有关;运行层面的能源绩效参数与设备设施运行控制有关。要确定影响运行控制的能源绩效参数, 可以是直接测量的参数, 如发电生产系统的小指标;也可以是模型计算获得的参数, 如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发电厂用率、基于正平衡或反平衡计算锅炉热效率的模型。这些参数与监控对象的能源绩效水平密切相关。

  为使能源目标、能源指标按时间结点得以实现及能源绩效参数在控制范围内, 必须要明确相关部门岗位的职责, 指出达到每项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进度, 阐明验证能源绩效的方法, 从而形成祥尽的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包括: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消除设备配套缺陷、优化系统运行方式;运行优化试验和调整;辅机变频改造;汽轮机通流及汽封改造;选择改进混煤、堆放方式, 实施燃煤高效掺烧等内容。

  3.3 实施与运行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能力和意识建设, 管理优化, 文件编写, 运行控制

  企业需要在全员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技术和体系建设活动。要进行节能宣贯, 通过节能技术交流、节能知识竞赛、征集合理化建议等形式开展节能活动, 使每位员工清楚自身活动对能源使用和消耗产生的实际或潜在影响, 其活动和行为对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的贡献, 以及偏离规定程序的潜在后果。企业要通过会议、公告栏、论谈、简报、意见箱等形式进行内部信息交流, 通过节能网站、节能会议、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途径进行外部交流。应识别主要能源使用岗位人员培训需要, 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优化主要是优化能源管理结构, 包括调整岗位和人员, 进行能源管理职责分配,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套根据企业的特点和满足标准要求的文件化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方法。制定体系文件是企业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和持续适用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企业达到预定的能源管理目标、评价与改进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的必不可少的依据。体系文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随着体系的运行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保证体系文件的持续有效。能源管理体系文件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在使用前需进行反复的评审和修订, 最后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才可正式发布。

  发电厂应识别并策划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运行和维护活动, 使之与能源方针、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一致, 以确保其在规定条件下按下列方式运行:

  (1) 建立和设置主要能源使用有效运行和维护的准则, 防止因缺乏该准则而导致的能源绩效的严重偏离。

  (2) 根据运行准则运行和维护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

  (3) 工作人员应熟知与自己岗位相关的运行控制准则。

  火力发电生产的能源管理主要有:负荷经济调度;煤场管理;燃料监测能源管理;供热系统能源管理;能源技术改造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不能按原设计方案进行时, 应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 对于技术改造的项目 (工程) , 技改前后应及时开展与系统有关的热力试验, 作为对改造效果的评价依据;运行参数优化管理;设备及煤质变动管理;机组启停能源管理;汽轮机、锅炉、发电机、变压器主机能源管理;电气运行节能管理;辅助系统能源管理;设备检修能源管理;加强阀门内漏及设备保温管理;非生产用能管理;节水管理。

  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过程和活动还包括:产品或过程的设计控制;设备设施的配置与控制;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能源的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及最终使用;余热余压利用等。

  方案实施控制包括: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控制;规范运行规程, 完备运行数据记录等;体系运行控制;包括能源绩效控制;与能源目标的偏差控制等。

  实施控制过程中, 应根据对能源绩效改进机会的排序进行实施。排序是根据重要程度和可实现程度, 并综合考虑施工周期、安全及环境影响、技术成熟度、系统匹配等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能源外的其他收益等经济合理性而得出的结论。

  3.4 检查与纠正

  体系运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体系文件正式发布后, 体系即进入试运行阶段, 即企业要按所建立的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整体协调运作, 并记录有关信息。试运行的目的是要在实践中检验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企业应加强运作力度, 努力发挥体系本身具有的各项功能,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纠正不符合, 对体系包括体系文件进行修订、调整, 以尽快度过磨合期。

  检查包括对生产、设备或系统能源消耗数据的监视、测量与分析, 以及合规性评价。

  火力发电企业的检查、监测和分析有以下内容:

  (1) 影响能源绩效的关键参数, 如发电设备用能过程进行能源评审的结果;主要能源使用的有关参数, 如辅机占厂用电率的比重;能源绩效参数, 如发电煤耗、发电厂用电率等;能源管理方案实施能源目标、指标的结果, 包括管理能源和技术能源;实际能源消耗与预期的比较。

  (2) 制定监视测量计划或方案, 按确定的统计期对关键特性进行监视、统计和分析。如对采购的燃料化验或试验对比采购标准的结果;对用能过程进行日常检查, 包括设备巡视、燃煤掺配、辅机耗电率、采暖制冷系统等;建立健全试验组织, 对主要用能设备的运行指标、参数定期进行测试或试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进度、实施后的效果评估, 确定实现目标、指标的程度, 包括优化运行、技术改造等;开展能源监察、能源审计、能效评估或能效对标等工作的结果。

  (3) 对监视测量结果及时分析, 发现能源绩效出现较大偏差时, 应及时确定对策, 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

  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 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符合以下要求:

  (1) 符合预定能源管理的安排, 包括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

  (2) 符合建立的能源目标和指标;

  (3) 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与保持, 并改进了能源绩效。

  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 企业应作好准备检验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即进行内部审核。试运行期间进行的第一次内审的策划很重要, 最好是管理者代表亲自策划, 并要接受内审员的审核, 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均应接受审核, 检验是否充分履行了文件中规定的职责;内审是由内审员承担的, 内审员是否称职关系到内审的质量和有效性, 所以内审员应经过咨询机构的培训, 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一般来说第一次内审最好请咨询机构进行现场指导。为了提高内审水平, 管理者代表可以在策划审核方案时策划多次内审。

  对于在检查及内审中发现的问题, 企业应通过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来识别和处理:

  (1) 确定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的原因;

  (2) 评估采取措施的需求确保不符合不重复发生或不会发生;

  (3) 制定和实施所需的适宜的措施;

  (4)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应与实际的或潜在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能源绩效结果相适应。

  3.5 管理评审

  在内审结束后, 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应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者代表收集汇总整体运行的各方面信息, 各层级管理者对管辖范围内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可以作为最高管理者管理评审的补充, 以确保体系的持续、充分和有效, 并持续改进。

  管理评审应包括:

  (1) 能源方针的适宜性;

  (2) 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3) 能源消耗情况和能源利用效率;

  (4) 内审结果;

  (5) 针对客观情况的变化, 需要改进的方面, 如能源基准和标杆是否要调整;

  (6) 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和资源配置的充分性;

  (7) 体系新的发展动向。

  评审结论应形成文件, 实施必要的沟通和后续改进活动。对于拟定实施第三方认证的企业, 最高管理者可根据管理评审结论决定是否申请第三方认证审核。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要申请第三方认证, 体系运行至少6个月, 且所有要素完整运行一轮后方可申请。

  3.6 持续改进

  管理评审通过, 并不代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结束。企业应保证能源管理体系继续正常运转, 并按照管理评审报告中的持续改进措施, 及有关变更的决策继续进行能源管理改进工作。企业要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内审工作, 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 以确保能源管理持续改进。

  4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突破了原ISO9000, ISO14000起初贯标时的盲目性, 从企业现有节能管理的基础上梳理管理流程, 提高员工节能意识的落实, 以科学的手段, 有效的计划, 坚定的执行力为企业创造效益, 为人类造福。

  科学的手段包含先进的理念, 科学的管理体系, 高效地节能方法, 缜密的计量手段, 精细的统计技术, 适宜的应急措施;有效的计划包含能源消耗计划, 节能评价指标, 设备改造计划, 节能科研计划, 节能鼓励方案;坚定的执行力是全员节能意识的提高, 科学管理手段的落实, 节能指标的完成, 各项节能方案的有效实施。

  能源管理体系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能源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 能源体系是系统管理, 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能源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前, 企业做了很多的节能努力, 比如:指标统计、计量改造、节能审计等等;但是, 工作做完之后好像并没有产生直接可评价的效益, 而且有些工作觉得做了作用不明显, 而有些需要的工作却一直没做。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节能管理活动以零散的方式开展而导致结果不显著, 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开展能源体系建设工作, 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能源管理体系是以能源管理系统方式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这些管理工作相互联系和配合, 形成合力, 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而传统管理统计、计量、技改、监测多种工作往往是各自为政, 繁重而缺乏效果。

  能源管理体系各项工作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一切对于节能绩效的增值的活动得以开展, 一切非增值工作被剔除。传统管理经常是做了很多工作, 但仍然存在盲点, 而且可能出现过度统计、过度计量等不必要的能源管理行为。

  能源管理体系拥有完整持续改进系统, 以PDCA的方式不断推进组织能源绩效的改进。传统管理往往刚开始工作力度较强, 随后开始慢慢减弱。

  (2) 制定符合企业用能系统的综合节能方案, 将节约潜力挖掘到最大。

  节能技术很多, 到底有多少技术适用于本企业?哪些技术既效果好, 又能够不影响安全和正常生产?有没有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节能方法?这些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够系统全面地获取节能技术和节能运行方法, 会导致误选非最优技改方案;如果企业没有对节能技术和节能运行方法进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 对总投资、回报期、节能量以及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等要素不清晰, 会使本来合理的节能方案无法应用。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以用能系统分析为基础, 逐个环节全面识别节能潜力, 综合应用“二八”原则、合规性评价、绩效对比、专家诊断、全员参与、节能监测与平衡测试六种方法进行节能潜力的识别, 因此可以制定出符合火力发电企业用能系统的综合节能方案, 将节能潜力挖掘到最大。

  (3) 全面满足政府各项强制性节能要求。

  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的能源管理法规和强制要求, 用能单位往往需要根据政府的要求做很多工作, 并且接受各类检查, 这些使用能单位感到疑惑。事实上, 这些要求和检查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 并且有些要求与用能单位现实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全面梳理、涵盖了节约用能管理及政府要求的全部问题, 因此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火力发电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4) 能源管理体系为火力发电企业提供了能源管理各个环节的最佳方法。

  能源管理体系综合运行以下手段: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及分解系统设计, 用能结构分析, 法律法规数据库与合规性评价, 基于用能系统的节能综合方案, 能源采购储存管理, 关键岗位分析管理方法, 节能量确认, 从而实现理顺和明确能源管理各项工作职责, 实现产品和系统节能设计的优化, 对过程和计量进行控制, 优化设备设施配置与管理, 完善能源计量系统设计, 持续改进能源利用效率模式设计, 实现信息化理论应用。

  (5) 科学合理的能源管理模式, 避免过度投入和实现持续改进。

  在充分挖掘节能潜力的同时, 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火力发电企业合理开展各项工作, 由于整个体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因此可以避免出现管理资源浪费。例如:监测活动提出统计分析的需求, 统计分析和日常监测又给出了计量的需求。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直接说统计如何做, 计量如何做?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能源, 而不是一味的节约能源。能源节约要以实现必要功能、安全、质量和避免环境污染为前提, 因此可以避免极左的节约。

  能源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三个持续改进工具:通过节能目标的分解考核与绩效挂钩, 并且逐年提高节能目标, 同时辅助对员工优秀建议的奖励, 促进整个用能单位的全体员工自觉地推进节能的进程;建立法律法规标准、能源基准、先进节能技术收集渠道和转化方法, 使用能单位的用能效率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通过系统控制、维护、制度和员工参与, 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正是这三个工具, 为体系实现了不断自我改善功能。

  (6)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开展是与现有能源管理制度及其它体系的结合。

  能源管理体系是将要求及实施指南融合到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中去, 是在现有体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补充、修正, 并使其按照预定的规则进行运转, 是具有持续性及自我改进功能的科学管理体系。

  5 结论

  能源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前, 节能管理项目众多, 但通常不能做到系统策划, 流程控制, 仅仅关注个体的节能量, 则会造成改造的设备节能成果在系统内体现不充分, 节能绩效不显著。按照GB/T23331标准执行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火力发电企业完美的解决上述问题, 实现节能工作全人员, 全过程, 全范围, 它注重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耗, 并帮助企业发现了众多节能环节中存在的考虑不周到问题, 切实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 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国标GB/T 23331-2012, 2012年12月。
  [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国标GB/T 29456-2012, 2012年12月。
  [3]《电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DL/T 1320-2014, 2014年3月。
  [4]《能源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认证要求》, RB/T 116-2014, 2014年8月。
  [5]《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作用与实施》, 中电联认证中心副主任贾伟, 2013年12月。
  [6]《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 中电联认证中心副主任周明, 2015年3月。
  [7]《火力发电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和途径》, 中电联认证中心副主任肖广云, 2013年3月。

点击查看>>发电论文(最新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天津国电津能热电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王永强,李曙光.火力发电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开展[J].大众用电,2015(S1):50-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