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污染论文

德州市水质污染原因及政府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30 共3107字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以物质再生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产出,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传统经济生产主要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项直线过程,产出越多,对资源的消耗和产生的废弃物就会越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生态健康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二、德州市水质现状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华北黄河冲积平原,河道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大于1,000 平方千米的支流有两条,流域面积介于 300~1,000 平方米的支流 16 条。近年来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据多部门出台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显示,地区抽样的浅层水质中未污染的地下水取样仅占总取样的 55.87%,深层地下水质好于浅层地下水,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三、水质污染的原因

  水质污染是由于水体受有害物质的排放而造成使用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污水中的各种有机物,重金属和酸、碱、氧化剂都会导致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时消耗氧气,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微生物再水氧消耗完之后对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水质污染问题的来源复杂,是各种原因一同作用导致.

  (一)社会公众对水污染防治参与欠缺.生活污水作为河流和地下水系统污水的一部分,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污水排放也越来越严重.多数居民的家中并没有安装污水过滤装置,居民将未经处理的菜汤、食物残渣等直接排入下水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政府没有对生活污水完善的收费制度,居民污水排放导致负的外部性,而生活污水的数量庞大,无害化处理的成本高,政府污水治理负担加重.生活污水造成的水体污染又反过来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二)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不够。水污染问题是由各行业,多部门共同造成的,而实际的监管却仅仅由水务和环保两个部门负责,而水务和环保两个部门由于职责和监管权力所限,不能对水质污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在水污染问题发生时也无法具有处理问题的有效权利。水污染的来源广泛,不能单靠一到两个部门监管,需要多部门联手,合理解决污染问题。然而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除水利环保之外的部门,并没有将水污染等环保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这些部门也就没有激励去参与水质污染的联合治理。这就造成了水污染出现了能管不想管,想管不能管的政府治理缺陷。

  (三)对再生水循环利用的程度不够。德州市目前的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污水处理厂都没有形成完善的再生水处理利用系统,再生水处理能力不足。再生水循环利用涉及园林、公共卫生、工业等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配合,建设完善的污水循环体系。再生水对农业的作用极大,工业循环水中富含的有机物,都是能够给植物生长带来好处的营养物质。农业用水季节性强,再生水的即时供应往往不能满足需求,而城市再生水存储空间不足,无法进行大量存储.循环水的生产成本高,无法对天然水形成有效的替代,工业和农业对循环水的需求明显不足.

  (四)缺乏应急监测设备.德州市化学化工,生物制药等传统行业在产业总体中所占比重高,企业潜在环境安全问题突出,企业违规排放的污染物质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事故.在遇到突发的环境状况时,基层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无法快速、准确地将污染的范围、程度监测出来,对突发性的水体污染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

  四、政府采取的措施

  环境污染问题来源于市场失灵,由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造成,仅靠市场无法实现对水污染的有效治理.而经济活动所带来的这种负的外部性不但危害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政府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权力的主体,可以弥补市场低效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十二五”规划以来,德州市政府大力开展海河流域污水治理工作,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道路,市委市政府对水污染治理高度重视,以建设生态德州为目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的规定和方案.

  (一)加大投入,不断推进治污体系建设.在“治,用,保”的环保工作思路下,因地制宜,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递进式”的治污体系.在污染治理方面,一是增强工业治污能力.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5亿多元,完成工业企业治污水平的改造提升;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 18 座,总污水处理能力 64 万吨/天,出水水质达到国 A 标准,“十二五”规划以来,累计投资 4 亿多元,新铺设污水管网 400 余公里,九成以上的污水得到处理。

  (二)严格执法,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对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环评“一票否决”制度,严禁“两高”项目上马。强化环境监测,实行日常监管与专项环保活动结合,集中解决水质污染的突出问题。发挥在线监控平台的作用,全市共安装 201 套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对全市境内 81 家重点市控废水污染源,18家污水处理厂,1 个饮用水源,8 个河流断面的全天实时监控。

  (三)积极推进农村水源污染防治.进行专人监管,成立乡镇环保办公室,设立专职管理人员。发挥财政引导作用,财政资金支持大型沼气项目,完善养殖机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清污分流。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立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做到污水集中处理与就近处理结合。

  五、政策建议

  主要着眼于“治、用、保”,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 3R 原则,政府着眼于从源头进行污染的控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在目前水资源已经受到部分污染的情况下,仅仅着眼于水污染治理本身,忽略了产业政策与行政相结合。

  在水污染的治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污水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从减排到污水分类,分层次利用到再生水循环流通体系。

  (一)构建低污染、节水型产业结构。淘汰传统的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提高新兴产业、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体系的比重,实现污染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转变。在产业布局方面,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的特点,将重污染企业尽量设置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区,避免对居民饮用水质造成影响。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高污染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将水质污染的外部性企业内部化.

  (二)加快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治污技术.政府投资资金,建设水污染治理研究小组,结合本市特点,组织开发具有推广意义的治污核心技术,包括污水循环技术、减量技术、系统优化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以及零排放技术等,实现外部技术与实际情况、科学治理与政策导向相结合.

  (三)在污水处理厂经营中引入市场机制.政府投资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往往存在着技术人员缺乏、监管不到位、污水处理量波动较大、运行不正常的问题.在污水处理厂的经营中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实际拥有人和经营人相分离.实行以绩效考核为主体的政府监管和利润分成为主要手段的激励措施.将部分水污染税收收入和污水处理经营所得分成给私人作为经营费用.两权分离可以有效降低经营费用,节约行政成本,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六、结语

  总之,在国家不断倡导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的今天,政府以循环经济为目标,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水污染治理,将环境治理的成本分摊到造成污染的企业中,解决污染治理资金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实现污水循环治理,解决水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季松。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3.5.
  [2]张兆吉。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9.
  [3]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编。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4]赵来军。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