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污染论文

农业水污染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8 共335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长春市农业水污染现象探究
【第一章】长春地区农业水污染问题研究导论
【第二章】 农业水污染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四章】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长春市农业水污染解决对策及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长春市农业水污染治理路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污染的涵义。

  农业水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农业水污染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水土中借助雨水进入水体中,另一个则是处理不当的农业畜禽类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致使水体水质富营养化。

  2.1.2 农业水污染的特征。

  农业水污染问题实质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农业水污染问题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第二,范围影响广泛而全面,它作用于生产、生活、工业、农业、意识、政治、科技等全部领域中;第三,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第四,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发生新变化;第五,可控性,也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指挥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总可以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内。

  2.1.3 农业水污染的种类。

  探索中国农业水污染问题的产生,按照来源划分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种植业和养殖业原因给水体环境带来的污染,如农药、化肥、禽畜粪便、水产养殖等造成的污染;第二,农村地域乡镇工业发展对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第三,农村居民生活排污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第四,城市排污对于水环境造成的污染。

  环境学中,水体污染主要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种类型。点源主要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

  2.2 论文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传统模式的深入思考,以及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分析层面上进一步形成的。结合历史发展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非与之俱来,而是为了适应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旨在促进和谐发展而架构的新理念。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要基于人类对于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认知及分析,相比于智力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化的古代历史,从人类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层面进行考虑,并不具备于自然的改造和影响能力。因而,将被动变为主动接纳并形成思考和认知的过程,离不开人类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架构和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可追溯于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具体生存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及自身能力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大自然,从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更好帮助的思维渐渐形成,而据此产生的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创设了条件。毋庸置疑,随着研究层面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对大自然掠夺和破坏,以及在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基础上所引发的由人类活动本身所产生的诸多客观性问题,致使人类对生产环境的产生了积极性思考。

  回首人类发展历史,因人类活动而引发的诸多问题,促使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关于这一点,从上世纪 70 年代《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相关阐释中可以找寻清晰实证,而《大纲》中首次提及"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自此成为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直到上世纪末期,经世界环境保护发展大会共同达成的《21 世纪议程》,最终确立了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理论基础。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可以发现,首次提出的阐释中,明确了关于人类需求的永续发展概念,旨在突出了人的生存于发展特质。发展至今,虽然关于这一理论基础在概念界定中依然存在不相统一的学术性争论,但综述相关的国内外学者在据此得出的概念界定阐释中,以及新时代下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关于这一理论基础的重要特征,始终离不开积极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关于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积极性思考。总之,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强调的核心,主要基于人类的一切发展均不能建立在牺牲和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展开,而针对当前因环境恶化和破坏产生的诸多问题,如何保护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关注的重要课题。

  2.2.2 环境经济理论。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之前,关于污染问题引发的环境影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几乎尚未涉及,只是进行了外部性的相关理论讨论和分析。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关于外部性研究成果的日趋成熟,经济学家开始将探究的视角伸向了这一领域当中,而具备一定研究成效的外部性成果,则作为相关的研究原则予以介入,为水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展开关于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讨论之前,有必要对外部性的概念界定予以呈现,虽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真正统一的概念认同,但综述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所谓的外部性实则强调的是对人类形成的直接负面效应,这种直接性往往具备单一性特质,忽略了关于相关因素的涵盖,如市场机制的分析等。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认知并不属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虑因素,具体体现在价格竞争中,市场的趋向性变化规律,并不能有效构建与外部性的直接关系。可见,被纳入研究基本原则的外部性理论,其强调的多为人类之间的彼此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分析,且这种作用和影响无法具体体现和直接介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业水污染的直接或间接性影响,就外部性原则的角度来看,所呈现的只是广大农户不考虑自身行为的无责任感知和辨识的外部性成因,而且还包括具体治理层面的"搭便车"因素的考虑。具体而言,这种外部性反映在实际中,便是农户基于农田所施加的具备污染特质的农药、化肥等,其相关责任和后果往往有他人进行承担,因此也不存在关于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因素影响的客观性承担动机。因此,关于农业水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在学术界存在短期的研究行为,但在进行相关影响的分析和呈现时,必须要将外部性这一原则积极介入,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全面地具体把握,因环境污染体现在经济学中的市场配置及失灵,以及行政层面的措施不当和失灵等相关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水资源隶属于准公共品特质,鉴于农户无意识的不当"制造"和处理,致使过度开发现象呈现持续性的攀升趋向。毫无疑问,这种现象的发生与他们思想意识中薄弱的市场机制产生直接关联,也正因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关于农业水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性损失,不仅无法清晰把握其严重性,而且在展开治理层面也往往仅仅从污染层面去考虑。

  时至今日,我们关于水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涵盖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水污染问题所造成的关于工业、人类自身的健康等所产生的经济学范畴的影响,也应被纳入研究的范畴当中。此外,关于水污染与社会生活相互之间暗藏的相互作用因素,也是关于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因素,比如被污染的水质往往导致更大范围和区域的农业用水污染,以及渔业、养殖畜牧业等层面的经济影响。可以说,农业水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不是一个狭窄的思考范畴,而是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直接性研究。

  2.2.3 农业环境学评估与评价理论。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分复杂、类型多样、排放分散、量大面广,很难进行定量化分析,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不能直接测算,一般采用间接方法。特定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符合估算大多采用平衡法、追加计算法、概率统计法、类推发和应用模型等方法。

  其一,平衡法:建立在已知一定流域负荷量的基础上,在获得的数据中减去点源污染的负荷和水体与陆地表面的大气沉积物,计算所得的负荷被看作是农业面源污染符合量的最小估计值。

  其二,追加计算法:是建立在把整个流域划分成多个特定区域(如森林、草地、平原、农田区等),在这些区域任何一种营养元素负荷量被看作是流域其他社会生态或物理。地理参数函数,总负荷量是所有污染物的负荷总量。

  其三,概率统计法:以但愿流域内,通过统计分析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与流域受纳水体中污染物负荷的相关性,建立函数关系,从而估算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和负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