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中国私房影像的消费逻辑与反思

时间:2020-03-21 来源:东南传播 作者:淦纯 本文字数:6182字

人像摄影论文第四篇:中国私房影像的消费逻辑与反思

  摘要:在私房影像中,身体和服装、道具、场景等一道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物品,通过交换价值进行相互赋值,兼具符号消费与身体消费。本文通过分析消费社会下私房影像的发展逻辑,即通过美的制造与宣传将受众纳入规训体系并最终将心理渴求与认同转为消费行为,指出私房影像盛行背后所体现的无处不在的凝视、私密性边界的模糊以及真实自我的缺失等问题同样值得警惕与反思。

  关键词:消费社会; 私摄影; 私房影像; 凝视; 规训;

  20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鲍德里亚所言的“消费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消费者对于物的需求开始转变为对其背后意义的需求,同时为追求意义的完备,物的“丰盛”以整组、全套的形式出现。私房影像的发展与这一结构转型关系密切,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变化的产物,私房影像盛行实质也是将消费逻辑隐藏在各种符号的组合之下,以对符号的操纵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理想的美进而使受众不自觉被纳入到身体规训中并触发各类消费。

  一、消费社会与私房影像的发展

  (一)消费社会的形成与特点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始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赋予其更多的劳动潜质和理性精神,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科学技术和理性自由使市民社会成熟起来,劳动不仅被热情赞美,还被大量使用;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规模与资本积累逐渐扩大并丰盛,20世纪后,供需矛盾显著,产品面临销售困境,消费开始由负面走向正面、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未消解生产的始基性作用下转为支配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1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消费社会区别于生产社会,后者的成员主要以生产者的角色参与社会生活,前者则对成员们作为消费者的能力有所要求,消费主义还引导人们将视线从财富、权力转移到象征符号上,即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鲍德里亚曾以洗衣机等日用品的需求来描述消费社会的特点,认为人们添置洗衣机并不仅是为了其客观的工具功能,而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2随着消费对象与消费客体的不断扩大,商品通过消费的方式反过来开始塑造消费主体,而这种塑造仍然具有区隔色彩,主体通过在消费过程中对物品赋予精神性、感受性和体验性等符号来确定身份、地位、品味与自我认同,物品在内涵领域中有且只拥有符号价值以及通过消费文化方式实现的符号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造成了物品的流动性与可替换性。在整个消费社会中,这一特性则体现为社会等级被物的等级取代,一方面意味着阶级的流动性增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具备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和社会角色本身都变成了随用随弃的。

  (二)私房影像与消费社会

  私房影像,或称私房照、私房写真,一般指在有限的、非公共的空间内以身体为主要、面容为次要所拍摄的照片,具有极强的商业意味。私房影像既兼具私摄影在空间上和内容上的私密性,又兼具人像摄影的“形神兼备”与人体摄影中以人体为主要对象的特点。私房影像的发展与消费社会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消费社会中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大大提升是私房影像发展的一大推力。数位相机技术于上世纪末进入民用市场,摄影的门槛随着技术的提高与价格的降低而降低,在国内,摄影不仅被照相馆、工作室等专业机构所拥有,还促成了更多自由、独立摄影师的出现。大多数人在迈入这个门槛时,很容易将镜头首先对准自己的生活以及周围的人,而私房影像的风格与内容具有明显的私密性,正如《城市画报》杂志编辑桂梅曾言,人们“最真实的秘密就是房间里的自己,在私人空间中,人们的表现往往最为自在也最为自大”3,摄影师与被拍摄一方的亲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私密性产生的尴尬,更容易进入私房影像所需要的自然状态。

  其次,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消费主义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其标志性现象是提倡与鼓吹消费的传播媒介大量出现,“影像作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手段的集合体,配合大众媒介一同将欲望立体化、直观化”。3在这一社会环境中,私房影像随摄影的大众化而日常化,不再是只出现于某些具有重要意义时刻的奢侈享受;同时,私房影像也由于具有更容易塑造消费主体独特自我形象的私密性而获得更广泛的消费偏好。

  二、中国私房影像的消费逻辑

  (一)消费观念:从特殊化到合理化、常态化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成为一种新的崇拜符号,成为一类十分重要的消费品。对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从一开始就是唯“资本主义的”目的马首是瞻,身体被重视、被关怀,是为了成为一种社会地位能指。4私房影像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身体,不仅仅是为了同时间的单向性做抵抗,更是通过对身体的关照创造出更多诸如幸福、美丽、动人等可见符号,以使它变成“更加完美、更具功能的物品”,作为符号的身体与物品在理论上具有了等同关系,意味着对身体的重新发现必然要先经过物品,如此,私房影像及其关联消费变得合理且必须。

  其次,互联网“将曾经被特权把持的视觉资源、观看的自由、制作和传播图像的权利,从理论上赋予了每一个人”,5在更加开放与包容的网络平台中,“历史与社会新闻、事件与演出、消息与广告通过剪辑获得了在符号层次上的等同,相互脱节的内容变得连续、承接而不矛盾”4,过于重视个人感受的私房影像和其他更具社会性的信息放在一起时,这种局限的小我似乎变成了一种平常的文化现象,传播媒介中私人影像的泛滥使得私房影像这一身体消费行为常态化。

  (二)消费意愿:无限可能引发无数追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私房影像的门槛逐渐降低,脱离了专业性条框与单一审美的限制后,人们能利用的工具与拍摄的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后期修饰的程度也更加大胆。

  影像的无限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格的多样性,正如约翰·伯格所发现的那样,广告总是作用在过去或是未来,与现在保持一段距离的时刻总能因为时间的面纱而更加让人憧憬、向往,八九十年代女神的审美高潮总是在网络上更迭涌起,来自未来的虚拟偶像也逐渐入侵时尚界与传媒界,而无论是复古潮还是未来感、婉约国风或是清新日式,通过服饰、妆容与环境渲染出的氛围恰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想象。二是后期的可操作性,无论是对颜色的修改,亦或是对五官、身形的调整,极大的后期空间让消费者更容易抵达想象中的形象,因此也更愿意为影像买单。

  (三)消费影响:无止境的规训

  在被展示的私房影像中,模特至少占有身材、表现力、样貌中的一条优势,私房影像中常常出现身体各部位的特写,如颈椎与胸椎处、锁骨处或是腰曲,又或者仅仅依靠一面白墙、一层薄纱与一束光就能将迷离慵懒展现。私房影像塑造了一系列的人造景观,为受众的“看”提供了充足的内容和渠道,而互联网的传播不断刺激着受众的视觉欲求,不仅激发更多影像的涌入,还大大提升了媒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造成内容与平台的循环的、相长的发展,这一发展的直接影响便是在无声中将更多的受众纳入到规训体系。

  拉康在其镜像理论中曾提到,他人通过镜像可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与自我确认,从而对主体的自我进行修正,受众(且常常多为女性受众)便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更加隐蔽的规训以及消费指令,最终“被全套或整组的物包围”4:对于身体曲线的渴求引发健身消费,既包括健身课程,也连带健身餐、健身服等;对无暇妆容的渴求引发美妆消费;对场景选择的游移不定引发兼具多重装修风格与拍摄服务的照相馆兴起;而所有的好奇心又同时为博主(关键意见领袖)事业开辟市场,带来广告资源的泛滥,并再次通过为受众营造出可代入的假象而产生新的消费。

  三、私房影像背后的反思

  (一)无处不在的凝视

  “凝视”(gaze)源于视觉文化研究,指“携带着权力运作和欲望纠结以及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6。拉康的“凝视”理论认为主体的观看是由他者的凝视结构而来,想象的凝视使得主体变成一个集他者欲望与自我之欲于一身的欲望主体。镜像之看便是这样一种“想象的凝视”(gaze of imaginary),在人的镜像之看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我在看,而是我可能被看。萨特所讲的“凝视”也是这样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观看,他人被悬置,被部分地“去现实化”了。7福柯则认为视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规训和权力的共谋,“凝视”是一种权力不对等的观看。

  在私房影像中,镜头的凝视代替了眼睛的凝视,拥有了对于身体更加肆无忌惮而又合法化的占有。在大多数情况下,模特总会默许或不自觉以他人的眼睛来打量自己,尽管脑海中的他人或许不在场,但注视却留了下来。约翰·伯格曾根据遭受质疑但从未动摇的做法与习俗提出女性与男性的社会风度的本质区别,男性的风度基于其表象的潜在力量,而女性的风度则在于她表达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界定他人对待自己的分寸,为了准确表明这一自我对待,女性通常将身份分割成“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所受的规训不再那么直接与强制,而是一种隐性的操纵。视觉的压制性力量贯穿拍摄始终,美的标准通过图片、视频、展览、时尚秀等方式更加便捷有效地将受众包围,镜像手段将更多的受众纳入为潜在规训对象与消费者,从前期场景、道具、服饰妆容的选择,到拍摄时微笑时嘴角上扬的弧度、侧身而立时转动的角度、手臂摆放的位置等,以及后期的色调,凝视的塑造力量持续且深刻,传媒手段与男权文化资本、商业资本一同维护这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而又正如萨特在其自传《词语》中所言,“我学会了用他们的眼睛来看自己。这种注视保持着我的模范外孙的本质,并继续向我提供我的玩偶,赋予我一个世界”,8模特在凝视的规训下往往能获得标准化的美丽以及因此而来的夸赞与羡艳,精神上的满足感与愉悦感又再一次默许了“凝视”的合理存在。

  (二)私房影像的边界

  私房摄影的私密性还曾体现在传播渠道与传播对象方面,而随着心态的开放与技术的支持,“私人影像还逐渐呈现社会化、公共化的趋势,在公共、开放的网络平台和社会议题中成为被窥探的新型景观资源”。9早在十多年前,顾铮便已观察到新生代摄影家们的影像叙述正在通过网络、展览、平面印刷媒体等途径转化为具有群体代表性的视觉表达,一方面显示了群体存在感,另一方面建构了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个人之间的认同感。

  罗兰·巴特曾言,“摄影的时代恰恰与私生活扩展到公众面前的时代,甚或是创造一个将私密公众化的新社会价值的时代相一致,私密被公开地消费”。10私房影像中由于对私人生活或身体大面积暴露而产生的羞愧感也随着私人影像的普及以及女性自我观察意识的明显而逐渐转为一种拥有的炫耀,恰如欧洲裸体油画的男性拥有者那般。在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私房影像被展现,截止12月7日,微博话题“人像摄影”阅读量已达7.4亿,讨论量48.8万,两种不同风格的人像摄影话题“旧时光是个美人”和“少女情怀总是诗”的阅读量也分别达到了15.7亿和8.9亿,讨论量分别是97.9万和61.5万,再更清晰一些,摄影师“双囍是朵花儿”的个人话题“双囍私房写真”阅读量也已达3967.5万,讨论量2.1万。人们越来越乐意参与、分享这类影像,在消费场景、道具、服饰等等的同时也用符号背后的意义构建出一套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只有被展示出来时才起作用。私房影像中符号的意义并未将焦点落于现实生活,而是使消费模式来到前台;影像并不塑造普通个体,而是引人注目的消费偶像。11在网络社区中,私房影像不仅是大声的自我宣言,还能收获虚拟的亲密认同感,甚至追随者。这些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个人与社会的另一种联系方式,不断扩展着私房影像的意义,同时也模糊了其私密性的边界。

  (三)真实自我的缺失

  在私房影像中,无论是布景、服饰还是道具的选择,实用性早早让位于观赏性,物品背后的意义也被更多地关注,在这一功用性美丽的形成中,女性不断地对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以使其表现出幸福、健康、魅力等可见符号。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对身体带有指导性自恋的投入并不是为了深刻了解,而只是为了物化身体并使其成为一种资本、一种社会地位的能指,“身体与物品的同质进入了指导性消费的深层机制”,4意义的消费使得物品的可替代性增强,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需要,其本身便已成为目的,在接连不断的欲望流变中,人们很容易忘记自我本来的面目。

  中国的私房消费人群集中在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并在孕期的妈妈出现一个小高峰,这一时期的身体往往被认为是最美好的、最值得纪念的,同时也是一去不复返的。12这是资本贩卖的焦虑,也是技术设置的陷阱。消费是一种理想价值体系,理想美的存在迫使女性受众陷入自我监视,在大众传播的引领下不断追求着“真实自我的消失和漫画般自我的复活”,4正如身体功能越是衰退,人们越要对其进行赞美。1952年,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决定性瞬间”的理念成为摄影美学理论核心,在这个瞬间,“无论从构图、光线、事件、立意还是时机上都正好吻合某种特定内涵和意义的产生”。13私房影像同样注重瞬间的把握,只是这一次的瞬间主要依靠布景的衬托、人为的想象以及色调的渲染。私房影像的拍摄实质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传达自我概念、取得身份认同的一种实践:通过拍摄内容清楚地展露被拍摄者的自我定位与期望,通过影像风格、角度及道具的选择可以大致推断出影像的主体希望引发的思维逻辑,通过符号的使用来刻画自己的形象与地位。

  正如肖恩·尼克松所言,“身份是必需的构想和虚构,我们需要它们在世界中起作用,将我们落实到与他人的关系中,并组成一种我们到底是谁的感觉”,14每一次的照片展示都是自我身份确认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加强自我期待的形象、不断地回避自我缺失使梦想中“我”的形象清晰起来,进而在网络社会中获得关注、接受并产生意义。

  四、结语

  私房影像用各种意义的符号搭建出一个脱离真实生活的环境,资本又通过媒介将制造出的理想美传递给更多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认可并羡慕,进而将自己纳入到驯服体系之中,意识形态上的认同最终转化为经济消费行为,并在媒介的不断宣传之下进行制造与消费的循环。影像所散发出的虚幻光芒使女性深陷其中,其自我意识因“看”的存在一点点被抹去,甚至在内心剥离出另一个对自我的“审视者”。作为“被看”的对象,其身体受到功用性的关切与开发,影像不再只为记录而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塑造社会交往中的形象与身份。

  技术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将影像制作与观看的权利分给了更多受众,受众在渴求美好的同时需要警惕资本的控制,并把握好“拟真”与真实的距离。苗条与丰腴、稚嫩与成熟、青春与衰老以及在个性与经历的合力下呈现出的面容与神情都各自为美,保持自我与理性才不至于在解放消费冲动进行“自恋式”投入的快感中成为拥有千篇一律表情的个体。

  注释

  1丁峰,彭定萍.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批判[J].商业时代,2012(07):4.4-6.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58.
  3[4]顾铮.中国私摄影论[J].社会科学,2006(12):100,98.
  4[7][8][15][17]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23-124,112-113,1-3,127,86.
  5郑萍萍.真相是什么?被利用的影像[J].中国摄影,2018(06):23.
  6朱晓兰“.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3.
  7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J].文艺研究,2010(04):38.
  8[法]萨特.词语[M].潘培庆,北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8.
  9陈仁杰“.自我”的镜像——中国私人影像中的主体建构[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5.
  10李可亮.浅谈“私摄影”[J].当代艺术,2010(04):2.
  11杨昊.灌糖水的照片——一种网络私摄影的文化解读[J].装饰,2010(04):91.
  12我研究了一下女孩为什么要拍私房[DB/OL].VICE中国,2018-11-21.http://www.vice.cn/read/I-tried-tounderstand-why-girls-want-to-record-their-nakedbodies.
  13汪凌.摆拍的“瞬间”,真实的“仿像”[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05):137.137-138.
  14[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M].周宪,许均,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7.

点击查看>>人像摄影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
    淦纯.消费主义视角下私房影像的发展探析[J].东南传播,2019(04):87-89.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