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最美现象”化解的道德焦虑与心理路径(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5793字

  ( 二) 强化 “最美现象”的心理效应

  ( 1) “最美人物”的示范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道德榜样对人们的影响遵循的是 “他律-自律”的规律,道德榜样的影响力来自其人格魅力,它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一座道德标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人们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践行能力逐步凸显出来。“最美现象”蕴含着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品质,以真实的形象、具体的行为展现出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使人产生亲切的心理体验,赢得情感认同,唤起对道德行为的叹服和崇敬。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褒奖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这是一种替代性强化。当全社会都在力挺 “最美人物”,政府表彰 “最美行为”,媒体传播 “最美群像”,就会激发更多的人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把原来潜在的行为倾向表现出来,逐步将自我道德价值取向纳入 “最美现象”的行为轨道。 “最美人物”都是平凡人,他们的举动深入人心,更易为人们尊崇、学习和效仿,成为人们面对 “小善”和 “小恶”的抉择时,最真实和最具说服力的道德参照。

  ( 2) “最美现象”的从众效应。见贤思齐是人们共同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学认为,缺乏道德人物的模仿是离散性和非目的性的,而对道德人物的模仿则带有选择性和指向性。“最美现象”来自于民间,其真实性降低了人们认同的心理门槛,他们释放的正能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主观世界,内在的张力和无形的影响力感染着人们自然地溢出爱心,提升主体性,升华自身的道德境界。在理性从众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个人会使自我的行为与社会推崇的 “最美现象”相匹配。自 “最美妈妈”之后,我们又迎来了 “后最美时代”,“最美伸手哥”王铁山、“最美叔叔”谢尚威、“最美快递哥”及 “最美洋爸爸”等,他们用有力的臂膀挽救了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形成了集体向善的 “最美”风景。择良而随是更高层次的心态培育,凡人善举日渐积累成一种大气候,一道道最美盆景汇合成最美风景。从 “最美人物”到 “最美现象”,再到 “最美群像”,理性从众使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良心和价值观的回归,这才是道德的真正力量。

  ( 3) “最美群像”的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把蝴蝶效应形象地描述为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将使北美洲几个月后出现龙卷风,也即起初的微小启动可以带来巨大的后果。“最美人物”依据其真切的事实、高尚的精神品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种影响力,形成一种特有的 “场”的效应,对人们的道德影响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弥漫性,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最美作为一种精神在不断传递,更多的普通人从善如流,如诗人艾青在 《光的赞歌》中所说: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是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借助丹·司波博的心理易感染性理论认为: “榜样和普通人既具有相同的公共表征,又存在着差异的公共表征。相同的公共表征是榜样具有真实性和亲和力,而差异的公共表征更易进入到个体的认知范围,转变成为个体认知参与的心理表征”.[4]“最美现象”的高尚性给人们带来生活目标和方式上的教益,进入到人们的认知范围;人心向善,善举散播开来,人们自然就参与到发现美、践行美、传播美、弘扬美的洪流中来,让身边的人和事,感动身边的人,组合成 “最美群像”,形成主流舆论引导和民间道德评判的同频共振。“最美群像”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产生多维、主体、纵深的影响。

  ( 三) 呵护 “最美现象”的心理安全

  ( 1) 给 “最美人物”以心理慰藉。“最美人物”在生死关头勇于伸出援手,做出不平凡的善行义举,把希望带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把真情献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但要如何才能不让 “英雄流血又流泪”? 这就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以奖励,让道德践行者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社会回报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政府与社会需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关爱 “最美人物”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为他们撑起保护伞,使价值得到尊重,合理利益得到承认,加大见义勇为基金的奖励力度,对助人者提供经济补偿,使其享受系列社会公共服务的优惠待遇,解除他们助人的后顾之忧,这是一项迫切需要跟进的工作。英雄流血又流泪,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英雄,而是整个社会的道德。

  ( 2) 给 “最美现象”以制度保障。“德不孤,必有邻”.从心理机制上看,对 “最美人物”的宣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仅诉诸于人们的道德良知、人之本性,显然是不充分的,还要求助于制度的保障和约束,建立起 “德得一致”的社会激励制度,以制度的规范力推动人们道德自觉的形成,为“最美现象”的常态化提供支持。对制度的尊重是现代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种意识。因此,既要以 “最美现象”正面引领、感化提升,又要做到负面防堵、规避制约,以律法坚持抑恶扬善的道德立场。只有在司法完善、社会赏罚公平的前提下,才可能使道德制度化和自觉化,才可能为好人撑起保护伞,使人们没有顾虑地做好事,从而建立起一个真正具有内生力的道德社会。

  ( 3) 以 “最美现象”引导社会公正。公正是人的德行之需,一个人在付出德行的过程中,调动内在的道德动力,付出高涨的道德热情,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公正对待。“最美现象”激励作用的预期是: 人们认同并褒奖这种善行,公正地对待他人的道德付出,给善行应得的公正的认同。“最美现象”是人们行为的外在道德动力,给人们践行道德规范以支持。当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德行的现实价值成就了他人,给社会带来更大益处,内心会产生做正当行为的欲望,他的道德付出才会是积极的和愉快的。绝大多数人若都有与人为善的情感,和睦相待的态度和利他的无私的行为,我们也就走出了道德焦虑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法]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M]. 渠东译。 北京: 三联书店,2000: 366.

  [2][德] 康德。 判断力批判 [M]. 宗白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94.

  [3] 陈寿灿,郑根成。 “最美事件”的伦理启示 [J]. 观察与思考,2013 ( 7) .

  [4] Dan Sperber. Explaining Cultu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