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以经济学的多个角度认识“延迟退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19 共3954字
论文摘要

  面对中国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基本养老保险沉重的支付压力,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已无法回避,自临近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关于"延迟退休"的话题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地讨论,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成为关注的焦点.最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延迟退休的大政方针似已确定,剩下的或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笔者想从几个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这个话题.

  一、福利经济学的角度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金额约为2.5万亿元,但实际上账户里做实的仅有2703亿元,个人账户"空账"已超两万亿.从政府方面看,延迟退休的主要理由是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如果不延迟退休,空账将越来越大.

  马歇尔提出的"消费者剩余"这样讲:"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简单地说,消费者剩余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选择最优的消费数量可以使得自身的情况得到改善.消费者剩余代表的是福利的改进,这是个主观的概念,大家都满意,社会自然和谐稳定.

  举个例子,我给孩子买奶粉,网上某旗舰店比实体店每罐便宜十几元,我选择在网上买,即使这家店子的奶粉经常在我买后微小降价,每次的购买都我都觉得满意,因为在购买的时候它比我的心理定价低,带给我不少的消费者剩余,增进了我的福利.同时,我不能等着它更便宜时再买,孩子每天都要吃奶,这个不能等.对于已经就业的不少人来说,到年龄退休和到年龄就领取养老金成为了很久以来的期待和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个例子有相通之处,即使延迟退休以后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更多,但是年龄到了,需要退休,需要领养老金,不愿也不能等待.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延迟退休或延迟领取养老金是对其福利的严重损害,其消费者剩余是负的,自然谈不上满意,这给社会稳定可能就会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

  水果的不同时段定价很典型的体现了消费者剩余的运用,要么高价新鲜,要么低价较鲜,最终使得愿意花费不同价格的人都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从而在社会整体上达到福利改进的效果.养老保险也一样,要么就按时退休但维持现有的水平,要么就延迟退休但提供一个较高水平,当然,这会面临在实施中的困难,制度需要提供一个或多个选择来实现缴纳养老保险意愿的满足.

  美国政府在同样的问题上选择了弹性退休制度,在62至70岁之间可以自由选择退休时间.最早到62岁退休,但每提前1个月,养老金少发0.56%.而在65岁以后,每延迟退休一个月,养老金多发0.25%.可见,美国所提供的是退休时间的自由选择,而非通过延迟退休解决社会养老的支付压力.而美国解决养老金资金来源的办法是多元化,建立私人养老金计划,充分激励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401k计划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投资时免税、退休后收税的方式,激励员工工作时多储蓄、退休后及时消费.

  二、劳动经济学角度

  劳动经济学关注就业、失业、劳动力市场发育等问题,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理论、迁移理论、就业与失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工资与收入分配理论、人口转型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等领域.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此前,在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意味着年轻人需要抚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人口抚养比上升,使得中国经济过去赖以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窗口加快关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可能会日益严重.对此,有专家提出要延迟退休年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等各种措施,并以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定在65岁左右为由,呼吁将我国职工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到65岁.

  结合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来看,中国目前有7亿多劳动力,劳动力绝对数和可能的经济状况相比,劳动力数量不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30多年,年轻人比例确实越来越低,而人口周期是20年,加上生育观念的改变,劳动力在数量上增加短期内也很难.要提高人口红利,比较现实的是把劳动力要素变为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到资本类的分配,换句话说,就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使现有的劳动力成为高级的工人、高级的农民、高级的知识分子等,由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本,进入资本类的分配,由此释放出更多的人口红利.观察最近10年的劳动力数据,最直观的结果是农民工变少了.10年以前,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到100万,而今我国每年毕业700---800万大学生,这意味着每年1000万新增就业大学生占了大部分,农民工迅速减少,这也支持"人口质量红利"在到来.

  2013年8月发布的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人社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军事经济学院等部门和高校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完成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负责人邓大松教授也认为,以中国目前就业岗位的供给状况,延迟退休条件并不具备.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徘徊在1000万个左右,其中,大约30%的岗位来自退休人员的更替."每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差不多800万个左右,加上农民工、社会其他就业人群,就业岗位供给的缺口大".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将使大量青年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青年失业状况,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严重.

  从国际比较来看,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发达国家退休比较晚,基本在65岁甚至以上,而发展中国家退休比较早,一般在60岁以下.中国的退休年龄确实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要低,但问题是,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预期寿命低于发达国家.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0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为74.83岁,其中男性72.38岁,女性77.37岁.这意味着如果按照清华大学的方案,将男性退休时间延迟到65岁,则其缴费一辈子后领取退休金的时间只有7年.而2009年美国人的预期寿命为78岁,男性75.5岁,女性80.5岁,即便男性选择65岁退休,也还有10.5年的退休金可以拿.

  三、信息经济学角度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的完备性对经济人决策具有关键影响.笔者在《"柠檬"理论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效应》一文提到过,按照博弈论的游戏规则,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调整不管在福利上是递增或是递减,最终都可能会使今人逐渐不愿缴纳保险,对政府公信力和政策的实施效应也有负面影响.这也是笔者反对动辄就提支持或不支持"延迟退休"及"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原因.

  养老保险缴费是一个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当居民身强力壮收入高的时候,他们缴纳保险费,而当他们年老收入低又需要照顾的时候,再用养老保险机构支付的养老金来安度晚年.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消、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如果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就不是居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同时,居民对自己是否可以一直有能力缴纳保费,交纳的保费是否可以在老年时得到更多的回报,政府的养老保险计划是否可以一直持续都是不确定的.政府在实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时对政策本身掌握相对完全信息,但是居民对于政策的实施实效和变化点都很难预测,也就是说,居民掌握的是不完全信息.换句话说,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被"柠檬"化了.可以说,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的不断微调正是为了更好的为民众服务,但这种不断调整,反而使民众无法保持对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相信度,使制度改革的效果偏离初衷,这可以被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制度频繁变动成本".而从博弈模型分析,双赢的均衡结果就是政府出连贯政策,居民相信政府,经济效率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四、公共经济学角度

  公共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其广泛性和社会性,要求政府责任的介入.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安排,分配的是公共资源,所以政府在发展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和重大责任,这既关系到我国民生改善的质量,也关系着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在半年内通过大规模时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宏观影响,发布了《未富先老下的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宏观影响和政策选择》报告,得出了养老改革需分步走和组合拳的路径.报告考察近20年的养老金替代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发现,1997年之前它达到80%,1997年后就只有60%,2005年至今,这个替代率就逐渐逼近40%.从养老金替代率的降低以及养老金收益的基准公式都可以发现,政府在养老方面承担的责任是在递减的.这种递减可能会使民众对政府责任的履行产生疑问.

  延长退休年龄,使养老金制度不崩溃,这种观点本身实际上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先从我国养老金发展的背景来看,国企从上世纪50年代参加就没有养老金,有国家包揽,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各地才陆续开始缴养老金,那么50年代到90年代这些年,个人拿的是低工资,国家国有资产高积累,政府也作了医疗和养老的承诺.后来市场经济改革展开,政府不再大包大揽,那这段历史欠账的弥补应该认真考虑,而不是单纯靠延退解决.综上所述,延迟退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算是最优的制度安排,也许我们应该考虑的更多.

  参考文献:

  [1]吴江龙,许晓丹.社保改革报告发布:延迟退休影响就业 暂不可行[N].长江日报,2013-08-05.

  [2]田享华.报告:80后需更努力工作才保30年后养老水平[N].第一财经日报,2014-01-07.

  [3]国家统计局网站[E].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