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治疗现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09 共4327字
论文摘要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HZ) 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局部神经受累及其支配的皮肤、黏膜上发生疱疹或丘疱疹并伴明显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由于病损表现于皮肤表面,引发的明显神经痛对患者社会交往、工作及生活影响较大,造成患者心理压力较大,甚至可能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与社会脱轨。因此,积极正确辨治此病,缩减病程、减轻症状、减少或阻止后遗症的发生,对于消除患者心理压力,更快融入社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中药,尤其是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有着明显优势,不仅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而且无论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疗效均好,具有提高治愈率、缩短恢复期及防治后遗症的作用。现将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治疗现状综述于下,希望对临床医者防治该病有所裨益。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 1 病名 带状疱疹属于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学称其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蛇丹”、“蜘蛛疮”和“蛇窠疮”。关于本病的记载,始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五十六·甑带疮候》: “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其后医书多有记载,但病名各异,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四·腰部》称之为“火带疮”、“缠腰火丹”; 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之七》称之为“蜘蛛疮”;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称之为“蛇串疮”; 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称之为“蛇窠疮”。

  1. 2 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在中医学属于“疮”,为痈疽疮疡的一种,对于带状疱疹发生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 “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认为是风湿之邪侵犯,正邪交争,搏结体内,血气壅塞,表现在外则发为带疮。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载: “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心肝二经之火,治以凉心泻肝,化斑解毒汤是也; 湿者,色多黄白,大小不等,流水作烂,又且多疼,此属肺脾二经湿热,宜清肺泻脾,除湿胃苓汤是也。腰胁生之,肝火妄动,名缠腰丹,柴胡清肝汤,外以柏叶散如意金黄散敷之。”指出带状疱疹的发生离不开心肝脾肺四经,或为心肝火盛,或为肺脾湿热,或为肝火妄动。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的观点是“缠腰火丹蛇串名,干湿红黄似珠形,肝心脾肺风湿热,缠腰已遍不能生”,将巢元方和陈实功两位医家的观点统一到一起。清·吴谦《医宗金鉴》所阐述的观点与陈实功的类似,仅两处有少许区别: “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若腰生之,系肝火妄动。”祁坤《外科大成》: “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而缠带作也。”祁坤在前代医家理论基础上加入了心肾不交。

  在古代医家的研究基础上,现代医家总结出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是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盛或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感邪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侯平玺认为本病急性期是由湿热毒邪相互搏结,瘀阻经络而成; 缓解期则是因湿热毒邪损及肝阴,经脉失养所致。牛德兴等认为带状疱疹的病机为风邪火毒,湿热蕴结和气滞血瘀。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黄时燕等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余毒未尽,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 或为病久缠绵不愈,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失调达,气血运行不畅; 或为火毒侵袭肝胆经络,耗伤阴津,气滞血瘀; 或年老体衰,且病程日久,久病多虚,元气虚衰不能托毒外出; 久病多瘀,瘀血阻络,不通则痛。

  王松岩等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病因病机为肝胆湿热,脾湿内蕴,湿热毒邪未清,使经络阻隔,气血运行不畅; 虽肝经的湿热已除,但肝郁气滞而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或是过用苦寒之药,劫伤阴液致经络挛急,气滞血瘀,虽以邪实为主,但本虚亦存,是多种因素而致的虚实夹杂之证。

  总结诸多医家对带状疱疹的认识来看,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为带状疱疹主要病机特点,具体归纳如下:

  ( 1) 肝经郁热。多由情志内伤,致肝气郁结。《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 “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气滞日久则肝经郁火,复感火热时毒,客于少阳、厥阴经络,熏蒸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本病水疱常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胸胁或腰胁部最为多见。根据《灵枢》所指出的经脉循行分布,足少阳胆经“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下腋,循胸,过季肋”,其足少阳胆经经别“别如季肋之间,循胸里”,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发于胸胁、腰部的带状疱疹多属于足厥阴、足少阳之证。
  
  ( 2) 湿毒壅盛。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致脾虚湿蕴,复感火热时邪,客于阳明、太阴经络,浸淫肌肤、脉络发为疱疹。本病可上及头面,下及阴部黏膜。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其与足太阴、足阳明经有关。足太阴脾经从下肢内侧上行,经过阴部,上行至舌下; 足阳明胃经起于头面,经鼻旁、眼下,至口旁、面颊,上行额角,复而下行,经胸腹至下肢。因此,发于头面五官及阴部的带状疱疹多属足太阴、足阳明之证。( 3) 气滞血瘀。年老体弱者,因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血虚肝旺,湿热毒盛,皮损表面火热湿毒虽已外泄,疱疹消退,但余邪滞留经络,久久不除。久痛入络,湿热毒邪羁留,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后遗神经痛症,且痛势较剧。因老年人气血亏虚,经络失养,“不荣则痛”,正虚邪恋,经脉瘀滞,因此年老患者后遗痛发生率高,且迁延难愈,是为本虚标实之证。

  2 治疗现状

  2. 1 辨证分型用专方治疗 对患者进行辨证,针对每一种类型进行加减治疗。潘朝明等用龙肝泻肝汤为主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基本方为龙胆草、黄芩、柴胡、赤芍、木通、板蓝根、竹节、香附、两面针等。肝经风热壅盛,表现为疱疹周围红晕明显,红斑色鲜红,灼热赤痛较甚,并可以见到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者,加栀子、牡丹皮及三七末; 脾经湿热,表现为疱疹糜烂,渗出液较明显,自觉疼痛,口渴而不欲饮水,胃口不佳,胸口满闷,腹部胀满,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者,加车前草、泽泻、薏苡仁; 疼痛不止,夜卧不宁者加延胡索、丁公藤,重用三七末( 早晚各 3g 冲服) 。万和祥针对发病部位进行加减治疗,选用柴胡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基本方为柴胡、黄芩、栀子、生地、当归、赤芍、牡丹皮、牛蒡子、连翘、炒延胡索、甘草等。疱疹在头面部者加升麻、桑叶、菊花、生石决明; 在四肢者加忍冬藤、丝瓜络、泽泻、薏苡仁; 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罂粟壳; 疱疹渗出液体明显者加苍术、黄柏; 发热者加生石灰、知母。段行武运用《医林改错》中的身痛逐瘀汤配合增液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方药为秦艽、桃仁、红花、鸡血藤、没药、五灵脂、地龙、生地、玄参、天冬等。发于头面部者加川芎、蜈蚣; 发于躯干部者加延胡索、香附; 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

  2. 2 固定方药治疗 各地医家在固定方药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如张冰凌认为本病多发于肝胆经循行的部位,故治疗应以清热祛湿、凉血、通络为主,采用大青连翘汤治疗带状疱疹,方药为大青叶、连翘、金银花、茯苓皮、马齿苋、薏苡仁、丹参、贯众、柴胡、黄芩、延胡索、甘草。汪宗发等以清热解毒除湿、养血活血止痛为原则,采用蛇丹汤治疗带状疱疹,方药为龙胆草、栀子、大青叶、生地、白芍、当归、延胡索、薏苡仁、板蓝根、黄芩、柴胡、甘草等。杨景山则用清肝经湿热、清火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法,方用加味泻青丸,药物有当归、川芎、羌活、防风、龙胆草、栀子、土茯苓、大黄、甘草等。孙虹则用清肝利胆、泻火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法,采用疱疹合剂治疗带状疱疹,药用龙胆草、炒黄芩、车前子、黄连、炒柴胡、川楝子、金银花、贯众、板蓝根、丹参、乳香、没药等。谷玉琴等创蜈龙汤来治疗带状疱疹,药物组成有龙胆草、栀子、土茯苓、白芍、红花、紫草、当归、陈皮、车前草、柴胡、蜈蚣、甘草等。

  2.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常见的方法为: ( 1) 穴位封闭。泼尼松( 强的松) 10mg,2%利多卡因 5mL 混合,得气后将药物分注于穴位中。选穴时按中医肝胆经脉辨证取穴,基本穴位为肝俞、胆俞、太冲、肺俞,配穴根据受损神经分布加背俞穴或华佗夹脊穴。( 2) 中药内服。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以血府逐瘀汤与金铃子散加减为基本处方,药物有柴胡、当归、红花、丹参、延胡索、金铃子、乳香、没药、赤芍、枳壳、白术、炙甘草等。病在头部者加川芎; 腰部以下者加牛膝; 气虚则者加黄芪; 失眠者加柏子仁、远志。

  2. 4 外治法 外治法是皮肤科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各地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单方单药外用的报道较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值得借鉴。本病初、中期可采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大黄、马齿苋、野菊花外洗进行治疗,每天 1 剂,煎水 2000mL 微温外洗患处,每天 2 ~3 次,每次15 ~20min。若皮损有激发感染者,可选用龙胆草、板蓝根、牡丹皮加水 500mL 煮沸 20min,温后淋洗患处,每天 1 次,每次 10min。于风波等运用验方鲜越瓜切片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疼痛均于 2 ~ 3d 消失,疱疹干瘪而痊愈。

  2. 5 针刺治疗 针刺是依据中医的经络理论来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特别对神经痛有明显疗效。如夏兆新在带状疱疹头足各刺 1 针,并在疱疹分布区域外侧寻找疼痛敏感点,进行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头尾两针接电针治疗仪,留针 40min,每天 1次,10 次为1 个疗程。王慧等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令皮肤出血,治疗带状疱疹 50 例,有效率达 100%。

  3 讨 论

  综上,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失调、肝胆不和所致气滞湿郁,进而化热化火,湿热火毒阻滞经络外攻皮肤而致。本病病机初期多为湿热郁阻,中期多为湿毒火盛,后期多为热邪伤阴、气滞血瘀或脾虚湿盛,余毒不清。多湿多瘀、毒邪瘀滞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且瘀滞贯穿病程的始终。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在辨证施治方面,一是中药复方不仅直接治疗该病本身,而且可以调节本病带来的全身不适; 二是针灸局部选穴,直达病所,针药并用可提高带状疱疹的治愈率,缩短疗程,尽早消除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张红星,杨云宽,林国华 . 带状疱疹[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马璋玲 . 侯平玺教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举隅[J]. 中医药研究,2002,18( 2) : 32.[3] 牛德兴,牛瀚医 . 带状疱疹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0.
  [4] 黄时燕,吴祖兰,唐盛容 . 火针加灸法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2006,25( 4) : 243 -244.
  [5] 王松岩,贾春林,邹存清,等 .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02,19( 3) : 11 -13.
  [6] 潘朝明,喻清和,黄霖 .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76 例报告[J]. 实用疼痛学杂志,2005,1( 3) : 136 -13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