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网页设计论文

视觉的解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343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疲劳问题探析 
【第一章】基于视觉疲劳的视觉传达优化设计探究绪论 
【第二章】视觉的解说 
【3.1】视觉的色彩疲劳 
【3.2】视觉的形象疲劳 
【3.3  3.4】视觉的心理疲劳 
【4.1】web端网页视觉疲劳分析 
【4.2】移动端手机界面视觉疲劳分析 
【4.3  4.4】传统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视觉疲劳分析 
【第五章】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缓解视觉疲劳的方法 
【第六章】眼与心的互动-寻找视觉舒适感与设计的平衡 
【结论/参考文献】视觉传达中缓解视觉疲劳的设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视觉的解说

  2.1 视觉的产生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它可以识别物体的明暗和颜色,人们通常把它称为视觉。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人的眼球,主要用于成像的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一种叫圆柱细胞,另一种叫圆锥细胞。圆柱细胞主要是可以感觉弱光,主要负责辨别明暗;而圆锥细胞则主要是感觉强光,它除了分辨明暗外,还有分辨颜色的能力。

  眼球的视网膜在收到外界光线作用时,刺激起了视网膜内的圆柱细胞和圆锥细胞的兴奋,这种兴奋的感觉由人的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枕叶,就这样,视觉产生了。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人脑获取的全部信息中来自视觉的有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视觉系统不仅能够感知客观事物存在,还可以扩展空间和时间的范围,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电影、电视这些媒介。视觉感知受既往经验的影响。虽然视网膜形成和进入大脑的图像是倒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视觉是一种感觉,它只反映了外部对象的个性特征,如形状,尺寸等。事实上,人有其他的感情,如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他们都是其他对象的所有表面特性的反应,将这些感觉彼此相连,能全面反映出整个对象。这就是知觉,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被知觉记忆,同时,知觉还和我们感知物体时的条件和环境有关。由于不同的环境、工作、学习、生活习惯的影响,包括某些光、形、色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加上生理上的原因,都能对视觉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2.2 视觉的心理基础

  2.2.1 视觉的心理基础-生物性

  人的生理功能包括五官感觉、视神经、脑细胞功能以及性本能,都是人体感受世界的生物基础。在生物学家眼里,人的感觉来自一大批神经元的功能,并且还有精确的功能划分。视觉系统就像高超的精密仪器,充分体现了造化的妙用。

  人可以精确的识别形状和色彩,在生理反应的基础上形成感觉,还可以校正因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视觉假象,视恒常现象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例如,视觉功能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也会在视觉心理上产生特定的反应。眼睛在390-780毫微米光波的范围内可以有色彩感觉,由于对色彩不同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可以形成特定得色觉。正如着名的生物学家克里克所说:“只有你头脑中一定的神经元和分子以确定的方式活动时,你才能感受到红色,这也许说明了,为什么你能体验到鲜明的颜色感觉;为什么某种神经行为导致你看到红色,另一个使你看到蓝色,而不是反之亦然;”[1]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客观的物理性质和人的生物特点是形成感觉的自然基础。以红色为例,它是可见光中最长光波,视觉刺激强度大,醒目程度高,因此常见于警示、振奋精神之用。由红色长久的刺激可以导致视神经疲劳,并产生视觉补色效应(第三章)。这个生理特点决定了色彩的补色原理,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关系也由此而来。“万绿丛中一点红”具有美感,说明这种比例的色彩对比适应人的视觉生理,如(图 2),由此可见,所谓人的视觉感官的舒适度,取决于物理特性和人的视觉生理特点在心理上的反应,在这里有心与物的统一。

  人所喜欢的节奏,其中包括音乐节奏和视觉节奏与人的生物节奏密切相关,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在不同的节奏感中体现出来,体会一下人的生物节奏在不同的情绪下的变化就不难认识这一点。视觉节奏与生物的心理特征是相通的,在外界的刺激和生物适应的基础上,各种形式感可以在适应心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反应,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是形成好恶感的生物基础。教堂的钢架结构形成的节奏感,把视觉引导向十分神圣的空间,使人产生一种肃穆、敬仰之情。例:库珀教堂(图3)、中国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图 4)外一个钢架结构的塔体回廊也给人美的视觉节奏。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说的是人的生理上的共同性。人有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理特点,也有感官上的共同的喜爱和厌恶。例如,大家都不喜欢过强的光线、混乱的色彩刺激、还有苦涩的味道等等,这就有了基于生物性的,人的感官共同心理基础。

  2.2.2 视觉的心理基础-生态性

  如果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生活中考察,会发现生活中也有对自然的体验,即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充实人的感受,视觉经验的积累会影响人的视知觉,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可以诱导审美感受。根据视觉心理学家格列高利的考察,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生活在没有直线感的原始环境中,棚屋是圆形的,耕地是环绕山势和地形的自然曲线,家用器具也多为不规则的圆形,所以他们对直线透视的缩短现象根本无从体察,因而看不出透视变化[2].另一方面,祖鲁人生存在原始环境之中,又磨练出特别敏锐的其他感觉和生存能力,诸如规避危险的灵敏感觉、寻找猎物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也叫我们现代人自叹不如。随着生存状态的改变,人类一些在原始生活中练就的直觉开始退化,在现代培养的某些心理反应得到加强。大量事实说明,人的感觉和心理反应并非一直固定不变的。丰富的视觉经验使感知能力格外发达,能够”一目了然“,同样的道理,对于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则有可能”熟视无睹“.如果两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体验差别很大,对同一现象的感受和心理反应也会有差别。人的视觉爱好就像味觉中的个人爱好一样,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

  不同的视觉经验直接影响心理感受。例如,(图 5)北方山势雄奇,山石纹路裸露,滋生了刚健的北方山水画气质;而南方山水秀美,植被茂密而且外形多变,也会影响南方人的审美感觉。这是环境影响心理的表现。丁绍光的装饰画(图6 图 7)在最早期步入美国的时候,鲜亮的画作在美国北部相比较南部卖的更好。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美国北部的天气情况,生活环境分析得来,北部的环境相对乌霾,没有那么明亮,人们反而心更向往鲜艳,明亮的画作。

  2.2.3 视觉的心理基础-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有一个着名的论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后来的理论发展中,众多学派又提出了很多大同小异的观点,但基本明确一个道理:人的本性,本能是客观存在,社会性影响是后来的叠加,不能互相替代。

  人与人的个性是有差别的,有的时候这种差别很大,即使在相同的区域相同的年龄段,由于性格、经历、经验和想法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社会的强大影响毋庸质疑。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影响,对客观视觉世界的心理反应也有不同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最为明显。在当时的城乡之间,红色装饰成了普遍基调,名为”红色海洋“(图 8)。红色的象征性可以满足当时的政治心理需要,大家同在红色之下激昂亢奋,做欢欣鼓舞状。这就与我上文提到的人们本性趋向”万绿丛中一点红“就相悖了,原因是政治体制和舆论导向通过从众心理决定了这一切。但是理论形式上,我们依然要承认红色客观情况带给我们的视觉刺激。

  人类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其中包含生物基本功能和社会化重塑的重要影响,倘若其中任何一点被忽略,都不能正确理解人的需求和行为。生物本能的潜在作用贯穿于心,这是基本的、恒久的,重新塑造的社会可以赋予人丰富的社会内涵,人的思想和情感,生活态度还有审美感受。所以在设计中除了遵循考虑到视觉和心理因素之外,我们仍然不能抛开社会的影响因素,就好像我们设计师也是一个跑销售的业务员,时时刻刻要迎合受众,有些时候,同一种商品不能满足多类型的人群,这里面的影响因素也包含着中国的国情,在后文我会重点分析。

  2.3 本章小结

  视觉可以把物象摄入眼睛,这一点犹如照相机的光学功能,但是,视觉心理的反应机制却是照相机所不具备的。视觉心理反应不同于固有的生理功能,其中还有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的影响,与生俱来的生物功能会因生存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视觉上的感受也会因人而异,这些审美差异的原因可以再自然属性与心理反应的关系中寻找,也可以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找到可靠的依据。(图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