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论文

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有效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3558字
摘要

  甘肃东部地区主要是指以六盘山为界的东部黄土高原地区,即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平凉、庆阳地区,海拔1000m~1500m,以泾河水系为主干,黄土平均厚度达50m,最厚可达100m以上。由于黄土质地疏松,经长期河流侵蚀、风力等作用,形成黄土塬、梁、峁、坪、川等地貌类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其中黄土塬面较大,著名的有董志塬、早胜塬、屯子塬等,塬面平坦,土壤肥沃;黄土塬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而形成的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据数据统计,由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活动,该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一、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1.水土流失的形成。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垂直节理发育,旱涝灾害频繁,高强度暴雨冲刷,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率低。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具体的危害有以下几点:(1)破坏地面完整,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2)影响土壤水分的含量,导致旱涝、虫害灾害等发生,严重威胁受害区群众的生活;(3)表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增肥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4)气候干旱、大面积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而不仅仅是水土流失;(5)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旱作亩产低而不稳;(6)由于地形复杂,一场暴雨,泥沙碎石时常淤积、淤塞水库和渠道,很多水利设施不能发挥正常效益,甚至闲弃或者报废;(7)水土流失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破坏交通道路,为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8) 影响群众生产集体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收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造成水土流失的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是降水和气温。从气候类型上说,东部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年的降水量相对较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7、8月份,其他月份降水量极小。甘肃深居内陆,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据历史文献记载,近300年来有旱灾的年份共144年;降水统计分析表明,干旱频率大于20%为旱年;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为严重,情节严重的颗粒无收。东部地区冬寒夏热,南热北凉,冬长夏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根据郑宝喜《甘肃经济地理》资料可知,陇东地区冬季均-5℃~-8℃,夏季均温16℃~23℃,极端最低气温-22℃~-28℃,极端最高气温35.5℃。日较差10℃~14℃,年较差25℃~30℃。东部地区海拔高,少云雨,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2100h~2700h;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但没有较大降水做补充,许多地方正向着沙漠化转化,尤其是偏远深山地区、少河流少植被地区;再者,地表的水分满足不了地表植物和土壤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2.地理地貌因素。地貌以黄土平原为主,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东、西、北三面的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少、干旱程度比较高的地带。沧海桑田,地质运动造就了雄浑的黄土地貌。甘肃东部地区现存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的地形地貌。这种地形地貌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3.人口因素。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盲目地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不仅不能创收增收,而且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并且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修建道路等工程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途径及科学措施

  (一) 甘肃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学措施

  随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水土保持在解决江河水患和山区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科学措施:植树造林,加大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兴修水利工程,挖掘水资源潜力,加强道路等基础建设管理,对土地进行新的规划和利用,用现代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保护并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有的地方仿照宁夏铺设地网膜进行防治。栽种根系发达的旱生植物,可固土保墒,改良土壤。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开发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综合治理、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均不尽相同。但仍有一些可以普遍采用的途径。

  1.进行综合治理与发展规划要以自然条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黄土高原资源环境复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既要治理环境,又要脱贫致富,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以服务广大人民为目标,以发挥资源潜力为主线,以综合治理为核心,形成一个符合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建立生态、经济和社会统一、协调、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可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东部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落后生产方式下,广种薄收,越垦越穷,使资源步入恶性循环之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农业生产入手,科学生产,提高生产效益,提高思想认识,改变生产方式,为改善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农、林、牧、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并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来支援农业生产。

  3.遵从科学的治理方法。防治措施要根据各类型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防治方向与途径和水土流失特点,因地适宜地安排各项治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塬面地形的特点是沟头溯源前进,沟岸扩张,雨水冲刷使塬面不断缩小沦为沟壑。对于这样的地形,防治水土流失的最好办法是就地拦蓄利用降水,通过整理基本农田、拦蓄工程、建林草带三道防线,来分散径流,节节拦蓄,就地利用。防止塬面径流下泄,以达到对塬面土壤进行防护的目的。

  (2)对于梁峁地形,利用地形特点,通过造林种草或封山育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提高保土能力;对梁峁农田,进行坡改梯,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对深入梁峁的沟头,采用生物和兴修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防护。

  (3)土坡面的水土流失是比较严重的。容易形成片状、网状、细沟的径流来侵蚀坡面。最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是增加植被覆盖量,将土坡面修建成水平沟和鱼鳞坑等,进行造林种草,就地消化坡面形成的径流。还可以因地适宜地兴建山地果园或营造经济林等,发展多种经营。综合配置,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防治体系。

  (4)沟道、沟壑地形,易形成积流,营造固沟防冲林,增大植被覆盖面是常用的办法;修建淤地坝或引洪漫地,有条件的兴建小型库、塘,将水蓄积起来,用于发展灌溉。做到蓄、淤、排、灌结合,以蓄、淤为主,在沟道两岸营造防冲林带,形成工程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的沟道防治体系。

  (5)由于地形的复杂和特殊性,常常会在阴雨天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我们要做好并不断地要改进防治措施:①建立预防监测点,观测预报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危害的险区、重点区加强监测预报。②不在险区修建居民点及其他建筑物。③在泥石流沟道产流区坡面增加植被,削减径流,减少动力。

  结合防护工程,拦石缓洪,综合防治。在沟道节节打坝,分段拦蓄泥沙;抬高沟床,缩小滑坡体的临空面;增加坡角支撑能力,在滑坡体上打固定桩,在滑坡背壁上方集水区修建排水道;阻止径流沿裂隙进入滑坡体可有效地防治滑坡和崩塌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的防治要求措施之间配合紧密,相互衔接,要使治理与开发、保护与利用、改造与生产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生物与工程相结合,防、治、管、用相结合,劳作与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社会自然环境大系统中的主要问题。在整个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虽然自西部大开发以来,陇东水土流失的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有不足。水土流失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划、科学的措施进行治理,这样才会高效,才会达到治理的目的,才会有益于人民群众,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自然环境问题,才能保障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才能符合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建立生态、经济和社会统一、协调、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莫瑞霞,莫卫军。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究[J].科技信息,2009,(25):782.
  [2]陈国建,李锐,杨勤科,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问题[J].资源与市场开发,2004,20(5):361-363.
  [3]孙俊杰,冯浩,杨万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途径与前景[J].水土保持通告,1998.
  [4]杨子生。论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及其有关概念的界定[J].山地学报,2001,19(5):436-44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