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成果、不足及前景(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3 共7801字

  三、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在特色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研究、 生态农业模式探索、 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1. 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理论体系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多学科理论共同支撑下的农业形态,不仅涉及到大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还涉及到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理论支撑体系。从某单一学科来说, 中国都建立了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如何超越单一学科理论,实现跨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仍旧面临着困难。 尤其是搞技术的不了解经济,搞经济的不了解技术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研发的一些生态农业技术只符合单一学科的理论要求,难以发挥综合优势,更没有形成生态农业理论体系。 同时,中国发展生态农业受土地经营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征、市场化程度等重要因素影响, 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应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能仅仅关注生态环境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

  需要研究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点,构建生态农业支撑理论体系,打造适合在中图 1 1981-2014 年中国发表“生态农业”主题学术论文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数据库。国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

  2. 生态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建设滞后

  生态农业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不是一些简单技术或者是若干个单独技术能够支撑运转的,需要把各种单一的、复杂的技术进行组织,形成技术体系。 但是,这个技术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通过农民的探索来完成,虽然农民在实践中不断试验一些农业生产新模式,但其并没有足够的基础理论准备对试验的新模式进行规律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 目前国内在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上,更多的是跟进策略,对西方已有的技术进行再研究,试图在中国推广,一般效果都较差。

  直接导致当前在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中,低成本技术缺乏,推广的技术缺乏市场。 破解农业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发一些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而此类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显然,具有该特征的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 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此类成果更少,生态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建设滞后。

  3. 生态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政策支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态农业对于农民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短时间很难广泛发展。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但是目前专门针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支持政策还较少,更是缺乏支持政策体系。 迄今为止,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到农业生产制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革、农产品经营和流通体制改革、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益、扩大三农投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增产、增收”支持理念。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仍显不足:一是缺乏生态农业发展基础环境支持政策,迫切需要划定生态农业发展保护区,杜绝人为的生产环境污染。二是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不足。 重点是要加强对生产环节、营销环节以及应对自然风险的支持政策等。三是生态农业生产主体成长支持政策亟待加强。生态农业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被普通农民所能理解,在生产技术掌握上也很困难。 推广生态农业迫切需要加大从业者的技术培训,掌握生态农业生产技能和营销能力,提升经济效益,逐渐吸引农民从事生态农业。

  4.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

  服务和技术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技推广机构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 二是尚未有专业组织提供农业投入品施用服务,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做到科学施用,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三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非常有限,金融担保服务公司非常少,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期融资贷款困难;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渠道建设滞后,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为农民提供准确、 快捷的信息能力较差;五是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提供融合一、二、三产发展农业的模式咨询服务匮乏。 为了更好地支撑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5.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相对于石化农业来说,不仅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是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起步期,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益问题。 生态农业要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是必由之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当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而抛弃农业、大量农地被撂荒,其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不仅比较效益低,其绝对效益也非常低,只有显着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才有可能被农民所接受,其生产模式才有可能得到推广。受到家庭承包为特征的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影响, 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长期低位徘徊, 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跨国企业基本没有。中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30%左右, 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达到 80%以上, 较低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实现农产品增值,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

  四、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粗放,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 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生态状况日益恶化。 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问题日渐突出, 中国发展生态农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机遇,但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综合判断,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1. 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面对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等现实问题,2013 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和各地就农业生态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 如 2013 年 11 月 26 日,***总书记赴山东省菏泽市调研时指出,要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013 年 12 月 23 日至 24 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确定为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基本可以判断的是,未来“可持续发展” 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农业”逐步取代“石化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方向。

  2. 生态农业短期仍将处于低效益、 低技术和低参与

  目前中国生态农业技术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很多关键技术仍旧是引进、消化、再吸收的成果,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 同时,市场缺乏生态农产品认证标准的严格管理,导致标识“生态”的农产品鱼龙混杂,易于发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生态农产品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生态农业全面推广建设的关键是农业生产主体的参与程度,而农业生产主体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受经济效益的比较优势驱动。 生态农业与传统石化农业相比,短期内还无法显现出经济效益上的比较优势,因此,短期内还无法吸引进城农村劳动力回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这决定了生态农业短期内仍旧处于低参与状态。

  3. 更加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足迹已至 30 个省、市、自治区,但仍然没有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其关键原因是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 应用和推广能力发展滞后。 现有由政府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有限、运行经费紧张,不能与研究机构进行对接形成合力,尤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大都是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推广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企业在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把生产实践技术需求与技术研发有机结合起来。

  4. 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农产品本身的安全和政府的安全管理都离不开行业标准、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 中国在生态农业建设标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如 1994 年制定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是,近 20 多年来,世界各国对生态农业的探索不断推进,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这意味着中国 20 年前制定的生态农业技术规范已经落后,其环境控制标准、物质循环利用规程、信息服务和组织管理规程、技术标准、评价技术与方法等方面迫切需要调整和修改,顺应生态农业技术发展需要。 在农产品认证方面,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三类认证标准之间的界限模糊,无论是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引导消费认知,都存在着模糊空间,难以把握。因此,应充分吸收国际农产品相关标准制定的经验, 把当前三类认证标准进行协调统一,制定并推行农产品的生态标签, 指导生态农业生产,引导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 更好支撑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图略)

  参考文献:

  1. 周华:《生态农业该如何发展》,《光明日报》2013 年 1 月4 日第 5 版。

  2. 檀学文:《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中国农村经济》2010 年第 2 期。

  3. 王锐、王仰麟、景娟:《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景观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第 2 期。

  4. 石元春:《中国生态农业需要更多的关注》,《生态学报》2004 第 4 期。

  5. 刘应元、冯中朝、李鹏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经济地理》2014 年第 3 期。

  6.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资源科学》2010 第 6 期。

  7. 赵 其国 、黄国勤 、钱海燕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土壤学报》2007 年第 6 期。

  8. 刘涓、谢谦、倪九派等:《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生态学报》2014 年第 9 期。

  9. 骆 世明 :《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 年第 3 期。

  10. 林 祥金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 中国农村经济》2003 年第 7 期。

  11. 张 金俊 : 《 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的结构与文化路径》,《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 年第 5 期。

相关标签:生态农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