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特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2194字
摘要

  美感这个词是对于审美主体即人来说的,因为美感是人所特有的感觉,是各种心理活动和抽象思维等等交互作用的结果。究其本质它是从人类早期生产实践就开始慢慢呈现出了萌芽状态。

  早期人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力逐渐发展,生存温饱等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的确证是,征服自然的愉悦感油然而生。当然原始人由于思维能力和认识限制无法去有目的的去实现,但是由于人类不断的生产实践,认识的不断完善,审美意识产生的这个过程已经缓慢展开了。

  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时,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和生产实践分离开来,逐渐脱离了其原有的功利性,成为了超功利的艺术实践。同时由于艺术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这样或那样的时代烙印,渗透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因为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有三个阶段:体验、构思、传达。其中体验活动是第一环节,所谓体验就是体验生活,就是人们的生活实践。因为艺术创作实践和生产实践一样,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①。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经过长期对生活的感悟、观察、思考之后,融入自己最深的感情基础之上创作而来,而生活又恰恰是人的社会生活因为人是在社会中的人,所以创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感受等等都是源于他生活的社会的特色。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就是反映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亲身感受到的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种种腐朽没落,这种铭刻于心,难以忘怀的感受体验正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百态。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又从鉴赏的角度,透过层层中介体味感受到作者在形式和内容高度契合背后所隐含反映的对那个特定时代的“偏见”和“热情”.

  “艺术家都是时代的儿子。”他们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的艺术创作,创作过程必然会和各种实践发生关系,所以必然会体现他所处的时代的风貌。艺术创作同生产实践一样,都是合目的性、规律性的活动,但是因为它像镜子一样,可以使人们中看到自己的无限创造的能动性,看到了自己的实践、生活在现实中获得了积极地肯定,从而产生了无比热爱,喜悦和快慰,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化“善”为美。进而艺术家将这种审美意识升华,成为艺术意象而后物态化为艺术作品。鉴赏者通过鉴赏的过程会最终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深远意蕴。

  人类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过程中,而不仅是在欣赏艺术作品是会感受到其蕴含的社会功利性。通过分析我们也会发现不同时代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感受,究其本质它也隐含着时代特点。

  正如美感早期的发生一样,它表现在原始人为了生存制造使用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自我能力确证之后的一种愉悦之情,但是当面对他们以当时的生产实践和思维认知能力都无法驾驭的大自然时,他们对大自然不会产生美的感觉,因为他们面对这些未知领域迷茫,一无所知。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对象化,没法确证,无法自我实现。美的感觉就自然无从产生。因而原始人对大自然是惧怕的。但是经过几百万年发展的人类,生产实践、认知能力巨大发展,当现在的我们面对大自然是会感叹其鬼斧神工的壮美和神奇,因为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通过先进的生产力不断能动的改造着外部大自然,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与人们不再是对立的关系,不仅在经济实用性上利于人类,更由于人已经把种种的意志烙印留在了大自然中,凝聚着人的勇敢、智慧、才能、智慧,直接显示着人类战胜自然,创造生活的本质力量。

  美感是从主体精神方面方面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人是社会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发展的人,人的发展是一定是基于生产实践基础上的。所以某一时代的整体思想倾向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投射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从而体现那个时代的特点。当然我们分析美感的社会功利性因素并不仅限于了解它,更多的还在于要通过了解它进而去学习,去体悟那些对人生活有益的东西。对艺术家来说用心感受、体悟生活,才会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或褒或贬、嬉笑怒骂得同时反映真实的生活状态,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包含更多的意蕴,内涵,获得最广泛的共鸣。最终达到较高的“终极式关怀”①。因为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生死、存在、毁灭也是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真、善、美更是人类共同珍惜的价值。所以优秀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应该把握人们共同关心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用的“善”的方面渗透在作品中,作品立刻有了前瞻式的胸怀气魄。就像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他们的作品虽然荒诞、晦涩。但是他们表达的心情却是很急切地想呼吁更多的人去注意到社会不好的方面,从而努力去改变现状,惊醒大众祛恶扬善。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是通过现实的“真”去表达终极的“善”,从而感性地显现了美,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用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来说,我们看待过去的艺术作品会用现在的参照系去理解它,从而形成新的接受理解的参照系,从中提取对当下社会有用、有益的东西。所以我们学习理论不应只是理解单纯的理论,还要注意我们学习美学理论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理论方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学习它原本的目的,那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将它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让它在我们的对美学的亲身实践下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实践完善认识,融会贯通,反复完成实践、认识这个过程;真正去掌握它、理解它、运用它到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其理论升华到另一新的理论境界,成为最宝贵的财富,指导生活学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