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谈美》对“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论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3937字
论文摘要

  美是漆黑的夜空中照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点点星光,是散落在我们心上瑰丽的花朵。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曾有过美的体验,但是对于“美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美”“美的标准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回答。美对于我们来说像是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看得见,却总也触摸不了、言说不清。朱自清先生曾说:“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因此,我们不妨读一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本书里有一些我们想要的、关于“美”的答案。

  如果说,王国维是把学科的美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第一位中国美学家,那么,朱光潜则可以说是把美学思想系统化或学科化的第一位中国美学家。

  朱先生于1932年创作的《谈美》一书,是继作者《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其专业美学著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依据西方审美心理学派的一些理论,同时结合民族审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资源,将我们心底似曾相识的、零散的一些美学方面的片段加以佐证、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深入浅出地引领美学知识“零基础”的我们徜徉在美学的世界里,从“山重水复”走进了“柳暗花明”。

  全书共有15个小篇章,层层推进,主要围绕“美的欣赏”(第一谈至第八谈)和“美的创造”(第九谈至第十四谈)这两大主题展开讨论,最后一个小篇章(第十五谈)作者由艺术的欣赏与创造推演到对“人生艺术化”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个人的浅见以为,《谈美》一书最好的部分尽在第一谈至第十四谈,也就是“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部分,第十五谈的个别提法在现世的观点看来尚且值得商榷。

  一、对全书表达方式的体悟

  朱光潜先生作为德高望重的学者,对青年人寄予了厚爱,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能够理解美、读懂美,先生在表达方式上苦心经营。

  第一,采用给青年朋友写信的方式,系统阐述了与“美的欣赏”“美的创造”“人生美化”相关的一系列美学理论。行文言辞真诚质朴,仿佛在向你展示他最本真的内心。话语恳切,让读者阅读时如沐春风,好像在聆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向你娓娓道来美学与人生的种种。

  书信在形态上是散漫的,但是在全书的整体结构和思想系统上却是完整的。可以感觉到朱先生的看似书信体式的不经意,却是在总结筛选了很多前人经验和生动幽默的例子后形成的,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

  第二,逻辑清晰,层层推进。书中作者欲说明一个美学观点时,往往不是直接说其他某个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把这两种观点及其配套理论分别摆出来,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指出某些观点的可疑之处,最后引经据典,推演出正确的观点来。就拿第五谈《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来说,在这个小篇章里,作者旨在说明美感与联想的区别。他首先阐述了联想的定义、联想发生的机制、联想在美术欣赏和音乐欣赏中引发的“疑似美感”,提出“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这一疑问。接着作者罗列出历来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两种回答:内容派的肯定回答和形式派的否定回答。在此过程中,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展开分析,总结出内容派侧重文艺的内容,无关美感。最后提出美学家更加推崇形式派的主张,并进一步加以佐证,得出美感与联想是区别开来的,让读者恍然大悟,理解深刻。

  第三,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美学是抽象的、玄妙难解的,《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所有的陈述都是大部分人能懂的。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小篇章我们读一遍即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而是说作者常常能用比较简单的例子让读者最终明白一些较复杂的道理。愚钝如我者,大多数篇章读一遍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必得反复朗诵三四遍才能掌握其中心主旨,究其原因,并非其言语艰深或者逻辑混乱,而是我的古汉语、艺术常识等基础较差,对作者信手拈来的一些古诗词、艺术作品等佐证其观点的例子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文意脉络就相当清晰了,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这主要跟作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笔法、深厚的古典诗词及文化功底有关系。比如作者在第三谈《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一小篇章中想要说明“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这一抽象的理论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这个形象生动的例子,让读者瞬间感同身受,极易寻求到心灵上的共鸣,也就不难理解“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这一道理。诸如此类,作者用一些寻常易懂的例子,一点一点揭开了美学的神秘面纱。

  二、简析“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谈美》是常读常新的,初读时我觉得书中很多道理让自己茅塞顿开,好像是为从前一些不着边际的抽象思考找到了理论依托,心里很是欢喜。但要让我明确说出作者都讲了些什么,我却有些不知所以,只知道这是本能让人入神的好书。重新读它时,我不再囫囵吞枣,每读一个小篇章都写下读书笔记、要点总结。

  反复读了三四遍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谈美》主要就是围绕“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这两大主题展开讨论的。

  (一)美的欣赏

  书中第一谈至第八谈围绕“如何欣赏美”展开了讨论。这八谈看似关联不大,其实都是在围绕如何正确地欣赏美,也就是审美来说的,旨在带领大家走出常见的审美误区。

  第一谈中,作者分析了美感的态度与实用态度、科学态度的区别,告诉读者审美最大的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第二谈中,作者指出审美时须与实际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第三谈中,作者讲述了美感经验与移情作用的密切关系。

  第四谈至第六谈中,作者一一分析了美感经验与快感、联想、考据、批评的区别,指出快感、联想、考据和批评都不是艺术上所说的审美体验。第七谈中,作者得出结论:美是心物结合的产物。第八谈中,作者总结出美不是模仿的产物而是个性化的创造。

  读过这八谈,我们仿佛进入了诗意的美学世界。美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抽象、飘渺的概念,而是有力地扑闪在我们的脑海、心灵和眼睛里的精灵,我们慢慢懂得该怎样去捕捉它、体验它。我们开始明白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审美时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不同于实用态度、科学态度的美感态度,我们需要在实际人生和艺术美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需要祛除“私心”,坦呈“公心”,在快感、联想、批评和考据之外寻找到真正的美感体验。

  (二)美的创造

  书中第九谈至第十四谈主要是以“美的创造”为中心层层展开的。第九谈解析了艺术创造与游戏的联系与区别;第十谈至第十二谈指出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情感和格律;第十三谈探讨得出:艺术创造须从模仿入手,却不可止于模仿,应归于创造;第十四谈总结:艺术创造离不开人力,也就是后天的努力。

  这六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创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匠心和灵性。正如作者所说:“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他们需要锻炼精湛的创作技巧,需要把抽象的美翻译成具体的意象,需要在主客位来回变换,需要“从心所欲”却又“不逾矩”等等。在知晓了美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之后,我们就像拿到了一些审美“利器”,知道了面对美时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

  总之,“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是有区别的,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看。正如作者所说,“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

  三、对人生艺术化的思考

  在书的最后一谈,作者由艺术创作的欣赏与创造,推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人生就好比是一件艺术品,人应当像创造艺术品一样塑造完美的人生,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人生”这一艺术品的美感。

  我赞同人应当让自己的一生回顾起来是美感的,但我也相信,塑造这种美感的过程必然不可能全部都是美感的。

  (一)真善美各有其效用

  作者在第十五谈中说:“所以科学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我认为,这种把人世间的一切活动都纳入了美学范畴的泛美学论不大合时宜。

  在第一谈《我们对于一课古松的三种态度》中,作者就已经说过:“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作者一再强调真善美的区别,可是最后又笼统起来说真和善也都可以纳入美的范畴,这样很容易让读者感到迷惑不知所以。

  实际上,人生世相是复杂的,一切都用美去面对不免有些过于轻巧。我们应当承认,美不是万能的,真、善、美在面对人生时有其各自的效用。就拿创作一件木雕刻作品来说,我们首先就要秉承实用的目的、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于表现的木材。不同的木头软硬、纹理、色泽都不一样,光靠美感并不一定能够选出最适于表现题材的木头。

  (二)人生世相并非都能艺术化

  用艺术化的眼光看待人生世相可以超脱、可以免俗,但并非这世间万象都可以被艺术化。

  阿瑟·丹托(Arther Danto)有过这样一段话:有这样一些情形,其中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将特定实在放在一种心理距离之外,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没有人性的——比如,将警察用棍棒驱赶示威者的一场暴动看作是一种芭蕾,或者将炸弹爆炸看作是从投弹飞机上开出的神奇菊花。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

  因此,将“伟丽的自然生活”和人间美好事物视为艺术,对之作审美之观照,非但理所应当,而且似乎责无旁贷。但是对于可鄙可恶乃至龌龊之人与事都“当作一个艺术品观”,就有正当性的问题了。

  四、结论

  在这里,我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对第十五谈“人生艺术化”的两点思考,并非是在否认美学的价值,不是在否认作者前十四谈对美学的精辟阐释,也不是在否认美学可以启示人生,而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认为: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些价值之间是互补的,而每一个学科的“触角”都是有限度的:有其所能,也有其所不能。美学亦是如此。

  美就像散落在我们心上瑰丽的花朵,如果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那么静下心来读一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他会引领美学知识“零基础”的你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你会从中觉出一点别样的趣味,一种严肃与豁达并存的智慧,一种艺术与人生的通融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