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古代天人观生态思想探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10 共29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古典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
【绪论】我国天人观中蕴含的生态美学研究绪论
【第一章】生态危机的发生与生态美学的提出
【第二章】生态美学的困境及出路
【3.1】中国古代天人观的发展和内涵
【3.2】天人观对生态美学的价值
【结束语/参考文献】 古代天人观生态思想探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结束语

  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危机是个复杂的问题,其解决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合作:经济方式的转变、法律法规的制定、技术上的改进……但是要想在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就需要克服现代性弊端,因此,观念层面上的改变具有深层长远的意义,霍兰德曾说:"从逻辑上讲,危机归根到底不是来自于军事而是来自于新的现代技术的无方向性的文化环境。在现代理性主义社会中,用于指导技术发展方向的精神指南越来越难找到了。"因此,生态美学的提出就是为现代社会的方向提供了一个精神指南。

  生态美学提出的理论背景是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和人文转向,生态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生态系统需要维持平衡和稳定,这是一种知识上的进步,但是却无法影响人的行动。生态美学试图揭示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不仅是一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更是一种人生的美的享受,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完满自足,而生态美学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借鉴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资源。实际上自生态学开始人文转向时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资源就已经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青睐,各国学者力图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来构建自己的理论,说明生态学人文转向的必要性。但是本论文试图说明的是生态美学如何利用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资源,其做法不限于仅仅找到那些具有生态倾向的思想,而是让这些具有生态倾向的古典思想运用到当今生态危机的解决中,因此本论文的最终旨归是要建立一种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并促进生态美学的实践转向。

  任何一种理论都应具有时效性,唯此其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生态美学的时效性就表现在切实改变人们现有的观念,让人们在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的启发引导下,感受人与自然亲如母子的和谐关系,意识到自然作为人的根源和归宿是人类健康存在的保障。同时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给当今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提供了启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生态美学使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生态美学所具有的审美活动在让我们感受愉悦后自觉的从主体出发思考问题,此时人们就会自觉的走向自然,回归自然,生态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当然,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生态危机,生态美学将会承载沉重的负荷。生态美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生态问题的解决,在时代、思想、国情等多方面的影响下生态美学应该怎样引导其美学关怀,中国古典生态智慧存在的一些消极方面应该如何克服,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1] [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李奥帕德。沙郡年记:李奥帕德的自然沉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 E·卡西勒。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5] H·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6] 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8] 曹孟勤。成己成物: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和理性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9] 陈炎,赵玉,李琳。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0]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 盖光。文艺生态审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 李约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
  [15] 林可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的重要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 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7] 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8]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0]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1] 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2]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3]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公司,1984
  [24]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 肖胜伟。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6] 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7] 杨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8] 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9]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0]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1]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2]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4] 张华。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5] 张世英。哲学导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6]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7] 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 论文集:
  
  [1] [美]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美]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 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4
  
  ▲ 刊物上的论文类:
  
  [1] 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 龚英洲。天人观念演进的三个阶段[J].甘肃社会科学,1997(1)
  [3] 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哲学动态,1994(2)
  [4]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12)
  [5] 刘成纪。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6] 刘成纪。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及再造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
  [7]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8] 罗卫平。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9] 聂振斌。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J].贵族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
  [11] 佘正荣。关于生态美的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
  [12] 王梦湖。生态美学--一个时髦的伪命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3] 徐恒醇。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J].理论与现代化,2000(10)
  [14] 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04)
  [15]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6] 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5(4)
  [17]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
  [18]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7)
  [19]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0] 邹广文。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J].哲学动态,1994(8)
  
  ▲ 学位论文:
  
  [1]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2] 李艳。生态美学:一种新的价值观[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