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美学视角下创新社会治理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0 共33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美学探析
【引言 】创新社会治理与美的关系研究引言
【第一章 】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溯源
【第二章 】创新社会治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第三章 】以立美之维创新社会治理
【第四章 】立美之维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 】美学视角下创新社会治理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结合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治理实际,分析我国社会治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人类的矛盾凸显,人类生存的整体境域矛盾不断,等等。对当代社会治理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审美"的缺失和人的"异化".立足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以"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为范导,指出当前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关注人的和谐,关怀人与人类整体生存境域的和谐。

  对于人类来说,几千年来形成的固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得人类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从大自然中攫取利益,越来越注重在与其他人的利益分配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分配。

  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人类对于利益的攫取能力越来越增强。强势集团无论是在利益分配领域还是在资源共享领域当中所能分配到的利益和所能分享到的资源越来越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越来越严重。这样造成了社会关系的越来越紧张。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研制出了各种各样先进的工具,代替了过去的手工劳动,加快了改造社会的速度,也使人更加坚定了人定胜天的信念。然而,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破坏自然的加剧,必然会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更加的无情,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种种矛盾的出现,不是我们的社会管理的无能,而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社会治理方式才能解决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新的矛盾。

  种种原因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探寻全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新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个关系问题上实现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社会治理思想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美学思想认为的一个美好的社会应具有的美,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立美实践样式下的创新社会治理,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庄子有一名句:"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这是由"简"而"巨"的进程,只有积小胜为大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迎来更"巨"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进取,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创新。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10] 黑格尔。美学。第 1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 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 车尼尔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3] 卢卡奇。审美特性。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4]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 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彭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 H·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8] 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9]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0] 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1]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2] 党圣元。审美观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3] 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4] 何静,舒英才。美学与审美实践。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5]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 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 寇鹏程。马克思主义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8] 李咏吟。审美与道德的本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9] 莫其逊。美学的现实性与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0] 齐斯。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1] 王德胜。问题与转型-多维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美学。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32] 夏之放,李衍柱,赵勇等。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3] 杨春时。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4] 何迈。审美学通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5] 宋丹。社会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6] D.Kttle,Sharing Power:PublicGovernance and PrivateMarkets[M].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
  
  论文类:
  
  [1] 郁建兴。马克思自由观的"自有王国"范畴探本-兼与欧力同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95(12)。
  [2] 欧力同。"自由王国"的此岸性与彼岸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自由观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95.
  [3] 王元骧。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 李兴武。当代西方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社会科学辑刊,1992(5)。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构建新美学-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6] 丰子义。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J].天津社会科学,(1)。
  [7]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8] 艾秀梅。谈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问题[J].求是学刊,2005(2)。
  [9] 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
  [11] 刘立成。论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J].商业经济,2010(14)。
  [12]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
  [13] 王亚南。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4] 朱爱军。审美范式的转换与社会转型期文化精神的建构[D].南开大学,2004.
  [15] 朱爱军。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光明日报,2005(6)。
  [16] 朱爱军。试论"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2)。
  [17] 朱爱军。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N].光明日报,2010-11-8.
  [18] 朱爱军。对市场经济的审美关照。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9] 焦莹。论技术异化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中南大学,2012.
  [20] 孙晓莉。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5(2)。
  [21] 麻宝斌,任晓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挑战与变革。学习与探索,2011(3)。
  [22] 张康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国家政治学院学报,2003(5)。
  [23] 包雅钧。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评估的思考,2011(07)。
  [24] 韩朝华。利益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结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5] 孙亚忠。论政府职能的社会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06)。
  [26] 房广顺。马克思恩格斯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论析。江汉论坛,2010(9)
  [27] 魏佳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必须标本兼治。21 世纪经济报道,2014-01-03
  [28] 刘剑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从单方强制到多元协作。行政与法 2007(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