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答辩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答辩稿精选

来源:学术堂 作者:秦老师
发布于:2017-07-06 共1819字
  电子商务论文答辩,要从宣讲论文开始,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0-15分钟概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这里推荐一篇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范例,仅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XX,是14级电子商务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是在赵亮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赵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们的毕业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处于不同程度的疲软状态,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对外贸易中的“集装箱”模式逐步被跨境电子商务的小额订单所取代。跨境电子商务以其效率高、速度快、数额小、次数多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壮大,正由萌芽期走向快速成长期。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增速逐渐趋缓,2012年出口增速仅为6.2%,2013年虽稍有提升,也仅仅为7.6%,但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却呈现出喜人的态势。
  
  2.2010年跨境电子商务达到了最快的增长速度,2012年为2.3万亿元,2013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超过30%,增速远高于同期外贸增速7.6%.跨境电子商务带来了创新性的销售途径和贸易形式,突破了传统贸易营销模式所受的约束,成为我国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动力。
  
  接下来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本文在充分把握跨境电子商务和贸易增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出发点,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着重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与外贸增长的互动发展关系。定性分析部分主要研究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
  
  2.跨境电子商务对外贸增长的带动机制和外贸增长对跨境电子商务的促进机制;定量分析根据理论需要选择了2001-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OLS估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从数理角度研究得出跨境电子商务与我国外贸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互动关系。最后根据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问题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应用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分析法。对现存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合理借鉴,主要运用在对相关模型的运用和指标的选取、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方面。
  2)指标分析法。为度量跨境电商对贸易增长的作用,适当引用一些国内外获得共识的指标及计算公式,这些指标和计算公式对验证结论、深化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3)定性分析法。通过叙述跨境电子商务和外贸增长的现状,分析研究对象的特点、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及内在机制。
  4)定量分析法。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之间的短期互动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选取了2001-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OLS估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数理角度研究得出跨境电子商务与我国外贸增长存在互动发展关系。
  
  最后我想谈谈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研究内容的创新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有关跨境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贸易模式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大部分局限于对跨境电子商务自身的研究,如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现状、发展优势、阻碍因素、发展趋势、物流及支付系统等,并没有研究其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而本文的研究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2)研究角度的创新本文在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对外贸增长贡献的基础上,探讨跨境电子商务与外贸增长的双向作用机制,研究二者互动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影响因素。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短期互动关系及长期均衡关系。这种研究角度有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拓宽了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困难:第一,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是新兴的贸易模式,因而数据的获得有一定的困难,且不同网站上对数据的获取路径不统一造成数据有差异,难以取舍;第二,对指标的选取以及模型的设计是否得当进行了反复验证;第三,数据收集方面的困难以及数 据统计误差等原因造成结果没有预期的理想。
  
  谢谢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