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训练论文

军训伤致伤因素与防控对策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5 共3861字
摘要

  军事训练伤(以下简称军训伤)主要指军事体能、技能训练或军事演练中发生的软组织、骨或关节等的急、慢性损伤,是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军训伤的发生与防控涉及基础、运动、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为有效防控军训伤的发生及降低伤残率,军训伤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研究已成为我军卫勤保障的重要课题[1].现就军训伤致伤因素与防控对策探讨如下。

  1流行病学

  军训伤发生率差异较大。资料[2]显示,美陆军每年因训练伤死亡300例,损伤致残0.9万例,每年因军训伤住院2万例(每千名士兵每年住院25例,共4.5万例日)、门诊40万例,是所有传染病患病例数的5~6倍。由于训练内容、强度及参训人员心身健康水平的差异,各军兵种、各部队、同一部队所属各分队的军训伤发生率也常有不同[3].例如,美军基础训练期间,男兵军训伤发生率为25%,女兵为55%;海军特殊训练的军训伤发生率为30%.一项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以2009-2010年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的军训伤数据分析显示,2009年军训伤总发生率为15.0%,2010年为18.7%,两者差异显着;其中军官的军训伤发生率远低于新兵,战区特种作战部队军训伤发生率显着高于陆军常规作战部队。

  2致伤因素

  2.1参训人员因素

  2.1.1心理

  心理因素与军训伤发生率存在关联性。分析认为,心理状态非稳定型士兵是军训伤高发人群。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参加基础军事训练的新兵进行心理应激观察研究[4]显示,训练前新兵的躯体化、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值均显着高于青年常模;有较明显心理问题者的军训伤发生率为34.3%,显着高于心理稳定者的22.0%;新兵546例中,因军事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发生军训伤337例,军训伤发生率高达61%,提示注意力不集中是新兵军训伤高发的原因之一。另一项对参加军事训练的士兵897例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评调查发现,受伤组与对照组在情绪性、内外向维度上差异显着,情绪不稳定、性格外向人群是军训伤高发人群。采用SCL-90量表测评军校新学员军训伤与心理因素关系的调查显示,军训伤组的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值和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因素与军训伤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如部队的实际生活与个体期望值间反差较大,受社会某些不良因素影响,负性情绪增加,感到部队生活压抑、寂寞及精神空虚等,该类人群易成为军训伤的高发人群。

  2.1.2 吸烟

  王运良等[5]调查了武警某部执勤官兵2年间的伤害发生情况、伤害发生危险因素等,结果显示,吸烟官兵军训伤发生率为26.7%,显着高于不吸烟官兵的18.6%.有证据[6]提示吸烟可增加多种行为的危险性,也可能增加训练期间的躯体危险而导致受伤。

  2.1.3 睡眠有研究

  显示,睡眠情况与新兵军训伤发生率显着相关,认为新兵入伍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了睡眠质量;睡眠不佳可导致身体适应能力、记忆力下降,进而影响训练,而良好的睡眠则可以放松身体,保持清醒状态,有效掌握训练技能,减少伤病发生。另有报道,新兵原有生活习惯和信念短时间内较难改变,会影响其行为,由于部队统一作息、群体居住,训练和生活内容与新兵入伍前比较变化较大,可导致其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训练而使军训伤发生率增高。

  2.1.4军龄

  一项对某全训部队男性士兵1175例的调查[8]结果显示,新兵军训伤发生率为16.2%,其中1年兵为12.6%,2年兵为9.8%,提示军训伤发生率随军龄增加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新兵入伍前体力劳动较少,缺乏体能锻炼,训练时技术要领掌握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差,不适应大负荷训练,易出现各种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受伤等问题;急于提高训练成绩,在未适应体能训练时,就实施高强度、全方位、多科目训练,造成短期内体能消耗和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训练动作变形而意外发生多种军训伤。因此,新兵入伍1年内是预防军训伤发生的重点时段。

  2.1.5 陈旧伤

  入伍前受伤史与军训伤的相关性已被反复证实。有研究[7]显示,有下肢损伤者在训练中发生过劳性损伤的概率比无损伤者高4.4倍,突然大负荷训练可能会引起旧伤复发,导致伤病发生。

  2.1.6学历有研究

  显示不同学历新兵军训伤的发生率差异显着,表现为由初中组、高中组到大专以上组逐渐递减。

  2.1.7 训练安全意识与训练水平

  指挥员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责任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训练安全管理上的疏漏,包括对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对训练场地、周边环境、器材设施的安检,以及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等,均可导致军训伤发生率显着增高。另外,施训人员缺乏科学素养,经常超负荷加重训练量,盲目训练,训练内容重复单调等,也是军事训练伤高发的重要因素。

  2.2其他相关因素

  2.2.1 训练场地与科目

  训练场地过硬、过滑、不整洁等,都会增加下肢承受力,地面过硬、凹凸不平易扭伤或跌倒损伤,而过于柔软的场地虽能减少冲击力,却易导致膝、踝关节扭伤;训练器材是否完好,训练人员着装、鞋的保护作用是否起效等也是相关影响因素。另外,不同训练科目发生的军训伤种类存在差异,如训练科目的强度、频率、难度高,训练科目太集中或安排不合理而超过机体生理阈值,均可成为军训伤的致伤因素。

  2.2.2不良环境因素

  气温过高,易发生中暑和疲劳;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出现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潮湿高热易使人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可发生中暑;光线不良影响视力,使参训士兵在训练中反应速度下降;军事相关特殊环境下的噪声,也常对官兵造成不同程度的听觉损害,严重者可致爆震性聋,并进一步引起其他心身损害。

  3对策

  3.1严格入伍体检

  对入伍者进行全面的身体和心理筛查,可确保参训新兵的心理和身体条件符合要求。在征兵体检过程中,应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严格把关,从源头抓起,尽量选征入伍前无损伤史、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年入伍。

  3.2科学合理施训

  科学合理地安排军事训练计划,是预防军训伤发生的重要环节。定期对所有参训人员进行健康、训练安全等防护知识宣传教育,鼓励其全身心投入训练。各级军事训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合理安排训练进度与强度,并根据健康保护要求建设和管理训练设施;检查监督健康保护措施的落实,训练前准备活动时间不少于10min,训练中按照"小强度-大强度-小强度、下肢运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室外操课-室内授课-室外操课"的循环步骤组织实施,训练结束后进行放松活动等[1].

  3.3加强医务监督

  对参训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追踪,评估其健康状况、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疲劳恢复、训练手段合理性及训练效果,为科学施训提供依据。在医学监控下,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以期达到保证健康、预防疾病、提高体能水平的目的[10].

  3.4综合心理干预

  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参训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强化军事训练保护意识和心理准备,以避免或减少各类军训伤的发生。综合心理干预是心理卫生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综合心理干预对新入伍学员训练伤影响的研究[11-12]显示,运用综合心理干预措施,使学员掌握自我心理调控的具体方法,逐渐形成"知-信-行"的良性心理反馈,训练后该组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负性情绪指标分值显着下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总分值也显着下降。提示,综合心理干预比常规生理卫生教育更有利于调节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不良情绪,提高学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减少负性情绪诱发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使注意力更集中,身体协调性更佳,从而减少军训伤的发生。另一项综合心理干预对武警某部新兵训练伤影响的研究[13]显示,综合心理干预组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及总训练伤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

  3.5营养平衡干预相关研究

  认为,营养的补充与军事体能训练的消耗是一种动态平衡,营养的供给应随着训练的推进、加强而提高,以促进训练成绩的提高。还有研究显示,在训练期间充分补充各类蛋白质,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对骨骼的保护程度,促进士兵健康并减轻伤痛。训练中及时补液,特别是含糖分、无机盐的饮水,可及时补充人体因运动而从汗液排出的电解质;及时、足量地补充各种营养素,对于增强体能,延缓疲劳产生,减轻训练疲劳,加快身体恢复,以及提高训练成绩都具有重要作用。

  3.6提高防治水平

  目前仍存在部分组训人员不懂人体运动生理学,医务人员不懂得运动医学,无法科学指导训练的问题。建议在军事院校增设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增设运动医学基础课程。同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对身处部队一线的带兵骨干和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综上所述,军训伤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依照"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据部队官兵的特点和训练大纲要求,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军训伤的发生。部队训练主管部门与卫生机构应提高对军训伤预防的重视程度,将军训伤和训练成绩综合考虑,提高各类人员在平时训练中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张莉,薛刚.《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应用研究及其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286-288.
  [2] 方礼明,蒋均远,胡磊,等.军事训练伤治疗方法研究现状[J].武警医学,2011,22(7):629-630.
  [3] 邵壮超,王惠淑,贺祯,等.军事训练伤致因模型建构策略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4):90-91.
  [4] 毛忠强,李清亚,王晓慧.士兵心理因素与军事训练伤关系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8,51(10):632-633.
  [5] 王运良,韩冰,田勇,等.抽烟与新兵训练伤之间的关系[J].临床医学,2009,29(12):36-37.
  [6] 汤先钊,赵仲堂,杨占清,等.武警官兵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3):1202-12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