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原生家庭对儿童个体的影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03 共3373字
摘要


    原生家庭( family-of-origin) 这一概念来自于家庭心理治疗领域。区别于个体成人后所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1].

  一、原生家庭与心理障碍的研究

  原生家庭的研究与家庭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密切相关。Hoover 和 Insel 分析了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特征,发现父母对家庭、婚姻的完美主义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是造成强迫症的主要原因[2].Galvin 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母亲的抑郁程度与个体成年期抑郁、躁狂的密切关系[3].O'Leary 等人测量了 71 名大学生,探索对原生家庭的感知与现阶段心理调节能力的关系,发现原生家庭经验量表得分与被试者当前的焦虑、敌对、抑郁具有强相关[4].Kundson 等发现依赖症与个体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有关,原生家庭功能失调与成人期依赖症的发展有关[5].对形成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的原因探索,学者同样将目光聚焦于原生家庭功能上。Craddock 等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功能的僵化与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有密切关系[6].Soenens 等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作为反映家庭功能不良的一个重要变量,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有高相关[7].Holtom-Viesel等在最近的研究中,系统地分析了原生家庭特征对进食障碍的影响[8].此外,有研究显示,人们对于孤独的易感性似乎与原生家庭的某些内在因素相关[9].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榜样示范,就不能很快掌握各种社交技巧,进而增加孤独的风险。Segrin 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0].

  二、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依恋风格的研究

  另外一些研究证实了原生家庭对个体依恋类型及亲密关系的影响。Dinero 等人采用他评法对个体的原生家庭进行评定后发现,原生家庭温暖而敏感的互动方式与个体成人期的依恋安全密切相关[11],这与 Gardner 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12].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一个人在其成年早期的亲密关系状态受个体在原生家庭所形成的依恋风格影响极大[13],但另外一些研究关注的则是成人依恋风格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何种影响[14].有学者认为,个体的依恋风格虽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却并非完全由原生家庭决定,随着亲密关系的稳定发展,原来的依恋风格会被逐渐中和,但这种中和作用会相互抵消还是出现加乘效果,则需进一步讨论[13].此外,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很多研究者在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15].Gover 等发现童年期是否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是个体成人后在恋爱关系中暴力行为的稳定预测源[16].Carr等的研究显示: 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会导致个体成年期的暴力行为尤其是身体暴力[17].Del-sol 等通过研究已婚人群的家庭暴力行为,发现原生家庭暴力经验对新生家庭暴力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8].Karakurt 等人研究发现,个体的不安全依恋水平越高,就越可能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而且在童年早期目睹父母冲突对个体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19].

  三、原生家庭与婚姻关系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经验对婚姻关系的影响。Strait 等人发现积极的原生家庭经验和亲子关系可以预测性生活满意度,但也受到婚姻质量的影响[20].Muraru 等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通过影响个体的依恋类型来影响其婚姻调适水平,而且并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特征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亲密关系,而是对原生家庭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个体的生活[21].Belsky 等关注个体生子之后这段特殊时期的婚姻关系,研究发现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如何养育孩子以及如何与孩子相处,可以预测个体成年期怀孕后三个月至生子九个月之间的婚姻状态[22].Sabatelli 等发现妻子的原生家庭经验更多地影响到夫妻双方的婚姻体验[23].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关系不和与个体婚姻是否幸福有密切关系[24],而且原生家庭关系的质量可以预测个体成年后婚姻关系的质量[25].Urcan 在其研究中对婚姻满意度的原生家庭影响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子女社会情感功能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个体的恋爱关系中,还存在于已婚成人当中,这说明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1].

  四、原生家庭与职业发展的研究

  最早的关于职业选择与原生家庭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人们关注的是原生家庭与咨询师的职业选择、专业训练的关系[26].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探索原生家庭因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Whiston 等的研究认为,家庭过程性变量比家庭结构性变量和家庭背景性变量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更大[27].Metheny 则阐明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支持及个体职业发展的关系[28].Doron 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心理治疗专业的学生,其原生家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相较而言,更多的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原生家庭被判定为平衡型家庭,而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原生家庭属于极端型家庭,心理治疗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母亲的影响较多[29].

  五、小结与展望

  家庭系统理论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原生家庭对于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性。但综观现有研究,很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第一,家庭系统观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对于家庭环境的评价往往来自于单一的家庭成员。这只能反映被试者自身对家庭功能的感知,不足以反映客观的家庭功能状况,而且,大多数研究对原生家庭特征的测量采用事后报告的方法,这种方法得到的信息是不准确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或观察法来克服这一问题。第二,对原生家庭功能或环境进行整体评判,能否代表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真实互动? 事实上,家庭系统是多层次的,跳出将被试者局限于个体和夫妻的局限,系统探究各个次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充实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国内对于原生家庭影响效应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从工具上看,国内多数研究使用修订后的国外量表,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工具。从对原生家庭自变量的选取上,国内研究较多的是考虑家庭结构性、背景性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等层面的影响,对家庭过程性因素考虑较少。在结果变量的选择上,绝大多数研究选择了个体心理症状与适应行为,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其他方面涉及较少。在对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多数研究以个体为单位,采用事后报告的方法考察其原生家庭特征,鲜有研究能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析。另外,在样本的选取上,国内研究多以学生为样本,缺乏对非学生身份的成人及已婚人群的研究,因此对原生家庭影响效应的长期性、深远性缺乏一定考量。

  不难看出,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探究原生家庭影响效应的研究在逐步深入,学者们在对测评工具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思考、研究对象的多元、研究内容的深入等方面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家庭系统的变化性与复杂性,该领域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对国内的研究而言,亟须克服自身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Urcan. J. D. Relationship of Family of Origin Qualities and Forgiveness to Marital Satisfac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Hofstra University,2011.

  [2] Hoover. C. F,Insel. T. R. Families of Origi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 Journal of Nervous andMental Disease,1984( 4) .

  [3] Galvin. N. Can Depression,Dysphoric Ru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Family of Origin be Predi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tired Women Raised by Depressed Mothers and Retired Women Raised by Non-depressed Moth-ers [D]. ProQuest,2008.

  [4] O'Leary. J. A,Searight. H. R,Reuterman. N. A,Russo. J. R. Perceived Family of Origin Health and CurrentAdjustment [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 3) .

  [5] Knudson T. M,Terrell. H. K. Codependency,Perceive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Substance Abuse in the Familyof Origin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12( 3) .

  [6] Craddock A. E,Church. W,Harrison. F,Sands A. Family Of Origin Qualities As Predictors Of Religious Dys-functional Perfectionism [J]. Journal of Psychology & Theology,2010( 3) .

  [7] Soenens. B,Elliot. A. J,Goossens. L,Vansteenkiste. M,Luyten. P,Duriez. B.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erfectionism: Parents'Psychological Control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5( 3)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