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养老问题的社会化及社会工作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6 共4897字
  摘要:在传统中国社会,养老一直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家庭是最基本的养老单位。传统的养老观念,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正是这种对家庭养老的理念呼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从赡养的角度讲,大观园里,贾母的养老正是贾家家族里儿女共同来承担的;《金翼》里黄东林之母,他她的晚年可谓是尽显天伦了,不仅举办了八十寿宴,还有众多子孙承欢膝下,可谓是享尽了家庭养老的好处了;还有老舍《四世同堂》里描写的一样,家族庞大使得养老变得理所当然和简单。而到了今天,传统养老观念随着社会变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空巢家庭”的蔓延,还是遗老、弃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的经常发生,都预示着家庭养老缺陷突出,也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做出调整。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养老问题由传统的个人家庭问题逐步转变为社会问题,这是偶然发生还是必然结果,以及面对此现象,社会工作者又该如何应对,是本文要探讨和论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养老方式 老年人功能和权威 养老压力 个案治疗
  
  家庭是中国人永远难以割舍的精神远点和文化情结。尊老、爱幼、夫妻亲爱是家庭和睦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近些年现代化步伐的加速,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的重大变迁,使得家庭和谐的重要条件之一—养老,也随之从形式都内容都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对家庭和谐产生发作用。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到如今的养老问题的社会化,究竟原因何在,是偶然发生还是必然结果,以及对此社会工作者的应对,正是我们以下要探讨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依赖土地而生存。土地的固定性和不流动性决定了土地上的人们的固定性、不流动性和封闭性,因而依据这片土地建立的社会关系是世代的狭窄的熟人圈子;加之社会分工的不发达,人们与外界联系少、相互依赖程度低,人们生活只阈限在狭窄的地域范围和经世累积的人际范围里。在这种封闭的形态的社会里,人们活动依据的是“熟人规则”——即这片土地上的“乡土文化”,在而非社会契约,后者中的社会社会契约准则体制,如养老的一些体制,保险、信贷、基金等跨时间空间的交换的养老规则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
  
  。在这里,熟人是规避风险的保障。在这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血缘的稳定性和不可选择性便成为了建立家庭养老的基础,并逐渐发展出与之呼应的儒家孝道体系。从另一方面面来说,传统农业社会里,知识和科技不发达,人们获得生产技能和生活经验都是从老一辈人那儿得来的,风俗习惯的传承,文化的传递都是由老人完成的,加之社会赋予父母,特别是父亲以权力来完成子女的社会化过程,“权力是社会控制个人的力量,他发生在人类本性和集体生活的不相谋合处,生物和社会的矛盾场合下。权力的来源固然是社会的,但是社会不能直接约束人,他还得借由人来表现。被指派来抚育孩子的人就得接受社会给他的使命来执行这件令人不痛快的事务,在一个抚育是父母的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费孝通《生育制度》),因此,传统社会里的"孝"是不仅仅是出于道德义务,而是真正包含了对老人的尊敬和肯定.因此,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的家庭养老是"反馈式"的,这样来看,传统社会家庭作为养老的基本单位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随着贤达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老人的尊敬程度已大不如前,无论是"空巢老人"的无奈,还是"遗老\弃老甚至虐待老人"的悲哀,抑或是家庭中子女与老人冲突增多加剧的尴尬,或是从前承欢膝下尽享天伦至今成为金钱养老的身不由己,都构成了社会养老问题重重的画面.反映了在当下养老方式发生大的急剧深刻的变化.我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将养老问题社会化原因归结如下.
  
  养老的社会化原因分析
  
  从宏观方面来讲
  
  1.老年人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3.26%;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这些都预示了养老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家庭问题,而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去看待,去解决.
  
  2.现代养老方式制度层面和基本设施方面都有了进步:无论是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政策,或是为老服务队伍建设,还是有关发展老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康复健身等服务的政策规定,发展老年产业和老年用品市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等等,都表明着国家和社会正主动逐步承担部分养老重任,以应对”银发浪潮”.这也正是把养老纳入社会问题的关键举措.
  
  从微观角度来看
  
  1.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适应速度与社会发展速度之间不相协调的滞后性.一方面,老年人功能弱化、权威丧失.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弱化,从社会创造者、生产者的角色退后到社会财富的消耗者和附属者,加之老年人学习能力的退化,传统陈旧思想的凝固,都导致其现代性的不足,无法像过去一样主导家中大小事务,而退居到边缘地带;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席卷了传统社会的许多保守陈旧的思想,而且社会新思想不断涌现,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而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记忆能力的不足,以及传统观念和思想根深蒂固,都导致了老年人与社会在脱节,这种滞后性也导致了老年人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并非只是存在个案中,而是整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
  
  2.老年人自我行动,自我发展程度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包括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社会养老政策的不完善\落实难,老年人经济基础不足;抑或是老年人家庭观念重,重视家庭养老而从未想过别的养老方式;老年人交际网的萎缩,社会支持网络的疏松,都导致老年人自我行动,自我发展程度低.从而带来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以及老年人自备的自我观念.这些对家庭养老带来了冲击。
  
  3.青年人养老压力大.养老是一个涉及经济投入、医疗保障、照料服务、情感和时间投入等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其中,经济投入是基础,医疗是保障,照料服务、情感和时间投入是重要方面.根据"全国妇联2009----2010'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您认为赡养老人的最大困难是”,数据显示,排前三位的分别是,72.6%的城乡家庭认为最大困难是"收入低,经济压力大”,63.0%认为“医疗费用高,子女难以承受”,59.9%认为“子女忙于工作或孩子,没时间照顾老人”。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情况一样,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改革初见成效,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数字增多,“4--2--1”结构家庭增多,他们又很重的养老负担,又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加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养老与教育子女以及繁忙工作之间产生了冲突,空巢老人家庭增多,遗弃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现象多有发生,这些从消极方面使得养老问题不得不由家庭走向社会,这一方面减轻了子女养老负担,又使得养老得以人性化合理化;另一个角度来说,养老的各项费用特别是医疗费用对年轻人来说正变得不可承受,无论是日常保健,还是生病吃药住院,这一系列的费用都较是几年前翻了几十倍,而人们的薪酬涨幅却明显滞后,这使得很多人感慨,“养不起老人,自己也不敢老了”,而社会承担起部分养老费用则可以缓解这种压力;社会观念的开放。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社会生产需要的是知识、科技和创新,而不再是依靠老年人所拥有累积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技能的代代传承,老年人失去了他们在传统社会里的独特功能和权威;加之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解放,追求自由、权利、平等、人性等,理性主义成为人们做事的依据,旧孝道体系约束力减弱,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主动将养老推给社会,从家庭养老的就束缚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我国的现状。根据该调查另外两组数据显示,“你认为老年人安度晚年主要靠什么”数据显示如图一.【图1】
  
  以及“你会选择的养老模式”,数据显示,49.3%选择在家倚家养老,29.6%居家社区养老,21.1%选择几种机构养老。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社会正逐步承担起养老的部分担子,但是由于传统家庭观念的厚重,如:,认为养儿防老,愿意家庭养老,认为去养老机构是子女不孝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侮辱,以及社会养老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随着就业方式从单位人都社会人的转变,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是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但是由于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期望高,而子女赡养老人的确有困难,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使得养老问题不断由家庭推向社会。
  
  社会工作者的应对养老问题中,老人作为核心,老人的接受、适应、习惯、满意是养老方式适合与否的关键,因此,对养老问题的应对,我将着重从老年人的角度来阐述措施。而由于养老方式的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困境非常多,可以从四个角度来概括:基本生活方面,比如被遗弃的老人,甚至被虐待的老人;人际关系适应,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转变而带来的不适应,角色失调等现象,以及之前的社交网络的萎缩,都导致老年人再次融入新的人际网存在一定的困难;精神文化适应,生活如空巢老人家庭,老人比较孤独,加之社区的封闭性,与外界交流少,社区精神文化设施和活动缺失,致使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比较单调甚至缺失;个人发展适应,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以及社会知识的爆炸性增长,而导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存在困难,而不利于老年人的个人发展。
  
  针对这些由于养老而带来的老年人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包括配偶、子女、亲友、社工等在内的老年人的人际支持网。这个网络,以改善老老年人的社会境遇与自我评价,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激发老年人生活态度的积极主动性等为主要目标,重视老年人人格的培养,促进老年心理回归健康,更新老年人的内在动力机制,注重老年人个体主观心理和外在客观环境的综合改善,从而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具体方法设计,我将采用个案工作方法来实施对老年人的帮助。其中,特别注意“增权”——协助社会上一些不被重视或无力量的弱势群体去增强他们的个人,人际间或政治能力,从而令个人或群体能够采取行动或改善生活处境,包括公民的能力、社会政治修养和参与能力三个构成要素(易勇和风少杭,2005)。社会工作者能否发挥给老人增权的优势,使解决好老年人能适应社会的关键。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以空巢老人家庭为例):
  
  1.接案,与案主建立联系,初步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及基本需求:确认案主的身体状况、家庭成员及家庭关系,以及其社会支持网,明确案主的需求,如,想多与外界交流,想了解子女的想法,想多与子女沟通等;
  
  2.对案主的信息进行整合和评估,制定出工作计划,包括短期目标:解决现实问题;中期目标:促进家庭和谐,老人愉悦;长期目标:改善老人精神风貌,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3.介入方式:(1)。去标签化。通过对一些优秀老年人事迹的宣传,以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等励志话语来鼓励老年人消除负面自我认知,树立自我积极评价。(2)。建立家访与互访制度。倡导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基层组织建立对老年人的家访制度,积极参与家庭关系的协调,,促进老年人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并努力通过节日同度、困难分担的老年人适应环境。(3)。建立老年人“诉说——倾听”渠道。通过倾听,增强老年人的自我诉说意识,增加其受到社会雇主的信心。倾听要多听少说,多鼓励、肯定和适时的回应。(4)。其它具体方法。讲述法:通过老人回忆自己的故事、经历来增强老人的自我认同感;照片解读法:翻开照片让老人回忆照片内容及有关故事来感受家庭的温暖;兴趣发扬法:了解老人的兴趣,并与之交流该方面;鼓励法:成人老人的社会贡献和成就,鼓励老人多与外界交流丰富晚年生活等。
  
  4、对老人情况进行后期跟踪与回访,并据此进行下一步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林耀华:《金翼》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仇立平,郑晨:《试论我国城市家庭的老人赡养》,(美)朱蒂斯塞维尔,琳达卡明斯:《社会工作技巧演示:直接事务的开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全国妇联2009----2010年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