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失独家庭的困境及社会工作的引入探析

来源:法制博览 作者:陶文慧
发布于:2018-10-19 共4311字

  摘    要: 失独者因为独生子女丧失而面临生理、精神、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危机, 而社会工作因为具有介入失独家庭和解决家庭问题的能力, 所以具有介入的可行性。社会工作可以以理论支撑, 采取几大专业方法, 从微观、中观、宏观多层面入手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 恢复处理困境的能力, 以达到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

  关键词: 失独家庭; 社会工作; 成因与介入策略;
 

失独家庭的困境及社会工作的引入探析
 

  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独生子女的离世变得危机重重, 因此, 认识到该群体的存在并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去帮助失独家庭更好的生活, 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一、失独家庭概况

  对于失独家庭的定义, 学术界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本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失独家庭定义为:年龄在49周岁以上, 只生育过一个子女, 但子女因疾病或意外事故离开了他们, 而他们已丧失生育能力, 目前又无存活子女的家庭。在定义中对年龄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这一规定是以2007年8月31日, 政府所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扶助对象应达到的条件标准作为依据的。[1]

  伴随着现代社会风险系数的提高, 我国目前失独家庭数量将有可能越来越多, 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二、失独家庭困境

  (一) 生理困境

  因为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 部分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头疼失眠等,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们患病的可能性。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 慢性病成为他们的困扰, 甚至有些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痴呆等情况, 他们和所有的老年人一样, 需要生理上的照顾。而由于没有子女的照料, 家务繁重无人帮助, 大部分又不愿意去养老机构或请保姆, 他们的生理面临很大的问题。[2]

  (二) 心理困境

  中国人注重传宗接代, 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珍宝和生命延续的希望。然而与自己孩子永远的阴阳两隔, 这种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他们大多当下是伤心欲绝, 不承认自己父母身份已经丧失;等他们慢慢开始调整适应生活时, 因为缺乏自己人生中重要的寄托, 他们仍感到孤单, 缺乏信心, 封闭自身, 沉浸在失去子女的自责中, 艰难度日。失独家庭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3]

  (三) 经济困境

  很多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老年的依靠和经济支持。而独生子女的离世, 也让部分家庭“返贫”, 经济困境也是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的反应。部分失独者医药支出费用庞大, 可能家庭还欠外债, 基本入不敷出, 生活勉强度日, 更不要说进行精神消费了。虽然国家也采取了财政补贴政策, 但因程序繁琐、执行效率低下等, 不能完全解决家庭的生活困境。

  (四) 家庭困境

  随着独生子女的意外离世, 只剩下夫妻二人的家庭变成了一条线结构, 由于缺乏填补离世子女家庭位置的成员, 使得现有的家庭结构不再完整, 家庭的一些正常功能如经济、社会化、赡养等也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以至于失独的家庭面临着瓦解的风险。且他们有可能把孩子的离世归结为夫妻中任意一方的失责, 并相互埋怨、自责, 可能以离婚的方式来结束痛苦的生活状态。

  (五) 社会困境

  近几年, 随着社会失独问题显露和严重, 日益增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 失独家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和出现的心理问题被媒体过度报道导致该群体被“标签化”, 他们反复的在公众面前撕开自己的伤疤,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4]

  虽然一些失独家庭渴望得到社会的帮助, 但一些家庭却对他人、社会充满了敌意。他们不愿得到别人施舍的同情和怜悯, 宁愿独自神伤, 更不愿看见一些幸福的家庭, 以免触景生情, 所以他们大多封闭自己, 不愿进行社会交往。

  三、相关社会工作理论解读

  (一) 存在主义理论

  在该理论的引导下, 工作者要帮助失独的父母重视其生命和自我价值, 帮助他们重新理解失独这个事件。工作者要注意引导他们发现过去生活中自身和家庭存在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肯定, 让那些闪光点在目前痛苦的生活中重新发挥积极作用。

  (二) 增强权能理论

  工作者要协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同时协助他们认识到相关知识和技巧他们也有能力来掌握, 从而应对生活的难题。在工作者与失独父母积极的互动中, 注意增强失独父母的权利和能力, 使他们具备“自助”的基本能力。

  (三) 优势视角理论

  工作者介入时要尽可能地找到失独父母自身所具备的优点, 帮助他们认识并学会运用自身的优势, 发挥好抗逆力。同时尽量使用较简单的方法和语言去谈论问题, 通俗易懂地帮助失独父母认识到他们自身的能力, 懂得处理失独后不良的生活状态。

  (四) 社会支持理论

  工作者要帮助失独家庭联系并学会充分调动亲人、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作用;同时工作者要帮助失独争取合适的政府帮扶和社会的支持, 从而协助失独家庭从容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获得心理和精神的安慰与支持。

  (五) 生态系统理论

  工作者要从与失独父母相关的不同系统着手;保持一种全局观念, 从不同层面的系统中研究失独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 工作者要不断对失独父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做出判断, 以更贴合地为失独父母提供他们目前所需的服务。

  四、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讨论

  (一)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 帮助遭遇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的能力及其周围的资源, 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实现对人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5]个案工作以危机视角先迅速对失独父母的情况作出危险判断, 并有效稳定他们情绪, 并力图帮助他们回到失独之前平衡的生活状态。具体的介入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 申请与接案。工作者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过程中, 工作者要尊重失独父母, 同理并耐心地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已经失独的现实并推动他们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改变。工作者要让失独父母感觉到所处环境是有安全感的, 并借助一系列口头和身体语言, 让失独父母感受到自己失独的痛苦和处境是被理解的, 愿意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心结。

  其次, 预估与问题诊断。工作者要收集失独父母的个人和环境资料, 并对其失独后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的预估, 了解各个问题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过程;对失独家庭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失独父母的能力和环境中的资源、实施干预的建议等进行诊断。而失独老人面临的心理困境、经济困境、家庭困境等需要进行仔细和重点的诊断。

  而后, 工作者与失独父母一起制定工作计划, 保证为其提供合适有效服务, 并签订服务协议。服务计划制定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失独者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合理订立阶段目标和总目标。

  接着, 开展服务。工作者要从能做的开始, 采取综合的服务策略来开展服务。其中, 情绪的改善必不可少, 工作者要帮助失独父母宣泄因为失独所带来的悲伤情绪, 逐步接受事实并接纳自己;对于失独家庭的实际生活困境, 工作者可以提供信息资讯, 并代表他们去争取外界政策支持或物质帮助, 也可以教导他们一些谋生的手艺;对于家庭较强的社会连接要帮助他们巩固并发挥其作用, 对于较弱的连接也要继续连接以保证支持网络的多样性。

  当失独父母已经能够接受子女离世的现实并逐步开始恢复正常生活时, 危机的状态就基本解除, 工作者要对失独父母的积极改变进行强化, 鼓励其开始新的生活。当一切工作完成, 就可以准备结案工作。工作者要帮助失独父母对过往经历进行回顾, 总结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 并进行追踪服务。

  (二)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 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 促进其转变和成长, 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5]小组工作强调每个组员能积极而民主地参与小组互动。

  社会工作者将失独父母聚集成一个小组, 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并不是只有自己有失独之痛, 这样容易与其他组员拉近彼此距离, 有认同和亲切感。有条件可以让经历过失独现在已恢复正常生活的组员以身说法, 帮助组员们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处理该问题能力的增长, 并结交新的朋友, 避免自闭心理出现, 组员们相互扶持慢慢走出失独阴霾, 进行再社会化。

  其中小组准备阶段, 要进行组员的遴选, 确定参加小组的成员;确定清晰实际可测量的小组目标, 制定工作计划, 申报并协调资源, 对活动的场地和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小组沉默被动的局面, 工作者要进行“破冰活动”, 协助消除组员之间的陌生感, 订立小组规范, 营造信任的小组气氛;同时开展相应的治疗、发展、互动活动, 以及邀请其他相关专家的辅导, 帮助失独父母接受现实,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尽快地走出困境;后期工作者要处理好失独父母的离别情绪, 保持好失独小组的经验, 从而达到小组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 社区工作

  因为社区是所有的失独者生活的场所, 所以社区可以给失独者带来其他任何社会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心理归属感, 相应的社区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失独家庭外在生活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修复, 改善失独群体的社区关系。工作者可以通过动员普通居民的参与, 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 帮助失独家庭获得一些直接帮助;同时, 通过对社区资源的挖掘, 打造社区照顾模式, 帮助失独者在更好融入社区生活的同时, 也帮助他们获得日常照料和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宣传和社区教育等技巧, 提升居民对于失独群体的认知, 并组建相应的志愿者团队, 使专业人士与志愿者们相结合, 共同为失独家庭服务, 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关怀, 乐于走进居民之中。

  (四) 社会行政

  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围绕失独家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如个人的心理治疗、家庭的经济补助、养老服务, 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但现有的政策依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救助标准各地不一、救助费用总体偏低、帮扶措施不够人性化等问题依旧值得注目。社会工作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发挥好政府与失独群体之间纽带的作用, 积极地将失独群体的一些利益诉求传达给政府, 并给出自己的一些专业建议, 督促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完善, 帮助失独家庭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小结

  失独群体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国家对于该群体问题的重视, 反应了一个国家的担当和责任, 当然, 对于需求多耗时长的失独家庭的安抚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援助。

  社会工作作为专门的助人服务活动, 应积极参与到失独家庭的服务中来, 合理的运用社会工作相应的理论技巧, 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从微观、中观、宏观多层面入手来帮助失独家庭及时有效地处理生理和心理困境、经济困境、家庭困境和社会融入等困境, 从而帮助失独家庭早日走出失独的痛楚, 获得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乐观的继续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茜.社会工作视角下失独家庭互助行为模式[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王雨婷.基于增能视角的失独家庭社区工作介入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4.
  [3]安民兵.失衡与修复: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福利, 2015 (9) .
  [4]叶惠恋.失独家庭的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4.
  [5]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5:2, 118, 160.

原文出处:[1]陶文慧.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失独家庭困境研究[J].法制博览,2018(27):220-2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