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群众利益的体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04 共7263字

  马克思基于阶级分析方法,指出广大的劳动群众并不占有生产资料,虽然占有少量的生活资料,但并不能凭借着这些生活资料来谋生,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而资产阶级正是因为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才能够在不参与生产过程的条件下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而获得劳动群众创造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指出: “劳动者的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两方所订的契约。……在争议当中,雇主总比劳动者较能持久。地主、农业家、制造者或商人,纵使不雇用一个劳动者,亦往往能靠已经蓄得的资本维持一两年生活;失业劳动者,能支持一星期生活的已不多见,能支持一月的更少,能支持一年的简直没有。就长时期说,雇主需要劳动者的程度,也许和劳动者需要雇主的程度相同,但雇主的需要没有劳动者那样迫切。”[10]

  也正是这种由于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导致本来相互依赖的双方,在面对契约时具有不同的谈判力量,工人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面对生存的威胁时被迫接受较低的工资、恶劣的工作条件、剩余价值的无偿出让。而资本家却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在契约谈判时具有谈判优势,迫使工人阶级接受不平等的劳动和工资条件。马克思指出:“工人是以出卖劳动力为其收入的唯一来源的,如果他不愿饿死,就不能离开整个购买者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工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至于工人给自己寻找一个雇主,即在这个资本家阶级中间寻找一个买者,那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了。”[11]

  马克思与亚当·斯密都看到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自由竞争的表象后面是财产占有不平等而决定的权利的不平等,以及这种权利不平等决定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由此,马克思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貌似公平自由的背后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是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真正根源。

  马克思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后,又通过阶级分析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结果必然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贫苦的积累,因此,工人阶级要想解放自己,就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寻找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路径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理论归宿

  经济学被称为 “经世致用之学”,是指导人们认识经济现象,发现经济规律的学问。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贫富分化、剥削、压迫等社会经济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工农大众来说,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的经济地位?如何改变自身的状况是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之前的资产经济经济学说,要么宣扬阶级调和,把工农大众摆脱自身悲惨命运的道路归结于虚伪的未来,如巴师夏和西尼尔;要么宣扬带着所谓“自由、平等”面纱的市场,寄希望于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来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和幸福,如斯密和萨伊;要么宣扬克制自身的欲望,寄希望于人民大众满足于现状,如马尔萨斯;要么宣传社会改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自我改良,如蒲鲁东主义等。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在马克思之前的经济思想以及当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工农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发展历史演变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研究,提出废除私有制,建设共产主义这一改变工农群众地位的根本道路。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一般需要几个条件,即:新生事物产生的合规律性与旧事物灭亡的必然 性、推 动 新 事 物 取 代 旧 事 物 的 实 施 者(行动者)以及实现途径。马克思对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理论和路径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首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并由此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是决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基本力量。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就在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矛盾。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最基本的细胞---商品的分析,发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商品价值的生产,一个是商品价值的实现,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才能顺畅的延续下去。但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这两个基本条件只有在 “刀刃”①上才能同时实现,因为,商品价值的生产取决于生产过程,而商品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交换过程,而且这两个分离的过程受到不同的经济规律的影响。

  从价值生产过程来看,价值的形成受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决定。从价值实现过程来看,价值的实现受到人们购买力 (收入)的决定,而购买力(收入)又受到人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的影响,由于人的劳动能力虽有差别,但差别不是很大,而生产资料的占有则差异悬殊,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了人们购买力 (收入)上的差别。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社会不同群体在购买力(收入)上的绝对差距,必然 “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2]

  而这种购买力(收入)上的两极分化必然会导致产品价值实现难以顺利完成,也就是商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出现,并日益成为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从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是 “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 “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一定是商品生产者。”[13]

  这就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供了合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科学注解,同时,这种历史必然性也激发了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提供了信念上的支持。

  其次,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规律,找到了领导人民群众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依靠力量,即无产阶级本身。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广大的无产阶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资产阶级只是凭借着资本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贫困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积累的秘密,而这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存在压迫和剥削的不公平社会,工人阶级用自己创造的财富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养活了资本家阶级,结果却导致自身的贫困。因此,工人阶级就具有了反抗资产阶级统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道义基础,也就找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依靠力量。

  再次,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找到了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一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路径。由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导致人的异化、存在非正义的剥削和压迫、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等弊端,使得马克思提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消灭私有制这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路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4]在消灭私有制的条件方面,马克思仍然坚持生产力标准,提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5]在资本主义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才能消灭私有制,当然这是消灭私有制的第一步。此外,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后尽可能的增加生产力总量,即马克思指出的无产阶级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6]才能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消灭私有制。

  正是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灭亡的规律,找到了只能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广大人民群众有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愿望、以及人民群众通过消灭私有制来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马克思就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和实现路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理论归宿,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根本利益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04.
  [3]衣芳,王爱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J].理论学刊,2007(10):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76.
  [5]周新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
  [6]周新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
  [7]凯 恩 斯.劝 说 集 [M].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1962:244-24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4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
  [1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60-6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