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21 共3534字
论文摘要

  一、陈云及其经济思想概念

  陈云(1905.6.13-1995.4.10),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陈云同志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阐述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观点,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就是陈云的经济思想.陈云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方面有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陈云同志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切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以人为本,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陈云同志的民本思想使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始终坚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贯穿陈云经济思想的始终.他的"先吃饭,后建设"的思想,任何时候"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的思想,必须平衡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发展,二者要兼顾的思想,无不体现了陈云同志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关怀,无不体现了他以人为本,一切从群众出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民本思想.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一个显着特点[1]233.

  2.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旺,百业兴,农业乱,天下震等,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陈云同志早就提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永远不能动摇的思想,并要求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发展科技、兴修水利等手段提高粮食产量,发展高效农业.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他勇于突破陈规,提出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的独到见解,他的坚持以农轻重为序,把农业摆在首位的思想,就是勇于摆脱束缚,把农业发展放在基础地位的重要表现.

  3.综合平衡的思想.陈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比例发展的理论,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了按比例、有计划的综合平衡思想.阐述了以综合平衡的含义、衡量的标准、短线平衡三部分构成的综合平衡体系,这是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理论的核心.陈云强调,国民经济必须坚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综合平衡,实现和谐发展.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陈云指出,在国民经济各地区和部门、再生产等之间,既要从全局出发,善于突出重点,又要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合理安排,合理地组织社会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协调平衡,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陈云同志综合平衡的经济思想与我们今天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五个统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关系一脉相承,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2]680.

  4.方法论思想.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陈云同志总结了一套有效而独具特色的经济研究方法论,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辩证法思想的充分体现.无论是"大跃进"还是十年"文革",陈云总不忘尽己之力呼吁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际,他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找出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他提出要做调查研究,就要进行三个阶段"全面、比较、反复".要对客观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善于听不同意见,尤其是反面意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这些论证是唯物辩证真谛的充分体现,是极其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立足我国国情.陈云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我国现阶段实际.他说":困难的关键在于能摸透情况,而不在于制定政策.只有摸透情况,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政策."他进而强调说":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大国内,要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很难;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少,这样就业问题就更加困难.我们目前只能在这种矛盾中建设四化.这个基本现实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是我们制定建设蓝图的基本点.""我们要用 90%以上的努力和时间去摸透现状,用不到10%的时间来制定政策."西方国家指出我们穷,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穷和底子薄的现实,而且要把这一现实作为我们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3].

  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陈云立足我国新形势,又建设性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也就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业生产经营上,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上,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是计划生产,根据市场变化实行自由生产是生产计划的补充;整个国家市场经济为整个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主体,而市场调节成为这一主体的补充.这样,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允许及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注重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因为"左"倾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创造性设想未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陈云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7.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地方及企业权力.陈云指出,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财政、金融等项目要实行集中管理,同时集中统一也是有条件的集中,这一创造性方法的提出,指出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系列弊端,并提出进一步放宽地方以及企业的权力.比如,他曾经指出,把工厂的一部分划给地方集中管理,这样在财税、优惠上地方也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权.1957 年陈云主持了我国工业、商业及财政管理体制的起草工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4].

  8.经济领域的改革离不开社会主义本质.陈云指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他主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要抓住了这个方向,就等于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不上去,直接影响到物质文明的发展壮大,更会直接导致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

  三、陈云思想对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

  1.关于国内外经济学者的评价.1962 年,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邓力群、徐明等曾经说过,当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原因就是因为陈云同志对经济的领导权被剥夺造成的,他领导经济建设的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不仅仅是几个经济学家的心声,更是全国上下所有经济工作者的心声.美国经济学家贝奇曼在评价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理论时说,他会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而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借助市场补充被载入历史史册的人.陈云主要经济思想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他的观点涉及我国经济战略、决策、体系、体制的发展.

  2.关于党内的评价.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对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就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建国以后,更是对陈云主持领导经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给予评价,说其领导经济战线的工作意义不亚于三大战役.陈云多次临危受命领导主持全国经济工作发展,80 年代后期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时,对陈云的经济思想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并把它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战线工作的指导方针,继续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线上发挥作用.

  在陈云同志诞辰百年大会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胡锦涛曾对陈云经济思想进行了专门的全面概括.他说,建国以后,陈云同志领导主持的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等一系列经济工作对全国财税的统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积极推行棉花等物品的计划收购、供应,并且有步骤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取得重大成就.在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冒进,主张经济建设的规模要与国家发展实力相一致,同时兼顾人民生活水平,反对急于求成的"左"倾主义错误.50 年代以来,他主张大力进行外资研究,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积极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对过去经济建设中的错误大胆批评,指出建设过程中的缺点.

  种种言论和观点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

  陈云主要经济思想中的一系列观点,比如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同时国家要实行必要的干预;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比例要适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抓共管等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长期的战略指导意义[5].

  目前,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要把研究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与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这座丰富的思想宝库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智慧和营养,使其在指导建设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佳木.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1991.

  [3]陈云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讨论宝钢问题的会议上的讲话,1979-6-16.

  [4]编辑组.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5]胡锦涛.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6-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