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4-29 共2800字
论文摘要

  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顺应国际经济大潮的趋势,根据本国的情况,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和发展,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一些发展遗留和固存的矛盾和问题也相应出现,本文意在研究经济增长的制约要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经济增长的制约要素

  (一)资本因素
  我国在过去的 30 年里,始终保持着较高的高储蓄率和投资增长率,并没有因为经济的过快增长而有所下降和低落。根据统计,1950 年国内净资本存量为 1500 亿元,1978 年为 6000 亿元,到了2000 年存量扩充到了 48000 亿元,根据计量模型分析,改革开放期间,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原来的3. 1%上升到了 5. 8%。
  导致资本迅速扩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国内日益提高的储蓄率,其提高的原因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验积累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储蓄率有可能会降低和回落,但是不可能在短期就有所改变和获得成效,其过程是漫长和艰巨的。

  (二)劳动力因素
  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中劳动密集业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状况,在改革初期,往往是供小于求,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但是这些廉价的劳动力在特定的时期内确实对中国经济的起飞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和改革,劳动力密集产业不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和先锋军,代替它的是高新科技产业。其对劳动力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导致廉价的、知识水平低的劳动力在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得到削减,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得到彰显和提高。

  (三)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在国内对经济体制改革,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到如今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化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规律,降低了政府对于经济的高度把持和控制,让市场自由发挥其调配资源,促进生产的作用和功能。而且中国并不是单纯的实现市场自由化,政府在出现危机和问题之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市场高度繁荣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英美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劳动力转移方面花费的时间很长,并且政府不参与管理和控制,属于放任的自由发展。而中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通过政府的调控和管理,促使劳动力在短期内实现了转移,完成了发达国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过渡,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快速转变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商品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劳动力由低效率的农业生产转移到高效率,高收益的非农业经济生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激发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经济的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尽管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还是很庞大,滞后经济的发展和转型,随着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科技的创新和使用,将会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力量和激情。

  (五)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是促进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本手段。中国早期科技的开发主要是政府主导,效率低下,效果不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支持科研工作,使其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发挥其优化社会结构的作用。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开启社会经济的新渠道和新路径,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基本手段,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细分如下方面。

  (一)政府主导,政企不分
  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经济增长手段和动力机制。国家不同的制度安排和设置会形成不同特点、不同形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制度安排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现在中国经济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投资主体单一化,市场内的竞争主体不丰富,政府干预程度较深,政企不分,政务不明,并且一些领导和企业并未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一时增长,未考虑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的建设不完善
  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从经济增长主体进行改革和建设。企业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变化和优化,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企业,但是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管理混乱,运营状况差,过于依靠政府财政支撑,自主创新力不强。这就暴露出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济增长方式变换存在着矛盾。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前锋军,但是一些后发展的地区,在打开国门后,并未得到充分良好的机会实现振兴和发展。这就导致中国地区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 GDP 上,而且表现在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方面。这种差异导致落后的地区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保证,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去引导,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注定只能继续落后发达地区,而且差距会越拉越大。

  三、经济增长方式变换的相关建议

  (一)制度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
  制度的安排是明确经济发展力一向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必要条件。
  制度的创新就是促使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力度有所控制,让市场发挥其调动资源,产生效益,解决问题的作用,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其监督和管理。
  所以,一定要加快促进制度的变革,通过制度的设置,产生新的管理组织和机制,促进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在市场中完成经济利益的提高。

  (二)变革企业经营体制
  企业经营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佳途径,必须加快企业经营制度的变革,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市场的体系当中去,不断捕捉机遇,占据市场份额,促进方式革新,加快技术变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由粗放经济到集约化的有机转化。

  (三)落后地区因地制宜,实现转换
  要想克服落后地区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劣势和不足,必须根据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方式。
  并且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促使地区间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弥补欠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转换。

  四、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增长速度令人惊羡。但是在成绩的背后,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转换,实现制度和企业机制创新,缩短地区差异,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元坤.从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看经济增长方式变换[J].当代财经,2000(11).
  [2]郝云宏.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的思考[J].经济改革,1998(06).
  [3]周世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换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3(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