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推进机制研究

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唐晓旺
发布于:2018-04-02 共473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第一篇)】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5篇)
【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第二篇)】关于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第三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第四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问题探析
【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第五篇)】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推进机制研究

  【第五篇】论文题目: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推进机制研究

  近年来, 村镇银行在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低成本、便捷、实惠金融服务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 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面临着很多困难。正确认识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瓶颈, 研究并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机制, 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一项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各地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对于缓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潜在风险, 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当前, 我国整体上存

  在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但是资金在城乡的分布上却存在严重的不均。城市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 推动着各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信贷供给不足, 农户、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放宽了准入资本范围, 支持并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由此看来, 村镇银行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提供了载体, 为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提供了渠道。推动村镇银行做大做强, 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城市资本进入农村, 从而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覆盖。

  (二)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分工严格、竞争不足”的残缺不全的体系。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的是严格的银行、证券、保险分工制度。证券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近年来, 随着大型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 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几乎形成了农信社的“独角戏”。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 农村金融必须有适度的市场竞争, 否则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将面临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推动村镇银行做大做强, 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够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从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激发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活力, 进而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 最终形成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三) 防范农村金融潜在风险。

  村镇银行由于资本金数额较小、内控机制不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一旦贷多存少的情况出现, 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就会发生问题, 难以为继。同时, 村镇银行服务面向“三农”, 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 再加上农村政策性保险又不健全, 村镇银行面对的市场风险也很大。这些风险的存在及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也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的稳定。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完善农村信贷扶持政策, 支持村镇银行破解发展瓶颈, 有利于增强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力, 推动其做大做强, 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潜在风险, 对于保持农村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自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 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截至2010年6月底, 全国已成立村镇银行214家, 覆盖到全国30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然而, 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其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一) 资金瓶颈。

  由于规模小、网点单一、业务种类有限, 村镇银行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扰, 其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一是受制于民间资本准入的限制, 村镇银行资本金来源不足。虽然银监会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但是对民间资本的进入却设置了很多障碍。二是受制于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不高, 村镇银行吸储非常困难。村镇银行大多起步晚, 信誉积累薄弱, 客户认同度低, 极大地影响了其存款总量的增长, 导致贷款额度高而存款规模小, 在继续发放贷款方面潜力有限, 资金规模约束很大。三是由于同业拆借的限制, 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村镇银行要么无权拆借资金, 要么拆借额受金融机构号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严格限制。即使有权拆借, 太高的拆借利息, 也限制了村镇银行使用同业拆借资金发放贷款。

  (二) 结算瓶颈。

  村镇银行的发育和成长, 为农村居民享受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 支付渠道不畅形成的结算瓶颈降低了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的效率, 使得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是汇兑结算难, 掣肘业务发展。由于村镇银行没有自上而下、纵横交织的结算网络体系, 没有系统内的联行, 各机构间目前尚不具备横向的合作管道, 造成结算渠道窄、资金汇划速度缓慢、客户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开设结算账户。二是营业网点少, 业务成本高。基层网点开办成本高, 导致村镇银行网点相对较少, 客户与网点之间往往距离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不仅使客户感到不便, 而且其营销成本和业务处理成本也较高。三是银联准入门槛较高, 银行卡业务难以开展。目前银联对村镇银行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 每年高达300万元的入会费, 致使这些金融机构的银行卡业务迟迟无法开办。

  (三) 内控瓶颈。

  受制于内部控制监督不足,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较大:第一, 机构规模小, 机制不健全, 内部人控制风险较大。由于机构规模有限, 内控制度不健全, 可能导致管理者或者大股东“独裁”现象, 把金融机构变成其个人的小金库, 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 大大增加金融风险。第二, 业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操作风险较高。由于招聘人员来自农村, 决策链短, 容易以感情代替内控制度, 使各业务操作环节上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 操作随意, 从而产生风险。第三, 受制于对部分高管过度依赖, 财务风险增加。村镇银行负责人大部分由当地四大银行支行行长、农信社主任担任, 相当部门客户资源掌握在有关负责人手中, 担子集中在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身上, 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村镇银行财务风险增加。

  (四) 人才瓶颈。

  人才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农村信贷数额小、频率高、风险大的特性, 村镇银行急需一批既懂金融又懂农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 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 村镇银行复合型人才缺乏, 对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一是农村条件较差, 村镇银行人才引进相对困难。村镇银行大多设置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经营规模小, 工作环境差, 薪酬低, 招聘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优秀员工的难度非常大, 人员素质相对较差。二是由于人才储备不到位, 村镇银行在开拓客户资源上存在先天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岗位培训跟不上, 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不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五) 环境瓶颈。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现代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的环境相对恶劣:第一,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基础设施供应不足, 约束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农业是弱质产业, 生产周期长, 而且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 农业和农村信贷历来被视为高风险领域。在此背景下, 村镇银行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环境。第二,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 抑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由于信用机制缺失导致农村信用体系难以建立, 分散的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信用互动关系, 导致金融机构在给农户贷款时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

  三、构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机制

  从村镇银行面临的一系列瓶颈制约可以看出, 机制缺失是核心问题。构建一套完备的推进机制, 是村镇银行全面协调发展的外在动力, 也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缓解资金短缺。

  针对村镇银行资金不足问题, 要继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第一, 继续放宽民间资金准入。积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 适当降低资本金的门槛, 扩大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限制。第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认可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作能够发挥存款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承保能力, 弥补村镇银行由于机构分散、资金规模小、风险程度相对较高、自保能力较差的弱点, 有效解决村镇银行公信力不足问题。第三, 加快推动财政惠农资金、大型银行与村镇银行的对接。财政、农业等部门支农资金通过村镇银行转贷给农户, 大银行通过批发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作为资金纽带, 为村镇银行注入资金。

  (二) 加强内部控制, 化解金融风险。

  以化解金融风险为核心, 完善村镇银行的内控机制,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一是提升和完善治理结构。在现代企业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他们之间相互制衡, 相互约束, 各司其职, 界限分明。这样的管理理念, 其精髓在制衡, 其好处是公司管理不会出现长期的系统性的偏差。村镇银行应该从建设初期就制定完善和适应本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 防止发生内部人控制风险。二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一整套公开、透明、直接量化考核到个人的薪酬激励方法。在机构内部形成“资产质量风险一票否决”的机制, 营造一种“自觉维护信贷质量安全”的氛围。

  (三)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缓解人力资源不足。

  村镇银行应采取标本兼治、内挖外引的措施, 加速人才培养, 提高队伍素质。第一, 聘请本地员工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工作。本地员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十分了解, 可以帮助村镇银行熟悉市场、开展工作。可探索以村为切入点, 让村干部成为银行和农民之间的桥梁, 建立一种简便、安全的贷款模式。第二, 可以从农行、农村信用社精简的富余人员中吸收有经验的人员, 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第三,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 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或进行深造, 提高综合金融服务业务素质。

  (四)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扶持村镇银行发展。

  农村金融是弱势金融, 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弱势群体, 一定的政府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是必要的。一是在税收方面予以适当优惠, 村镇银行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征收标准应低于其他金融机构。二是地方政府将涉农财政性存款和农村专项资金等存入村镇银行, 以扩大资金来源。三是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利润率低的情况, 对“三农”贷款实行财政的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机制, 发挥财政对村镇银行信贷投放的杠杆作用。四是适度放宽对村镇银行的政策管制, 放松信贷审批条件和程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通过设定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 实行灵活的单户贷款比例管理规定。

  (五)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当前, 要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 积极改善村镇银行发展的软、硬环境。第一,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改善农村地区硬环境。要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经济生活环境, 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 加强宣传及有效管理, 培育良好经济社会软环境。大力培育诚信环境, 推进信用村、镇建设, 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 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第三, 加快改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拓宽和延伸支付结算网络在农村的辐射范围。要建立标准化、实时的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电子化系统, 设计研发相关财务会计和统计信息软件, 不断完善村镇银行的技术装备水平, 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曙光.乡土重建——农村金融与农民合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3]鲁朝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与管理[J].金融与经济, 2009 (, 7) .
  [4]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 (, 2) .
  [5]杨云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浙江金融, 2009 (, 4) .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

原文出处:唐晓旺.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推进机制研究[J]. 企业经济,2011,30(05):190-19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